APP下载

低油价触发新格局

2016-03-02孙婷婷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7期
关键词:炼厂油价油气

○ 文/孙婷婷

低油价触发新格局

○ 文/孙婷婷

● 中国石油企业如何在低油价环境下寻求更长远的发展? 摄影/赵奕松

在油价低位震荡期,国际石油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石油资源国的传统能源思维有了转变,我国的石油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持续加快。

2014年下半年,世界油气行业在经历了油价“断崖式下跌”后,整体进入了下行周期。面对油价的低位震荡,石油工业抵抗“行业寒冬”的危机意识从未淡漠。无论是国际石油公司还是国家石油公司,都在通过战略调整适应油价走势的新常态。低油价时代给石油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际油气市场的新格局更值得石油人思考。

石油格局正在转变

2016年 4月,以商讨“冻产”为主要议题的多哈会谈最终未达成限产同盟。“多哈限产”的失败显示了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主要产油国不再视油价下跌为一种失常状态,也不再将能源新技术的繁荣视为一种可以利用本国资源优势来抗衡的暂时问题。

2014年以来,OPEC基本上采取了任由市场自发回归平衡的态度。其生产国在无法达成冻产协议的情况下,反而各自积极增产以确保市场份额。根据IEA的2016年6月月报对 13个OPEC成员国第二季度产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尼日利亚的武装冲突致使其今年以来的原油产量下降了约 50万桶/日,伊拉克南部的电力中断造成其产量下降约为 9万桶/日,以及叙利亚的动荡局势致使产量下降约 8万桶/日,但科威特、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这四家权重比例位居前列的资源国产量仍持续增加,致使OPEC国家的总体产量稳步提升。

从国际经济环境分析,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 2016年的3.2%调升至3.5%,但全球经济数据仍令人喜忧参半。2016年上半年,美国非农岗位月均新增 17万个,不及去年的 23万个;美联储下调加息预期,表明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美国制造业不景气,上半年 PMI均值50.8,比去年同期 52.6下降1.8。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下调至1.6%和1.4%。在新兴经济体中,印度增长尤为强劲,中国增长温和放缓,巴西、俄罗斯则陷入深度衰退。整体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前景对石油需求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美元的升值使得全球融资成本上升,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局部的金融风险仍不容忽视。

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动荡事件在这一轮油价下行过程中的影响仍是显著的,但与以往又有所不同。科威特石油工人罢工,伊拉克、尼日利亚石油管道遭到破坏,利比亚国内政治动荡,西方国家搅局南海,英国“脱欧”,土耳其政变等事件,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国际油价。但影响是暂时的。短期的波动不足以动摇全球石油库存高企的现状,而资源国之间的地缘经济应更值得关注。

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供给的大幅增加。在油价大跌的情况下,沙特坚持不减产的行为反映出其试图利用自身低成本优势将美国的非常规油气挤出市场。而美国的油气开发不是国家意愿可以控制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产量和价格的有效调整使原油的政治属性大大减弱,回到了真正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上。美国的能源崛起使其成为全球除中东之外新的生产中心,进而从石油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俄罗斯在经历了 2014年开始的西方经济制裁后,在欧洲市场备受压力,进而将中国视为原油出口的重要新兴市场,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最大的供货商。资源国着力打通亚欧通道,灵活调整出口策略,进一步打破了世界石油的供需格局。

传统能源行业思维的转变

面对国际油价下行的压力,资源生产国、输出国、消费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置身其中的石油企业,都在积极的通过能源政策调整,推进战略转型,压缩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开源节流以抵御油价“寒冬”。

油气资源国松绑石油行业政策

在低油价肆虐的环境下,不少昔日活跃在油气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开始大幅度削减投资预算,暂缓上游高难度项目的开发。跨国石油巨头抵御油价下行的审慎策略,直接影响到在资源国的投资行为,导致资源国油气产业开发不同程度地出现萎缩。同时,由于国际油价暴跌导致很多依赖于石油出口的国家收入下降。为了扭转不利局面,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各主要资源国不再恪守严酷的石油财税政策,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灵活性,以吸引海外投资维持本国油气发展的稳定性。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面对高度依赖石油出口创汇的局面,沙特选择了改革。沙特国会于 2016年4月批准了一项旨在对后石油时代的沙特进行改革的“沙特愿景”计划。其中包括沙特国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的上市、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以及其他有助于提振就业和投资的改革措施。计划发起人、沙特副王储萨勒曼宣称,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开启非石油收入新源头的时刻到了。沙特的经济改革一方面旨在实现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多元化,减少对石油收入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由于沙特的经济命脉集中在石油产业,此项经济改革将全力促进石油业发展。

福建省某粉煤灰综合利用有限公司2007年引进山东煤机装备集团的降炭提质工艺系统;粉煤灰原灰经电厂调湿后,由汽车运至处理厂储灰斗,经计量送入矿浆预处理器中,自动加药机将分散剂、复合浮选药剂等加入矿浆预处理器混合搅拌,由渣浆泵送入矿化器矿化后进入粉煤灰专用浮选机浮选,在浮选机的强力作用下,发泡剂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至液面的过程中将吸附了油的煤粒子带到液面形成泡沫层自溢排出。分离后的炭粒浆和尾灰浆分别流到浓缩机浓缩,经过滤机脱水,分别由胶带输送机运至高炭灰堆场和尾灰堆场;滤液流入储水池循环利用。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中亚能源国在经历了油价下跌、国家货币贬值的重创后,加强合作已成为俄罗斯的战略优先选择。俄罗斯政府一改外国投资者在该国(开发七千万吨石油储备以上的大型油田)占股不能超过10%的政策,开始允许中国公司占有生产公司25%~49%的股份,甚至占有开发战略性油田公司的股权。此外,俄罗斯政府正准备实施一个以利润为基础的新石油企业征税制度,以帮助俄罗斯应对低油价。新税制中,处于初始阶段的新油田项目将受惠,俄罗斯石油企业不用为还未能盈利的油田项目交税。同时,俄罗斯正考虑将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19.5%的股份出售给中国和印度,筹资至少在110亿美元。这将是该国历史上最高的私有化交易。此举将帮助俄罗斯弥补财政预算缺口。

相较资源国的油气政策松绑,资源国在上游勘探开发合作项目的条款上也有了新的变化。伊朗政府2016年8月正式推出了“伊朗新石油合同”,以更优惠的条件吸引外资进入石化领域。与之前所用的回购合同相比,投资者不再只是“带资打工”的承包商角色,而是在勘探、开发和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享有不同程度的管理权。在开发阶段,承包商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按一定股比成立合资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在生产阶段,承包商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组建联合作业公司,基于无亏损无利润的原则负责油田生产活动,实现利益一体化。既方便经验、技术分享,又能协调利益、快速解决问题。同时,投资者对油田生产活动的管理年限也得以延长,最长不超过 20年,增加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这一新合同的推出,除提振外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外,也表明伊朗希望以合资合作的形式,通过外国公司的营销能力和销售网络,为伊朗出口开辟更多的市场,使其在制裁解禁后能快速收复市场份额。

IEA中期石油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的伊朗原油产量目标将达 480万桶/日。伊朗政府正寻求机会在“伊朗新石油合同”项下吸引至少 700亿美元的外部投资,以进一步提振本国石油产量。

石油公司降本增效,优势互补,长效协同

相比资源国财税政策上的调整,石油公司也力图通过降本增效、稳健经营以减缓低油价的影响。打造“更小、更简单、更专注”的一体化公司,成为很多跨国石油巨头的共识。剥离、升级、合理精简,大公司的一体化经营策略摒弃了盲目扩张。在产业链的上游,跨国巨头经营更突出效益导向,强调把精力和资源聚焦于更有战略优势或经验的领域。对于产业链的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的石油公司对炼厂资产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及时淘汰老旧炼厂,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炼厂进行升级改造,强调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加注重打造品牌的影响力。上下游一体化作为石油公司的“油价平衡器”在低油价下发挥了上下游补偿增益的作用。以BP公司为例,2014年上游息税前利润为 89亿美元,较 2013年下降50%;下游息税前利润为 37亿美元,较 2013年增长28%。2015年,BP公司整体净利润亏损,但下游业务盈利情况相当可观,息税前利润达到了71亿美元,为五年来最高水平。

面对本轮油价的下跌,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决策与发展理念正变得更加理性。2015年,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投资普遍下降,主要措施包括严控上游投资,对项目盈利性进行评级,推迟大型新建项目,对已发现的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缩减高成本地区勘探规模。据伍德麦肯兹预测,2015年初全球有 800个总计涉及 5000亿美元资金的项目处于最后投资决策阶段,油价下跌使得其中 1500亿美元的大项目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无法顺利推进。巴克莱银行于 2016年 1月对全球 225家油气公司年度勘探和生产支出展望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全球上游油气公司在 2016年计划减少 E&P支出的15%。该银行在 2016年 3月将此支出减少预期又调增到27%。上游勘探投资的减少并没有减缓各大公司技术创新的步伐。汤姆森路透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报告》,对 2015年全球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创新活动进行了评估分析。数据显示,2015年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创新持续增加。以发明专利为例,2015年勘探、钻井、生产和加工的专利数量是 18086件,占油气行业领域专利数量的64%,较 2014年同比增长 16%。

● 目前我国成品油消费呈现汽油、煤油快速增长,柴油低速增长的分化态势。 供图/CFP

在国际合作方面,跨国石油公司依托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技术和管理双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家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在资源、科技、管理方面的横向互补,可使各自在低油价环境中拥有更多的发展 机遇。以中国油气发展为例,中 国的油气发展涵盖了海 洋油气、页岩油气以及深水油气。跨国公司的资源如果能够为我所用,将对国内的油气事业有所帮助。但是,纵观跨国石油公司在华油气发展的历程,有咨询机构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轻松。由中国石油公司负责执行、研发油气合作机制,跨国石油公司负责出资的油气开发模式,在低油价时期,使跨国石油公司面对高额钻井费以及相关实践成本时难以积极投入。当前,在中国进行能源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跨国石油公司参与中国油气发展的环境变迁也有望出现。2016年初, BP公司与中石油签订了在华首个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并表示正在考虑以合资的方式继续做大在中国下游市场的加油站业务。BP公司在华的重新布局,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油气开发领域,跨国石油公司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对于 BP这类石油巨头,在应对低油价时经营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表现的稳健。对于国有石油公司而言,寻求优势互补,长效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势必对其在行业内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石油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

石油贸易体制改革下的中国原油进口现状

2016年,随着国家能源体制改革的推进,“过剩、转型与发展”成为能源“十三五”的关键词。在石油板块,国家着力通过石油产业发展和进口体制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拓宽进口渠道,有力推动了产品质量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进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垄断,力图形成一个多元化、主体公开透明、有序竞争的新格局。

早在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就颁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原油加工企业商业原油库存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最低商业库存制度。在低油价时期,国家通过较低的采购成本增加原油加工企业商业原油库存量,有效增加国内资源存储总量,提高安全供应水平。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贸易体制改革又进一步推进了地方炼厂的“双权”放开,赋予符合规定的企业加工使用进口原油,甚至自主从海外采购原油的权利。2015年下半年开始,本着有利于结构优化、油品质量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国家发改委开始赋予符合质量、环保、安全及能耗标准的能源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截至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复了 18家地方炼厂原油进口使用权,原油进口配额合计 7244.88万吨。地方炼厂的“双权”获批正在扭转其抱团“求原料”的状态。2016年2月29日,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营地炼从销售到原料采购已实现“市场化”特有的自由式发展。

中国民营地炼原油进口的放开以及国家鼓励企业提高原油商业库存,这两方面因素使得中国原油进口量暴增。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主要海关原油进口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 3.1亿吨,2015年达到3.35亿吨,而 2016年1—5月,原油进口量达 1.56亿吨。其中,地炼聚集的山东地区,青岛海关位居主要海关原油进口量之首。2016年 1—5月共计进口原油 4400万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8.2%。对于世界油商而言,无论是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还是跨国石油公司或是石油贸易商都将中国的原油需求增长视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海关原油进口分项数据显示,2016年 5月全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原产国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阿曼,大批满载原油的轮船停在青岛港等待运往各大地炼。

从成品油产出角度看,地方炼厂的成品油出口又将进一步加剧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我国成品油消费呈现汽油和煤油快速增长、柴油低速增长的分化态势,国内成品油需求整体放缓。随着原油进口量的激增,地方炼厂的开工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地方炼厂普遍缺少终端销售能力,出口将成为地方炼厂成品油销售,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渠道。2015年 11月,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暂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开展进口原油加工复出口成品油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在确保国内供应的基础上,允许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贸易企业开展成品油加工贸易,推动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消化过剩产能。截至2016年7月,我国已经有10家地方炼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2016年1—3季度地方炼厂汽油、柴油、航煤、石脑油出口配额共计 115.5万吨。

●供图/CFP

石油贸易体制改革给国有石油公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油气消费大国,结合现阶段中国推进的油气体制改革,中国石油企业也在不断探讨如何在低油价环境下寻求更长远的发展。以国有石油公司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发展为例,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无论是早期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还是从事炼油炼化起家,或是专注于石油国际贸易,都早已展开产业链条的布局与延伸。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从油气勘探开发、石油贸易、石油炼制、仓储物流到分销零售,产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原油进口量,国有石油公司在原油资源获取、市场定价等诸多领域参与度不断提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市场地位稳步提升。同时,坐拥央企背景,国有石油公司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优势明显,相较于商业信用能够获得更多流动性好的银行信用以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国有石油公司在不断参与原油市场交易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利用金融手段规避油价风险的实践经验,通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建立价格对冲机制,有效降低了油价波动的风险。此外,随着市场融入度的增加,国有石油公司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成熟稳定。

●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动荡事件在这一轮油价下行过程中的影响与以往有所不同。 供图/CFP

在与国际石油公司对标的过程中,中国的石油公司也意识到了在资源运作、信息获取、规则探究方面的劣势。由于我国的海外油气开发历史远远短于BP、道达尔、雪佛龙等国际石油公司,在海外资源国的原油份额占比较低,导致我们无法像跨国石油公司那样获得一手货源,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价格上的绝对优势。从物流执行角度分析,跨国石油公司在原油贸易中分饰不同角色,既是贸易商又是港口作业者。他们能够结合交易情况,最大限度地整合港口资源,全面获取出运计划、管线泊位、仓储设施,装货安排,库存水平等综合信息,使我们在物流协调、争议索赔的解决上处于市场劣势。从国际化经营方面看,跨国石油公司产业链布局完善,海外炼化项目发展成熟,使原油运作能够兼顾到国内国际不同区域的需求,船货匹配、调换更加灵活,有效避免了交易中的挤兑风险。中国石油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原油采购更针对国内需求。国有石油公司作为国内原油采购的对外窗口,虽然拥有国内原油销售的优势,但在国际化运作方面,资源在两个市场的运作空间有限,国际转口盈利能力较低。

随着中国油气市场大门的逐步打开,民营地炼的异军突起即将打破国有石油公司原油进口依靠政策支持、配额管理、地利人和的优势。国有石油公司对外面临着与国际石油公司在资源获取及市场运作能力上的差距,对内面临着原油资源垄断地位动摇的局面。变革、创新,是国有石油公司在新石油环境下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传统的原油进口模式,国有石油公司负责对外采购,通过自身拥有的国营贸易配额向国有炼厂供油。这种销售模式具有客户资信风险较低、资金管理规范、交易模式固定的优点。但是,单一的客户销售渠道增加了因客户需求或代理关系改变而使销售平台缺失的风险。在民营地炼的发展过程中,落后的产能、不足的开工率、税费的征收、银行信贷的缩紧和资金链的紧绷,一直是压在民营地炼肩头的几座大山。当前,中国石油贸易体制改革为国有石油公司与民营地方炼厂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合作共赢、开辟创新型原油经营模式的机会,为国有石油公司的原油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能在风险可知、可控的前提下,能够探索出一套与民营地方炼厂的合作模式,整合国有石油公司与地方炼厂在国际原油市场与国内原油分销内贸市场各自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双方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国有石油公司资源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也能使民营地炼在有效缓解资金压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加稳定的资源供应。

责任编辑:赵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炼厂油价油气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炼厂低附加值硫磺作改性沥青稳定剂的探索研究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