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天笑的新闻观

2016-02-28代慧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新闻纸新闻事业时评

代慧敏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包天笑的新闻观

代慧敏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近代民国文人研究中,对包天笑的小说作者和翻译家身份的论述较多,但是对其时评报人及其著作《考察日本新闻记略》等的论述较少。包天笑曾经任职《时报》,浸淫报界14年,堪称资深报人。本文围绕《考察日本新闻记略》的相关新闻论述和他的报人经历,着重探讨他作为报人时评家的新闻观,阐述他对新闻地位的看法、他的新闻理念和对新闻技术的认知。

包天笑;新闻观;时报

一、包天笑其人

包天笑(1876~1973年),原名包清柱,后改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吴门天笑生等,苏州人。20世纪初从事小说创作翻译,刊发大量作品。1906年3月,包天笑应《时报》主持者狄葆贤、主编陈景韩之邀进入时报馆,负责“时评二”,主评各埠要闻,曾因主编《时报》“余兴”开文艺副刊之先河;1912年底到1913年初荣升《时报》总编辑,主持头版要闻编辑,主写“时评一”,于1919年9月6日离开任职14年的《时报》。1917年11月下旬,上海新闻界组织10余人的“大型记者团”赴日本大阪和东京考察新闻社。[1]1918年6月,包天笑写成《考察日本新闻记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本小册子早于《中国报学史》,通过采访、现场观察,他对比中日新闻社理念和运作,阐发自己的新闻观。

包天笑的人生与报纸息息相关,“少年爱不释手读报,青年兴致勃勃办报”(《苏州白话报》),中年投身《时报》。他既在报上写小说,又长任《时报》时评编辑,是《时报》的核心人物之一。现有研究一般集中于他的作家和翻译家的成就,对其时评家的论述较少。本文围绕《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和其报人经历,从他对新闻地位的看法、他的新闻理念和对新闻技术的认知三个方面探讨他的新闻观。

二、对新闻地位的看法

近代以来,西方思潮涌进中国,其倡导的新闻理念也被国人吸纳和实践,文人学者纷纷投身报界。包天笑感慨:“今人对于新闻纸有种种譬喻,有曰新闻纸者,饭也。人类之每日需新闻纸,犹之每日之不可不饭此。”报纸渗透日常生活,简直媲美饮食天性,提供日常精神食粮,民众从中汲取营养,获取讯息和文化知识等,便利人际交往,扩大认知面,破除痼弊,以此开启民智。[2]对比中日新闻,“日本新闻者,关于经济一栏颇占篇幅,六号字密排”,而《时报》“每附录商情栏,简略迟滞”。经济发展促进报纸的内容丰富和行情畅通。新闻虽属日需,但花样不多,内容简单,且分量及附属经济价值有待提升。

报纸能广发消息,与新闻自由分不开。各个时期,新闻自由有重重关卡。报纸须接受当局新闻检查乃至被征收高额税负等,专门的新闻法律缺位,报纸被当局“阴扼其吭,不得流通”。新闻以其大胆的报道和犀利冷峻的评论,被当局管制,从另一层面来说,新闻对政治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包天笑主张言论自由。国民自由发表言论,是人民之权利,是人民应尽之天职,是热爱国家的表现。特别是在救国形势下,包天笑呼吁即刻放开人民言论自由,废止报纸检查刊物禁扣等法规,唯有言论自由,才能保证全国上下一心救国。[3]如此,社会运行健康强健,摆去“薄弱之感”,报纸方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强盛势力”。

报纸刊载各种文章,辛辣时评、怡情小说或社论,是一种文化手段,关乎文化政策。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现状,包天笑认为,“新闻纸之盛衰,实与国家文化之进步上有比例者也”。新闻纸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国家文化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有利于社会风气开化。报纸不仅承载文学作品,更有各种流派思想争锋。其言论思想,得民众认可,影响政治势力的博弈,故在新闻界有相当的社会威望。然而,新闻对经济的影响有待提升。总之,报纸作为一种媒介,不可能脱离主体意识的指导,掺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因素。

三、新闻理念

民国时期,评论堪称报纸旗帜。针砭时弊的评论往往能引领社会舆论,形成社会大讨论和运动,对当局形成制约。西方新闻界赞誉报纸“无冕之王”“三千毛瑟”,把报纸当作一种制约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力量。包天笑看到舆论对于报纸的影响力,把舆论当作一种制衡社会的势力。然而真正成为这样的势力却并非易事,仅靠新闻记者是不够的,“夫大隈之所谓一手握笔一手持刀,以平亭此世界者,可谓高视新闻事业”。当时中国,新闻事业并非发达,对记者尚有诸多误解,社会蒙昧,舆论局限于有识之士的小圈子,广大群众并不能真正理解,由此导致“舆论既微”,新闻势力难增。包天笑反思薄弱原因在于新闻界发声不一致,“各新闻社苟能结合统一,每事取一致之行动,则将来新闻之势力,至足以令人恐惧,或至超过议会以上”。[2]新闻界各方联合汇成一股力量,形成规模构造社会共识,从而倒逼政府,促进社会变革。

此外,他希望舆论关注点着眼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从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帝国进入军阀夺权混战的民国,过渡期尤短,一时间社会风气难以扭转,各方面亟需改变,新闻更多呈现的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所谓不破不立。此时新闻舆论指向较多的是社会不良习俗、丑恶现象,在革除陋习、贬抑丑恶方面具有相当的破坏力和震慑力。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良好运行,舆论较为乏力,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他认识到舆论在“破”之余,更要“立”,“社会若无新闻纸,则为黑暗世界”,更加积极正面,以担当天下的情怀献言社会建设。

四、对技术的认知

此技术,包括报纸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设施、工艺和操作技巧。包天笑在日本参观东京和大阪两地的新闻社,对新闻设备之齐全和先进印象深刻。当时《时报》设备简陋,印刷耗时,发行易受影响。报社引入新设备还是一件炫耀之事,史量才接手《申报》购进两台国外印刷机器,曾引得路人隔着玻璃墙向内观望。[4]他提出,“夫欲求一国国民之尊重新闻事业,其主观之点,则在新闻设备之完善,逐渐加以改良”。[2]此处的新闻设备是日文翻译,不止有排版和印刷机器等,还包括辅助新闻生产的书本资料等,如图书、相片和新闻切拔。新闻切拔是某类专业事件或知识的文摘合集。这些都可以归为报道的前期准备,属新闻操作指导。包天笑并非有技术决定论倾向。《时报》鼎盛时,时评“简捷”“轻松”“冷隽”,很吃香,供不应求,人人欲读《时报》。国内局面混乱,经济发展有限,报纸的发行和广告等收入不算充裕,优质印刷设备大多依靠进口,报纸因政治人事等原因频繁关停,人员和设备的小规模是一种时宜策略,也是报界普遍现象。

新闻价值是考量事实可报道的标准。包天笑认为新闻讲求时效性,要注重抢新闻,不能拖沓迟滞,损失新鲜性,“新闻如鲜鱼屋,以新闻之原理贵迅疾而病钝迟,即陈腐无用”。当然并非唯速为上,还要讲求时机,事实材料的搭配得当,“新闻社又如一绝大之菜馆,然亦有种种肴馔,亦须贮藏以待老饕之下顾者”。[2]把握时机,更是一种新闻策划和编辑思维;讲求趣味性,但不可低俗。新闻服务社会,具备商品属性,在市场中流通和售卖,“新闻事业亦营利之一种”,维持日常生存。资金周转来源除了零售和订阅、广告外,党派资助难以避免。近代报馆都有民间或官场的资助。作为回报,这些报纸在立场、办报思想或社论上支持或不反对资助方观点。报纸的独立性受到各方力量的牵制。

对于日本的报纸,他论断“全脱党派关系,亦未敢必也”,指出报纸不完全独立。日本新闻事业的进步与中国类似,参考日本模式,未来中国新闻事业也不能全脱关系。尽管如此,自由独立仍是《时报》等报界孜孜以求的,报纸要以专业标准塑造报纸的影响力。[5]影响力在“新闻纸本身之信用与实质如何”,即公信力和内容专业性,“苟新闻既确实而又迅捷,论调中正平和不偏于一隅,则必有蒸蒸向上之势”。报纸能获得公信力,因它以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以专业标准对事件报道调查,呈现合乎事实的真实。

五、结语

民国报人中,包天笑的时评家身份并不闪耀。在《时报》14年,他兢兢业业,笔耕不辍,在新闻界耕耘一方天地。他的新闻观,虽无新闻思想体系可言,但不少观点仍然可取。他的新闻观,总结自身从业经历,也包含当时报人的普遍看法。他对新闻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本文简要勾勒他的新闻观,是对前人新闻体悟的一种发掘,也希望能够体会民国报人风骨,勉励自身。

[1] 周光明.近代新闻思想史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53-157.

[2] 包天笑.考察日本新闻记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6-88.

[3] 巴金,王统照,包天笑.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J].文学,1936,7(4):744.

[4]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38.

[5] 陈建华.民国时期新闻职业与自由独立之精神[J].东吴学术,2014(1):145-147.

G219.29

A

1674-8883(2016)21-0037-01

代慧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纸新闻事业时评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日本新闻纸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持续下降
2013年日本新闻纸消费量降至325万吨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1~6月我国新闻纸出口量增加4.6倍
党建时评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