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产能,利益博弈生顽疾

2016-03-02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7期
关键词:炼厂炼油炼化

○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去产能,利益博弈生顽疾

○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去产能并不是简单的关停企业、减掉装置就能立竿见影的。

尽管国企和民企在去产能的道路上都做了不少努力,但去产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就在《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印发后的第二天,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上总结了前七个月煤炭和钢铁去产能的情况:煤炭去产能仅完成全年任务的38%,钢铁去产能完成全年任务的47%。

去产能,注定是一条不好走的路。

“越去越多”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明确提出,2013年底前将淘汰2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炼油装置,按照当时的炼化企业常减压装置水平,将有22.77%的国内主营炼油企业和80%的地方炼油企业将面临淘汰。

然而,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当时如果没有淘汰2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装置的要求,我们的产能扩张也没有那么急迫。”一位炼油企业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虽然当时炼油原料很难拿到,下游的地炼销售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为了不被淘汰,冒着装置闲置和产能过剩的风险,我们也不得不加快扩张产能。”为了公司扩建产能,这位企业负责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四处活动寻找扩张的机会。

2009年5月3日,发改委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到2011年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吨~200万吨/年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

“发改委文件逼着炼厂要尽快做大做强,尤其是那些大型国企没有兴趣收编的小炼厂,只有迈过百万吨/年的生死线,才有存活的出路。”业内一位分析师说。

“虽然我们已经超过了淘汰的政策红线,但为了继续保持在地炼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想尽办法扩张产能。我们正在与大型油企合作,建设规模更大的炼油装置,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另一位地炼负责人说。

对于小型地炼来说,扩张似乎是无奈之举。“实行成品油价格改革后,市场竞争会比以前更激烈。我们一没政策二没资源,不发展起来、不被关掉也会在市场竞争中死掉,规模小就没出路,有门道能扩建、上新装置的,都在赶紧上。”一位地炼负责人说。

截止到2011年,山东地炼的一次炼油加工能力已经从2009年底的5600万吨/年提升到8270万吨/年,涨幅近50%。

潮流之下,泥沙俱进。

“一些没有达到政策标准的地方炼厂可能选择打‘擦边球’,将经营主业转移到化工等相关领域,从炼油行业中‘跳’出来,以避开被淘汰。但其装置可能仍然会被保留,暗地里继续生产成品油。”隆众石化成品油分析师王钊说。

“现在的产能过剩与之前不同。以往,有一些落后的产能堆积,用淘汰的方式可以化解掉。但近几年,新上的产能反而是一些比较先进的项目,指标都是符合要求的。”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化工处副处长杨传玮分析。他认为,由于相当一部分产能是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因此不可能因为“过剩”就把标准无限提高。

“必须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限制新增产能并重,同时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去产能才能立竿见影。”杨传玮提出自己的观点。

似乎和煤炭钢铁一样,石化产业去产能也可能陷入“越去越多”的怪圈。

去产能是为了行业更健康的向上发展。 摄影/徐 捷

利益关系难斩

去产能进程缓慢,甚至“越去越多”的背后不单纯是企业对市场利润的追逐,还有来自各方的“保护”。

2013年,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苏盐业集团)两家二级子公司停产,且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部分银行贷款已逾期的情况。

在上述两家企业停产前后,作为主要债权人的商业银行就已坐立不安。据悉,除了镇江当地银行机构外,两家化工企业还与无锡、南京的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银行逾期贷款分别为2.59亿元和0.89亿元,贷款行包括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部分银行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随后,两家化工企业的危机波及到江苏盐业集团。缘由是后者为两家公司贷款提供了担保。

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支持控股公司新世纪盐化集团的骨干企业,江苏盐业集团为两家化工企业提供的担保费并不少。在2011年高峰期时,江苏盐业仅为格林艾普进行的贷款担保就高达3.5亿元。

2012年,江苏盐业集团被要求代偿的担保已有1.7亿元,而其当年净利润仅为2.15亿元。

围绕石化企业而形成的化工、物流等产业集群,曾经和正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了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除了银行为规避不良债权,不遗余力地为“僵尸企业”进行“输血式”续贷外,一些地方政府在以GDP增长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压力下,为维持当下的经济繁荣、就业充分和社会稳定的局面,为“僵尸企业”提供隐性担保。

对于地方民营企业同样如此。

2007年,全国性的油荒爆发。时任山东地炼会长的刘爱英同4名山东地炼厂长来到国家发改委的14楼会议室领取原油加工的“任务”。当天下午,胜利油田的油就进入了部分地方炼厂投产。“山东地炼的生产,保障了市场成品油的供应。山东周边的一些省市都来山东提货。”刘爱英说。

以山东地炼为例,作为全省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山东地炼关系民生、就业等诸多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200万吨/年以上炼厂,本身是一些小型炼厂的上游,为那些小厂提供原料。他们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王钊说。

关系还不仅如此。2013年,政府发布关于扩大液体石油消费税征收的47号公告。发布之初,炼油行业一片哗然,仿佛地方炼油行业即将遭遇灭顶之灾。因牵扯大量相关的化工产品,之前通过将成品油票变为化工票规避消费税的操作似乎无法维系,与炼油行业有关的调和油企业、部分依托地炼市场的化工企业茫然无措。

事过境迁。现在回过头再看,47号公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层层抵触,中间包含诸多利益博弈,经过长时间酝酿,最终这一公告还是泯然于尘。

“民营炼厂的税收是交给地方政府的,地方会全力以赴保护这些企业,单靠中央调控的手段去产能,很难达到效果。”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说。

成效不大的背后,是难以斩断的利益关系。在这种利益的关联下,“一刀切”式的执行方案难以成行,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无法做到令行禁止。

加与减的取舍

除了难以斩断的利益关系外,随着前几年审批通过的新项目的上马,石化行业去产能又被蒙上一层捉摸不定的阴影。

中国的石化企业正在积极创新研发化工新产品。 摄影/刘玉福

随着国家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和“双权”的放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地方炼厂已经有5000万吨的产能获批,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河北、辽宁等地。除此之外,国有石化企业在湛江、云南等地仍有千万吨项目在建或投产。在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这些加起来将近1亿吨的产能,加之现在过剩的产能,仅靠增加出口和需求的增加来消化,未来石化产业面临的过剩形势将非常严峻。如何盘活存量、注进有效增量是石化产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仍要面对的难题。

“中石油云南昆明1300万吨/年级大型炼油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投产。”王钊说,“以后小的项目很难审批了,上的都是千万吨级的。”

2015年12月9日,恒力集团在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产业园举行2000万吨/年“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典礼。这是国家炼油行业对民营企业放开的第一个项目。项目预计2017年底投产,同时延伸发展石化、聚酯化纤、面料织造、高端织机研制等产业链。

此外,正在建设的河北一泓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及中东海湾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双双落户河北曹妃甸。

上述石化项目规模庞大、技术先进、一体化程度高,当属优质产能。

“再先进、高端的产品,如果市场大量生产,也会变成过剩产品。”张明森认为,“炼能扩张速度与下游产品需求增速不匹配是造成炼化过剩的直接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若炼化产能布局稍有不合理,造成新一轮的炼化地域性集中问题,会更加加重过剩的局面。

无疑,重复性建设会加剧过剩的局面。而化解重复建设产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兼并重组。但现在不景气的市场行情为石化企业兼并重组带来不确定因素。

“企业可以为了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兼并同类企业,也可以延伸产业链兼并上游或者下游的企业。如果兼并重组只给企业带来负担而没有产生效益,这笔买卖是不划算的。”杨传玮说,“目前在产能过剩的大趋势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采访人士向记者透露,此前,国家4万亿元激励政策使钢铁和煤炭行业的并购重组非常活跃,国有大型企业收购频繁。但现在行业不景气,商业银行也给“两高一资”行业发了“禁贷令”,实行“一刀切”。不论经营好坏,企业都很难贷到款,以至并购重组无力展开。另一方面,合并重组涉及到地方政府利益,产能、产值、增加值、税收、政策负担的归属问题,甚至合并重组中的人事安排,一个环节解决不好,合并重组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钢铁行业的很多合并重组都搞成了‘夹生饭’,虽然名义上合并了,但还是分灶吃饭,各顾各家。”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

产能去了人去哪儿

新产能的上马促进了当地就业、经济的发展。但去产能,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人员的就业压力和职工如何安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年初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去产能任务艰巨的河北省,预测到2017年化解产能过剩涉及职工54.7万人,其中钢铁行业42.6万人。

“虽然在石化产业去产能中,中石化去产能比重大约仅占6%~7%的份额,中石油份额也不大,但职工的安置问题仍需要谨慎对待。”王钊说。

对国企而言,人员问题处置不好可能带来“僵尸企业”的死灰复燃。2016年,一家国有石化企业彻底关停。其实,早在今年之前,这家石化公司就因效益连年亏损,环境污染问题而被关停。但后因员工无处安置、部分员工又找回企业等原因,再次低调开工。

“对老炼厂而言,设备其实不算负担,整治维修以后还能使用。比如原来两个锅煮饺子,现在关掉一个,用一个锅煮。”抚顺石化宣传部副部长孙世杰说,“但冗余的人员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这几年,石化行业淘汰进度慢、阻力大,除了财政等因素外,人员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王钊说。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人力问题是一个横亘在他们增效之路上的一座大山。人员的去留安置也是让国企在去产能工作中,颇为“头疼”的问题。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中国仍有数个千万吨级石化项目待上马。 摄影/徐 捷

猜你喜欢

炼厂炼油炼化
炼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智能油田/智能炼化建设》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炼厂低附加值硫磺作改性沥青稳定剂的探索研究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