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维模式转换研究

2016-02-28刘成斌陈清华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城镇化思维建设

刘成斌 陈清华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维模式转换研究

刘成斌 陈清华

新型城镇化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引擎”。本文提出由线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由条块思维向系统思维、由策略思维向战略思维、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和由粗略思维向精准思维转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思维模式转换

伟大的事业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理论创新需要思维方法的根本转换才能得以实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和国内“三期”叠加及宏观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新型城镇化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引擎”。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式。“十三五”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能否取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局胜利,首先取决于能否实现思维模式的根本转换。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任务,更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过程。

一、由线性思维转向辩证思维

线性思维是人们日常思维中最直接、最经常、最被广泛使用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人们从直接感官出发,沿着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正向拓展,形成一个线性运动轨迹(直线或曲线),去认识世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思维模式。其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感觉、印象和经验,构成人们的直接知识和经验。线性思维能够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整为零,使人们得以直接针对目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既定的时限内完成规定任务。但是它强调各种事物总是按照单一方向、顺序和矢量的逻辑轨迹去运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导致单极因果关系错误,导致墨守成规。实践证明,线性思维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向辩证思维模式转换。

辩证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的统一整体。辩证思维就是辩证规律和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它包含了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辩证思维的实质是按照唯物辩证法,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辩证思维方法具有统帅、突破和提升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辩证思维帮助人们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并不断全面地总结思维成果,升华人们的认识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们建立科学认识,指导社会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线性思维模式向辩证思维模式转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由线性思维转向辩证思维,大力培养各级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以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难题,创新发展。一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问题。既做到两点论,又做到重点论;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既看到有利条件,又看到不利条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较好地解决长期困扰城镇化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难题。二是坚持运动的观点,用动态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统筹解决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寻找适合本地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化“后进劣势”为“后发优势”。既看到城镇化建设中各种矛盾对立的方面,又看到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走出一条适合本地情况、具有本地特色、形成本地品牌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二、由条块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体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民经济和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人们的社会生活也被各种行政区划、单位和组织隔离成一个条块分割的状态。这一整套僵化、生硬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分化,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后返乡,形成了“候鸟式”社会流动,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兴起,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变革传统的条块思维模式,转向系统思维模式。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做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思维是指把客观事物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部分及其有机联系后构成的整体来考察的思维方法,即将两个以上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关系和“系统-环境”关系,来确定其整体的内在本质特征和意义。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系统思维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按照系统思维要求考察客观事物时,一是要坚持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始终把整体放在第一位。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强调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避免局部干扰、阻碍和破坏大局。同时,善于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局部问题,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二是要坚持用结构分析的观点,集中力量分析系统内部组织是否完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其运行机制是否顺畅、完善等。系统的结构状况对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从结构分析入手研究问题,能够有效地把握系统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分析其运动规律,确保人们思路清晰、行动有序。三是要坚持用功能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要素、部分和子系统构成的。整个系统是否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取决于各要素、部分和子系统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使一个系统达到并呈现出最佳态势,必须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条块思维转向系统思维,提升城乡共同创造价值的理念,注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创建以城乡合力建设为基础,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城市建设为着力点,以产业金融有机融合为手段,以城市系统规划和城市投融资体系完善为基本实施路径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是以整体建设的观点,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系统去建设。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兼顾国家规划要求和本地城镇化需要、当前建设需要和未来发展空间,制订本地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城乡发展格局,努力提高城乡发展能力,不断完善经济与社会治理结构,逐步走出一条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互补发展、协调均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二是以结构功能优化的观点,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去建设。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理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模型,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整合发展与改革、国土、城建、教育、社会保障和环保等部门职能,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以诸系统协同均衡发展的观点,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互动过程去建设。应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统筹信息化、工业化、农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协调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全面建设,正确处理好城市、乡镇、自然村的功能互补关系,发挥城市的中心功能、工业园区的主导功能和社区的支撑功能,使本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协调、均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由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

策略思维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来源于战争中的军事谋略和军事指挥艺术。策略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性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和信息给定条件下,人们通过对既定目标的实现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思维过程。简单地说,它是为解决问题寻求最佳方案的选择过程。策略思维后来被发展到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并推广应用到社会治理之中。策略思维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方面,它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待敌人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它特别强调对待战争和其它事物都要精于计算,进而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策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在残酷的战争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胜算率。另一方面,它着眼于谋求获得某场战争或市场竞争的胜利,过于关注敌我双方斗争的权谋、诡计和谋略及其实施等具体细节问题,而忽视了整体、大局和长远等根本性问题。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囚徒困境”限制,决策者同竞争者讨价还价的博弈结果就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容易造成目光短浅,缺乏整体规范,被动地就事论事,甚至朝令夕改,最后很有可能出现“一子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单向性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是策略思维的优点和弱点之所在。

战略思维也是一种古老的战争艺术。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和全局性,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胸怀全局、统揽全局、把握全局,其要义是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从空间上看,战略思维就是大局意识,就是从整个世界、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等整个大系统上去把握局势变化。从时间上看,战略思维就是把人们的认识贯穿于战略准备与战略实施的各个阶段,把握其内在的具有连续性和贯穿性的目标及其结果。因此,战略思维是一个具有系统性、长远性、开放性、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的理性思维方式。战略思维方式包括战略思维基础、战略思维定势和战略思维运行三个阶段,是一个辩证的、运动的、完整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等特点,它有助于人们避免用肤浅的、零碎的和封闭的眼光去看问题,避免犯全局性、方向性和颠覆性错误。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由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一是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意义认识,明确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应按照中央、省和市新型城镇化相关决策部署,始终把新型城镇化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推动民生建设。二是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规划,制订实施战略计划。应科学编制全域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率先完成行政区划调整。依照“积极稳妥、科学发展、彰显特色、适度超前”的总体要求,形成总体布局,以此引领镇村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关系,促进城镇化建设各领域协调发展。协调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发挥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好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协调处理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既全力推动现代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产业城镇融合,又坚持区域和重点县、镇等新型城镇化载体,大力推广土地、人口和项目“三集中”发展模式,做到“全域规划”和“全域对接”,最终推动“全域融合”。协调处理好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推动区域“组团发展”,主动融入区域重要中心城市,又传承本地人文特色等,使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协调推进。

四、由人治思维转向法治思维

人治思维是强调以人或人的意志为决定因素的思想方式,忽视甚至否定法律的作用,或把法律当做人治的使用工具,根据人的意志来任意使用。其理论基础是人是万物的主宰、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志力。其世界观是主观唯心论,其历史观是英雄历史观,其精神实质是权力崇拜、意志崇拜和英雄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权力崇拜论和长官意志论。人治思维主要特点是强调人大于法,权大于法,可以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以权废法。人治及人治思维是法治的“大敌”,已经成为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严重的思想障碍。

法治思维是以宪法和法律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指导规范人们依照法律观点,通过法律正当程序,合法履行其权利义务的理性思维方式。法治思维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规则意识,强调法律至上;二是程序意识,必须根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来依法办事;三是平等意识,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四是公平意识,让人们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五是责任意识,公民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由人治思维转向法治思维。一是树立法律至上理念,坚定法律信仰。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增强法治思维能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二是树立依法执政意识,用法治方法推动工作。自觉依法办事,做到重大事项让人们知道、重大决策经过人民群众讨论、重大改革措施有法律依据。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克服“有权就任性”的错误认识,杜绝轻视法律、忽视法律甚至违反法律的现象。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村级党组织“星级定级”考核体系,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土地流转和民生改善等方面,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三是树立执法利民意识,促进城乡公平正义。党员干部应采用法治思维,使用法律手段,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和发展好人们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根本权益。实施“壮镇(乡、街道)工程”和“挂职帮扶”行动,推动县、镇、街道财税改革,合理界定收支清单,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五、由粗略思维转向精准思维

粗略思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和质量大概计算的思维方法,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浅层次思维方式。人们常说的“差不多”、“好像是”、“还可以”和“八九不离十”等都是粗略思维的具体表现。这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态度马虎、目标模糊和表达含糊等不良现象。

精准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地质量定位和精确数量定量分析的思维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具体、准确、务实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强调在考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必须定性准确,定量精确;在研究问题、推动工作时,必须定位准确,措施到位;在解决问题、检验成效时,必须导向准确,指标明确。精确思维要求具体实在,避免空洞抽象,要求把握细节,稳步推进,防止大而化之、浮夸冒进。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出现了“精准扶贫”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等发展现象,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认同、接受和适应世界的客观发展。目前,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精准建设和精细治理的可能性。一方面,中央制订的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方针、政策和规划,需要在地方上加以精细化;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新智能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型信息交流平台,为新型城镇化精准化建设提供了可靠、高效、强大的工具。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粗略思维转向精准思维。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深入、全面、细致地考察,摸清具体情况,把握特点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二是以细节为抓手,坚持务实巧干。做到各种建设规划到位、发展目标到位、工作指标到位、任务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指标设定到人,从而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以效益为导向,坚持创新发展。转向精准思维,以精益求精为原则,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手段,依托地方智库和学术团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精准化管理,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的精细化服务水平。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思维观念、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转换也无止境。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推动广大干群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五大转换,在全面总结试点地区成功做法和有益启示的基础上,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当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多变。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放思想,转换思维模式,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

4.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责任编辑:吴群]

F291.1

A

1009-2382(2016)12-0030-04

刘成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南京211100);陈清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导,《江海学刊》副主编、研究员(南京210013)。

猜你喜欢

城镇化思维建设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