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初步呈现

2016-02-27

学术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工资

○ 翟 青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初步呈现

○ 翟青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实际确立,生产关系范畴从抽象进一步走向具体,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得到继续贯彻。马克思首次全面系统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解剖,形成了资本、工资、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供求关系、价格、生产费用等新的经济范畴体系,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初步阐发,资本积累理论在萌芽中孕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交互建构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雇佣劳动与资本》是一部凝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重要著作。

《雇佣劳动与资本》;唯物史观;生产关系;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近些年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根本特征,又是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这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整体性研究的多重视角中,从理论的特定语境和内在逻辑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进行深度耕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1〕《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根据1847年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所发表演讲修改而成,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总结。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得以初步呈现,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继续发挥贯彻,生产关系范畴从抽象走向具体,资本、工资、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供求关系、价格、生产费用等新的经济范畴体系建立,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初步阐发,资本积累理论在萌芽中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具体解剖中得以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交互建构中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一、 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继续贯彻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得到了进一步贯彻,这一贯彻集中体现为马克思对生产关系范畴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一方面表现在生产关系实际上已被马克思确立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表现在生产关系范畴通过资本本质的揭示从抽象进一步走向具体。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实际确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财富,是一门致富管理的学问;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离开这一科学范畴,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终究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任务也不可能最终完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反映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中,马克思尽管仍使用“交往形式”这一概念,实质上已经形成了生产关系范畴。《哲学的贫困》使马克思思想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得以首次公开阐述。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已经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2〕,经济范畴不过是由生产的社会关系决定并反映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上的抽象。

沿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所开辟的道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继续贯彻他的唯物史观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其思维中进一步清晰明确。在马克思那里,对“生产关系”的考察首先同“物质生产”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对自然界发生影响,人们相互之间也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性质中,生产才能成为生产,即生产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因此,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始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仅包含着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样包含着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从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生产关系范畴必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3〕,这种变化构成了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不同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由不同生产关系构成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各个特殊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这里实际已经把生产关系确立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尽管最终明确提出这一命题是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该著作的开始部分就向读者交代了他的写作目的,即“叙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4〕,既然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看作一个内含特殊生产关系的特殊社会形态,这种特殊生产关系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了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自然就在于揭示这种特殊生产关系本身。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通篇内容都围绕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经济关系展开,通过资本、工资、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供求关系、生产费用、价格等新的经济范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特征、相互联系、运行轨迹在整个社会机制中得以初步呈现。正是沿着这一路径,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更为细致地考察了生产关系的四个有机要素,指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方面是构成社会生产关系这一总体或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实际确立,《雇佣劳动与资本》为后来马克思全面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篇章结构和理论体系确定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2.生产关系范畴通过资本本质的揭示从抽象走向具体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范畴,资本究竟是什么?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将资本定义为“作为再生产手段而积聚起来的劳动”,按照这种解释,历史上所有的原材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都属于资本,资本就成为一个超越历史而永恒存在的范畴。

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看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并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把资本看作是私有制下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和统治力量,由于这一时期马克思仍处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之中,他对资本概念的理解更多流露出费尔巴哈抽象人本学的痕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仍沿用古典经济学家的说法,把生产资料看作资本。直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才明确把资本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是如何具体体现的,马克思并未作出说明。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和具体形态,从而使对资本这一范畴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他驳斥古典经济学家的资本概念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明确阐述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5〕,我们看到,此时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已同《资本论》中的论述完全一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6〕

仅仅抽象地说明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还不足以揭示资本本质,资本的本质属性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资本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怎样成为资本又是怎样体现资本的本质属性的?马克思分析到,资本不仅具有物质形式,而且具有价值形式,物质形式表现为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等物质产品,价值形式表现为交换价值,所以资本包括一切商品。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作为使用价值,它表现为质上千差万别的有用性物品;作为价值,它表现为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的躯体可以任意多变,但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的价值属性不会有丝毫改变。

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认为,资本包括一切商品,但并非所有商品都是资本。商品成为资本必须通过交换活的劳动力保存且增大自身,这种交换的发生以除劳动能力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阶级的存在为必要前提,即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在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交换到必要的生活资料,资本家用生活资料交换到工人的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不仅能补偿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而且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因此,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有作为支配和剥削活劳动的手段使价值不断发生增殖,才能成为资本,资本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7〕。

这里,马克思已经能够自如地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对资本本质的分析中。他指出,资本和雇佣劳动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均以对方的存在互为前提,二者既相互产生又相互制约。如果没有雇佣劳动,资本什么也不是;同样如果没有资本,也无所谓雇佣劳动。一个纺织厂的工人不只生产纺织品,而且同时生产能重新被资本家利用并支配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所以雇佣劳动同时生产着资本;资本要增殖,必然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和工人数量的增加,所以资本也同时生产着雇佣劳动。但雇佣劳动只有在增加资本并使资本奴役它的权力得到加强时,才能和资本相交换,因此,马克思嘲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标榜的资本家和工人利益的一致性是“千真万确”,因为工人的命运已经取决于资本,工人离不开整个资本家阶级,“生产资本的增加竟是工人能勉强过活的必要条件”〔8〕,生产资本的增加意味着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权力的增加,意味着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统治力量的加强。

至此,通过揭示资本本质,雇佣劳动和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就十分清晰地呈现出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不仅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工资、商品、价值、价格、货币、利润等都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都表现特定的生产关系。由此,生产关系范畴突破了哲学上纯粹抽象的限制,经由政治经济学这门独立学科获得了愈来愈生动具体的实在内容,唯物史观抽象干枯的骨骼系统真正发展为充实饱满的血肉肌体。

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解剖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把经济学的语言风格、分析方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微观解剖,从工资这一现实存在的经济现象出发,通过对工资实质的考察和工资变动的量化分析,初步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三种工资理论并在萌芽中孕育资本积累理论。其中很多论述固然不尽全面彻底,却已涉及政治经济学许多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1.工资实质的考察与价值理论的初步阐述

马克思对价值理论的正面阐述是从考察工资的实质开始的。在资产阶级学者那里,工资被看作是资本家用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购买到的工人的劳动,或者说是工人为了挣得一笔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的自己的劳动,买卖双方完全遵循等价原则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换;而在马克思看来,工资是被资产阶级学者编织而成的用来掩盖阶级对立的虚假面纱,工资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要说明工资的实质,首要前提是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明确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在经济学史上,由于不能正确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无法解决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与资本和劳动相交换所产生的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进而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最终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1849年该著作首次发表时,马克思尚未严格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在称谓上仍大量使用“劳动商品”“劳动价格”等概念,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仍然把工资看作是劳动的价格,仍未明确认识到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本身并不能被当做商品来买卖,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他们的劳动力。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1891年出版的最新单行本的导言中对此作了说明并对原文进行了修改。

诚然,在称谓上马克思当时仍然使用“劳动商品”来代替“劳动力商品”,但透过马克思的某些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时劳动力商品理论已开始渐露雏形。马克思已经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的体内存在一种特殊商品,它与砂糖等其他所有商品一样,本质上也是一种由货币来表现其价格的商品,同样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同砂糖或其它所有商品相交换,区别仅仅在于相互之间的计量单位不同。而工资就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格的特种名称”〔9〕。如上所述,在对资本本质的分析中,马克思论述到,劳动本身是工人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作为生产的创造力量,在与资本相交换的过程中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生活资料,并且还能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在这里,这个更大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工资仅仅是工人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可见,马克思在当时已经看到剩余价值从哪里产生并如何产生,最终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也正是通过《雇佣劳动与资本》对剩余价值来源的初步探索,为后来彻底完成剩余价值理论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商品产生于特定历史阶段,并非生来就是商品,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特有的历史现象,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工人摆脱了宗法束缚具备人身自由,二是由于缺乏生产资料工人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即自由的一无所有。

马克思已经能够把交换价值和价格区分开来,他认为,商品是能够相互交换的产品,商品交换按一定比例进行,这个一定比例构成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货币出现后又表现为价格,即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这一基础之上,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从量的规定性分析了普通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他指出,商品的价格由买卖双方内部及相互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而供求关系由商品的生产费用即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费用由原料、劳动工具和直接劳动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构成。由于供求关系的波动,商品的实际价格不是高于就是低于生产费用,但就整个产业部门来说,它总是会被重新引导到生产费用的水平。因此,价格由生产费用决定是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费用上下波动的进程中实现的,“只有在这种波动的进程中,价格才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10〕,这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最后,马克思分析道,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同样由生产费用即创造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是维持工人生存并延续工人后代的费用,这种费用构成最低工资。这样从普通商品到劳动(力)特殊商品,劳动价值理论的部分内容在工资问题上得到了进一步阐述。

2.三种工资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的萌芽

在揭示完工资的实质后,马克思进而考察了工资水平的数量变动,提出了三种工资理论,在这三种工资理论中已经孕育着资本积累理论的萌芽。他首先区分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劳动的货币价格,实际工资是工人工资能够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数量。二者往往是不一致的,在货币贬值、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即使名义工资得到提高,实际工资水平也有可能下降,即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不仅此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不能完全反映工资所包含的各种关系,还必须考察相对工资。相对工资是和资本家的利润相比较的工资,它反映的是直接劳动在自己新创造的价值中同积累起来的劳动相比较所占有的份额。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不变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只要实际工资增加的比例低于利润增加的比例,相对工资还是会降低,即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

为说明相对工资的变动,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构成进行了初步划分。他把商品的价值构成分为三部分:一是用于补偿原材料和劳动资料的损耗部分,二是用于补偿预付的工人工资部分,三是资本家的利润。我们看到,这一划分仍未明确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将剩余价值一般与剩余价值特殊相等同,但它已清楚看到,补偿工人工资的第二部分和构成资本家利润的第三部分完全是由工人劳动创造并追加到第一部分上去的新价值,因此,工资和利润互为反比,利润的迅速增加必然带来相对工资的迅速下降,相对工资的下降使得“横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鸿沟也同时扩大,而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也随着增大”〔11〕。这一划分对于说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无疑有重要意义。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首次从再生产的角度分析了生产资本的增加即资本积累对工资的影响。马克思已经看到,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征。他指出,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个别资本家总是竭力扩大分工、采用新机器和新技术,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机器的推广,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价格下跌到新的生产费用水平,为了保持利润,资本家必须实行更细的分工、更多地使用机器并更大规模地使用劳动,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增加资本积累。伴随生产资本的不断积累,一方面分工进一步细化,劳动更加简单化,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加重、工资下降;另一方面机器的广泛使用大量代替了人力,大批工人被排挤出工作岗位与竞争中被淘汰的其它阶层成员共同形成就业大军,进一步加剧了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恶化。最后,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积累的持续扩大,产品总量的巨大增加迫切需要不断扩充市场范围,而世界市场却日益狭窄,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越来越频繁剧烈,进而震撼着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统治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初步呈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反映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为内容基础、以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为逻辑主线的“一以贯之”的理论。〔12〕无论从马克思本人思维演进的历史过程,还是三大组成部分尤其是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联结,还是唯物辩证法在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展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都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马克思本人思维演进的历史过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只有到《雇佣劳动与资本》这部著作,马克思才首次正面阐发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在马克思的笔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资本、雇佣劳动、工资、交换价值等新的经济范畴得以生动演绎,生产关系范畴突破了哲学领域的抽象限制转而进入政治经济学这门具体科学。不可否认,它的理论阐述仍然是不完整和不彻底的,仍带有旧的理论范式的缺陷,但从马克思思维发展的整个序列来看,它又是突破旧的理论范式、构建新的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如果割裂这些不同环节之间的依次递进和前后继承关系,忽视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势必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三大组成部分尤其是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联结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如果说《哲学的贫困》开创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共建的先河,那么《雇佣劳动与资本》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交互建构中实现了更为具体和更高层次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之所以是更为具体和更高层次上的,正源于唯物史观、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内容的紧密逻辑关联。人的实践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原则。作为这一原则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反映,必然是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且确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承认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命题,首先内含着从科学实践观到唯物史观再到劳动价值论这一逻辑链条,如果否认劳动创造价值,不仅破坏唯物史观的立论基础,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趋势更是无从谈起。马克思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经历了从否定怀疑劳动价值论到肯定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转变,而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又是劳动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理论延伸,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不仅仅停留于说明劳动创造价值,而是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与价格、价值量决定、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等涉及劳动价值论的许多重要理论论述已基本成熟,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以及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深远影响,考察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冲击,在进一步验证唯物史观的同时,也为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相应的理论准备。

唯物辩证法在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展开运用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根本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展开运用,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具体方法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方法论体系。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论述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对工资实质的揭示中,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交换价值、价格等抽象的经济范畴出发,由分析普通商品到分析劳动(力)商品,经济范畴实现了简单规定性到复杂规定性的辩证转化,最后工资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在思维行程中得到了具体的再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既表现在逻辑与历史发展的历时性次序相一致,又表现在逻辑与历史现状的共时性结构相统一。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不但考察商品如何成为资本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条件,而且围绕资本这个核心范畴,通过考察工资、利润、供求关系等,考察资本所有者如何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雇佣工人进而控制和统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了逻辑整体与历史整体的辩证统一。除了上述方法,马克思还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于论述和推导之中,从而赋予这部著作以浓厚鲜明的经济学气息。由此,历史整体性、逻辑整体性、方法整体性共同呈现了理论的整体性,使《雇佣劳动与资本》成为一部凝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著作。

注释: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5、6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

〔3〕〔4〕 〔5〕〔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0、327、340、342、344、330、337、350页。

〔12〕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刘鎏〕

翟青(198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工资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生意太差
劳动与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