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本衔接高职段数理统计课程建设探究

2016-03-01马艳慧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数理统计医学

□马艳慧

专本衔接高职段数理统计课程建设探究

□马艳慧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开展了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贯通,并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研讨和探索。文章主要阐述了专本衔接数理统计课程建设体系,以专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构建课程目标、模式等建设内容。

专本衔接;数理统计;课程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 “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发展成了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是德国,而形成较完善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和融合的国家是美国,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学模式的贯通。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新加坡上下左右贯通的 “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学分、课程成绩或证书考试成绩直接进入本科相应年级继续学习,不另设专门的招生考试。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我国大部分省市开展了高职高专院校 “专本衔接”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江苏省最早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专本衔接办学试点,不仅涉及国家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招生制度等层面的构建,同时也涉及微观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衔接融通中的具体问题。

在一些理工类的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都开设了高等数学或数理统计课程,如何做好专本衔接课程融会贯通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医学类高职高专数理统计学课程为例,分析如何科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一、以 “专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定位高职段数理统计教学目标

专本衔接是指 “3+2”联办应用型专、本科衔接计划,是国家批准的有 “专本衔接”资格的高校经国家统一招生考试正式录取的在籍专科生。是指学生先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注册高职学籍,修业3年期满后,转段直升进入对应的本科院校继续学习2年,5年学习期满,由本科培养学校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明确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本衔接课程教学模式的定位,也是后继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数理统计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高职段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实践中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准确进行统计计算,合理应用分析结果,提高对医药问题的统计处理能力。目前高职段数理统计教学目标定位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为后续课程的开设做好数理思维基础;二是能简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收集处理数据;三是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本科段的数理统计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思维,并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理,从而正确处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时间,并提供依据和建议的应用性基础学科。

医药类专本衔接本科院校主要是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开设数理统计,其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为后继课程提供数理统计思维基础;二是能够运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是能科学的解释和分析数据结果,运用到医学研究中。专科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医用数理统计教学目标定位上本质是一致的,但是在教学目标完成程度上是有一些差别的。高职段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层次文化素养的创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专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层次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更贴近生产一线,能满足医院与岗位需求。在医学检验专业专本衔接教学课程体系下,“医用数理统计”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课,所以设置在高职段教学中。在其教学目标定位中,既要满足学生对后继专业教学的需求性,同时也要贴近专业岗位实践性。

二、以 “人本位”思想为指导,寻求课程模式创新

“医用数理统计”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和工具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检验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科,还是检验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和研究的必要工具。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精准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普通本科教育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医学研究机构和医药生物企业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工作,适应性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检验技术复合型人才。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有显著差异。

普通本科院校以 “学科本位”思想,指导课程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是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的课程模式创新教育。二者最恰当的融合点就是人的发展,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以 “人本位”思想来寻求课程模式改革是最基本思想。首先,考虑人才的需求也就是岗位和社会需求;其次,就是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模式转化这种需求为现实生产力,满足人本社会价值的体现;最后,通过课程实施达到人的发展。专本衔接课程模式的创新在于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校企的进一步对接。对于枯燥烦琐的数理统计教学模式的创新启动力在于统计方法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将理论教学恰当地应用与专业学习和岗位中。

三、以行业标准为基础,拓宽课程内容

2011年,教育部文件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教成 〔2011〕12号)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的产业机构升级转型,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应向技术应用型本科延伸。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是以 “市场需求”为前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其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普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和学科内容齐全的特性。专本衔接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能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行业标准”是考核课程内容设置的唯一标准。

高职医学类的数理统计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和简单,根据受教群体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是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只需了解统计基本思想和简单的统计方法。根据本科教学目标要求和受教群体自身素质,相对来说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要掌握数理统计基本思想和方法,还要熟练应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验和生活中的问题,做出科学判断和分析。专业所在行业是如何要求、能否满足岗位需求,是否胜任工作职位是专本衔接课程内容设置重要依据。

四、“专本衔接”数理统计课程构建体系

高职与本科联办 “3+2”分段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贯通普通本科和高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是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旨在胜任基层实践工作。其 “医用数理统计”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步骤,逐步培养学生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奠定基础。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理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和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而对学生的统计方法的选择、应用,统计数据分析能力要求不高,造成了以后高层次学习和研究缺失。

普通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数理统计教学目标是培养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掌握对医学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密切联系医学中常见的基本统计问题,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其运用到医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学习其他课程和阅读专业书刊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二者的教学目标定位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教学的深度上,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定位低浅,只在于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进一步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介绍和讲解甚少;其次,在教学的广度上,普通本科检验专业需要学习前序的高等数学知识,再进一步学习数理统计专业知识,之后或者同时还要开设相关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学习课程;最后,在受教群体上,普通高职高专教学群体数学基础能力不高,甚至对高等数学知之甚少,对以后的数理统计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好,接受以后的医学统计学教学能力强,这也使得本专科最终的教学目标和定位上产生偏差。

[1]秦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87-89.

[2]杨文强,吴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85-86.

(编辑:秦俊嫄)

G712

A

1671-0568(2016)23-0070-02

马艳慧,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医学统计学及学校数据信息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数理统计医学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数学实验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教学应用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加工误差统计分析系统
医学
“新建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