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研究综述

2016-03-01顾世杰奚家亮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端升级

■刘 晶 顾世杰 奚家亮/文

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研究综述

■刘 晶 顾世杰 奚家亮/文

一、产业迈向中高端释义和指标衡量

(一)产业中高端释义

产业中高端指的是产业结构的中高端,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新式提法。以往的文献主要是针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其中在众多国外研究中,以产业结构的三大经典理论最为著名,即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以及库兹涅茨法则。早在十七世纪,配第-克拉克就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有着“GNP”之父之称的库兹涅茨则提出产业结构是随着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霍夫曼定理讲的是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用霍夫曼系数来反映。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使用人均GDP水平来区分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六个不同阶段;罗斯托从经济发展进程的角度解释了产业的更替过程,主张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主导产业来推动。

第一,相对于上述理论,后续的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优化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将产业结构分为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刘伟、杨云龙认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其他两个产业占优势演进;第二是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是制造业由制造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周振华认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的水平由低到高的过程,可以用非农产业的占比、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以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比重来测度。李慧的观点来源于配第-克拉克,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非农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占比。

第二,相比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产业结构外部特征的关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更加强调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表现。许多研究者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经济发展方式及效益联系在一起。周振华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间有机联系的聚合程度的提高。苏东水则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不同产业间协商能力以及关联水平提高的动态过程。李慧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资源在各产业间配置的合理性,包括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各产业间协调程度。

第三,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衡量维度,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衡量方法。有些人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不需要再分维度,而有些则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不止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还应该再加一个高效化。龚仰军、应勤俭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伴随着的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度的不断提高。刘志彪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体现在产业结构由低技术水平及低附加值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尚启君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或者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包括高效化、高度化和合理化。其对高度化以及合理化的认识与之前的学者没有大的差距,但他认为高效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他认为高效化是指低效率产业比重的不断降低,同时高效率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第四,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最新定义来自王一鸣提出的产业中高端。在他看来,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实质就是要推动产业升级上台阶。而这里所指的产业升级不是调整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而是提升产业价值链,调整低端价值链和高端价值链之间的比例关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产业结构时,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他提出作为优势产业的制造业要向智能、创新、绿色转变,同时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要抓住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两块竞争高地,培育出一批能够作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最后是提倡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同时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座谈会中也提到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关键在于充分的就业和收入保障,而不在于GDP的增长量。《今日科技》2015年第1期文章中将产业中高端概括为质量、效率、绿色和竞争力四个词。文章指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不只是指产品质量的提高,更是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涉及到的是产品品牌、设计、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刘迎秋认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重点是提高产业增长质量和效率;关键是提升产业和产品技术含量;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国民产出的附加值。

(二)产业中高端衡量指标

根据以上对产业结构中高端的释义,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对中高端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质量、技术、创新、效率和绿色等几个方面,所以产业结构中高端的衡量指标也主要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设置。从资源环境消耗来看,可以用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能耗指标值的下降程度来衡量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水平。从生产效率来看,全员劳动生产率或者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意味着产业结构正在朝着中高端水平迈进。研发资本投入量在所有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发明专利申请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整个经济社会的创新水平,同时也能从创新的角度衡量各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进度和水平。从质量方面来看,不仅指产品质量,也指产业及产品价值链的质量提升可以通过企业或者说整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数来评判。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时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但从制造业来看,工业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实现可以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来反映,同时工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及其增速也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从产业层次来看,可以考虑用行业景气指数、第三产业占比及其增长来衡量。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可以使用“两化融合”指数以及信息化指数这两个指标。

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动力因素

纵观国内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研究,可以分为内源动力、外源动力、综合动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内因主要从创新、研发、科技技术、市场、教育等方面着手;外因主要从外资、国外产业转移、金融等角度着手;而综合因素方面涉及内源因素和外源因素两个方面。

(一)内源动力

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厄特巴克提出了著名的A-U模型,用来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有机联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理化演进的关键推动力量;技术创新能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机构成,扩充经济系统的边界,以创新文化的构建夯实技术发展的基础,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库兹涅茨以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汽车(尤其是轿车)在那个时期的国家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罗斯托归纳出经济起飞时主导产业的特征:依靠科技进步,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强烈的扩散效应,对所有产业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刘丽、任保平认为工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低工资阻碍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袁境认为产业转移可以形成一种创新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又与东部地区存在产业梯度位势,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洪银兴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李东航认为高等教育结构适应并推动了战后韩国的两次产业结构升级,为韩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唐德淼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注重产业结构高技术渗透,提高产业的高技术含量,以高科技对产业成长的强力导向、渗透,导致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进而通过既有产业的更新、重组和新产业的建立等一系列创新,形成产业结构的新格局。黄建英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处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节点,应选择扩量提质、龙头带动、重点突破、科技创新、外向发展、节能环保等发展路径,实施突出规划引领、重点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条件、加强创新驱动、深化产业合作、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等具体策略。

(二)外源动力

李晓钟就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外资引入有利于我国三产结构和第二、第三产业内结构优化,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导向性的经营模式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张琴认为,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通过资本补缺、技术进步和产业关联等效应促进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许南、李建军认为,在新形势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要在战略层上要充分重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力求突破跨国公司的结构性封锁以及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实现全球—国内价值链的协调发展。李丽菲提出,金融规模扩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不显著。

(三)综合动力

李响认为,综合动力包括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外资、科技。侯秀芳、王栋认为,综合动力包括制度、技术转移、创新驱动。李豫新、帅林遥、王睿哲认为,城市化发展水平、投资供给、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是促进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而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其升级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外向性和劳动力素质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梁树广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并利用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理论模型,实证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层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程度依次排序为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在区域层面,东中西部各影响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因此,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注重鼓励和扶持技术创新,继续鼓励各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明确各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并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三、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困难与约束

(一)多数企业囿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

创新是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内源动力,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整个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需要企业带头引领创新驱动。刘迎秋主张长期以来多数企业和个人习惯于现存的粗放型外延发展模式,面临思维和行为习惯及体制机制障碍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其认为克服企业对当前落后模式的禁锢,唯有依靠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依靠深化企业改革以及创新体制机制来实现。企业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不仅企业单方面的努力。除了企业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为企业营造一个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创新主体是企业,但是创新的想法来源是个人和团体,所以财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宣宇提出,要通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促改革和调结构“双结合”模式,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同时推动经济质量迈向中高端。

(二)政府简政放权面临瓶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政府和市场两手抓,政府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原因就在于政府包揽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通过市场就可以更加高效完成的经济任务。从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就提出要让政府让权给市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式记者会上提出要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以政府收缩“看得见的手”来换取市场活力的释放。王一鸣在《中国经济要从中高速迈向中高端》一文提到,政府的简政放权的“减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主动调整,更是经济运行格局出现变化后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果继续保持以往频繁使用“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和干预,中国经济迈向进入新常态,迈向中高端的进程将受阻。王一鸣提出,相比于政府的扶持,企业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屈一平在《新速度:从中高速到中高端》一文中也提出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文中引用了成都市经信委产业发展处处长周卫东的观点。周卫东在谈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坦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各类经济主体作用,形成产业升级新合力,不仅要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要明确自身定位,放松部分管制。一方面,市场需要新活力,另一方面,政府放权阻力大且动力不足,同时政府与市场对经济的监管权限和边界的不明确,都是导致政府改革陷入艰难境地的主要原因。

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重点与着力点

(一)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重点

1.突破加工制造业关键环节

何要武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难点、重点与对策》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期,加工制造业依然是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就必须突破加工制造业的关键环节,并继续发挥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王岳平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一文中提出,针对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低端锁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安排,强化对加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全球运营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快培育加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与品牌营销能力,推动加工制造业由产业链最低端的低技术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向高端的技术密集型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攀升,提升产业的分工层次,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与“中国智造”的转变。

2.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

著名的A-U模型指出,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理化演进的关键推动力量。美国波拉特等人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有关的产业,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闻、广告、金融等各部门。吴家培等人认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等综合性生产活动,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王岳平提出,在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需要推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各领域的R&D、设计、管理、经营等各环节渗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与相互发展。张明龙指出,信息化拓宽了工业化新空间依然是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技术进步因此还改造了传统工业,推动了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发展。黄茂兴等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合理的资本深化必须加以正确的技术选择作引导和支持,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3.不断发挥自主创新能力

程飞翔指出,我国高端生产要素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比如自主技术创新,在现行开放模式下这已经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构成严重制约。余典范等人运用投入产出分解技术对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进行分解研究,指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的根本要靠优化产业关联,通过提升产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升级。而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正是实现产业关联效应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余子鹏、刘勇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要素存量和效率对其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潜力,指出未来发展应当走高新技术引领效率提升与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快剩余产能向新兴产业转移

经济结构在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传统的过剩产能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过渡。发展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值的产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剩余产能的转移和过渡不仅是指当前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包括很多的新兴产业,其中存在于新兴产业中的产能过剩来自于政府以及企业家们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过于乐观的估计。当然一个产业中很多类似企业的产生,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申报和监管的疏忽和急功近利。政府和市场鼓励创新、鼓励发展新兴产业,但不是鼓励相近相同企业的大量堆积,这是企业家对于市场的误读。

5.加快企业家才能转变和观念革新

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支柱,是企业保持长足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过程中,企业家才能和观念的革新必须跟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步伐。一个企业能否在当前经济转型期中站住脚跟,同时快速占领市场,考验的是企业家们作出怎样的投资和发展计划。曾经的诺基亚红极一时,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曾经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在高峰期,全球平均每5.7人就拥有一部诺基亚手机。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型跨国大企业瞬间被以苹果和安卓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彻底挤出了手机市场,这个过程中,世界每个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乔布斯预判市场的能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换挡期,作为企业领头人的企业家们,必须先于市场完成其才能和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着力点

1.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在逐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支持和鼓励不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在市场竞争中优胜略汰。同时也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大对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工业化进程中的开发利用,着力在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实现突破。逐渐实现将一批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经济主导产业,同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通过互联网拓宽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

2.加快推进经济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的实现要以全面的经济制度创新为前提,制度创新能为其他各个方面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旦经济制度创新没有跟上企业技术革新速度,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供求变化,企业技术革新也会受羁绊。经济制度创新要以鼓励创新、维护专利、反对抄袭为目标,对于实现突破性技术变革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相当的奖励,同时健全相关专利保护法,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鼓励传统产业兼并重组,严格控制新兴技术产业进入门槛

剩余产能不仅存在于传统产业中,在很多的新型产业中同样也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为了改善当前这种状态,对传统产业和新型技术产业要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对于传统产业,要鼓励小、散、产能过剩的企业积极进行企业兼并重组,一方面能够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达到提升该产业的生产率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将过剩产能向外转移。对于新兴技术产业,在当前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的大环境下,市场上并不缺少想要和可以创新的企业和个人,但是由于对于新兴产业的进入市场审核过于宽松和不规范,反而降低了新兴产业的质量,同时也助长了有些想要浑水摸鱼的山寨企业的出现,从而导致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

4.加快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增强企业家才能转变和观念革新

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于中国经济以后几十年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坚持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家才能转变和观念革新的必要途径。对于当代的企业家才能的转变和观念的革新则不能完全依靠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更加快捷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去不同的地方、不同企业的调研和学习,让企业家们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走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再者,要完善市场公平和公正的竞争环境,让真正有才能的企业家和真正有活力、有前景的企业生存下来。

5.着力改变制造业面临的低端化锁定效应,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

纵观历史,国际分工形态先后经历了传统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价值链)和现代产业间的演进路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内分工本质上是以生产非一体化为形式的垂直分工,而以低端模式参与俘获型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企业,在纵向压榨下难以获得产业升级的主动性。美国等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同时,我国大量低端制造业正向菲律宾、越南等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将导致我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受到“高低两端”挤压。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高端升级
高端油品怎么卖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回暖与升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何故高端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