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金殿片区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

2016-02-26杨磊王晶乔璐

西部林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

杨磊,王晶,乔璐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昆明金殿片区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

杨磊,王晶,乔璐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本研究以昆明市金殿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学的理念,运用现代园林美学构成法则和中国传统造园方法,同时结合乡土文化,在保证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因地制宜,通过农业文化景观、生态农业环境、农业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风民俗等物质、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对该区域的科学旅游规划。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观光;农业观光规划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下的农业生产活动。生态农业观光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旅游和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宣传了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使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生态的概念引入景观设计中[1],并且进行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的活动,之后逐步发展为观光型生态农业园,并不断地成熟起来[2];中国关于生态农业规划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下发展很快;国内关于生态农业规划的研究近年内已逐渐开展起来,并且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被引入到现有的生态农业规划实践中,现代生态学的最新理论也成为了研究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关注、整合了农村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规划实践方面,都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特色[3]。具有以下的特点: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既可以游览观光,又可以长期度假,还经常伴随有农业节的活动作为辅助[4]。由于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昆明金殿片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具有很好的潜力,发展速度也较快,已有大大小小的“农业园”88家,但是现有的昆明市及周边县(市)农家乐及生态农庄大多数在规划上尤其是在景观的配置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合理的规划,没有考虑到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且功能形式单一,创新性较差,文化品味不高,没有与农业这一特点结合起来,盲目地搞一些品味较低的娱乐项目。本研究在通过对国内外调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结合金殿片区的农庄的考察,力求在本地农业和乡村文化基础上,建设以生态农业建设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园。

1研究地概况

研究地位于昆明市东北郊的双龙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1′~103°4′,北纬24°45′~25°30′。属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夏天不热,冬天也不像我国北方地区寒冷,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1.2~13.8℃,气温最高月份为7月(月平均18.2℃),最低月份为1月(月平均6.8℃)。双龙乡是一个山区农业乡,乡内金浑公路、昆曲高速公路和东绕城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海拔在2 100 m左右,森林覆盖率达71.6 %,形成人工次生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松栎混交林等森林类型,主要树种有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滇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藏柏(Cupressustorulosa)、蓝桉(Eucalyptusglobulus)、圣诞树(AcaciadealbataLink)以及栎类(Quercusspp.)等。居住村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西南方向与金殿公园相望,西北与野生动物园相毗邻,并近邻昆明世博园、黑龙潭公园。

2现状与问题

2.1 主题雷同,缺乏特色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观光农业园主题雷同,缺乏特色。以双龙乡农家乐为例,农家乐大多以各种美食为主要内容,把农业园变成了饭馆,没有起到农业园科普教育及宣传的作用,也失去了城市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意境。

2.2 景观单一,缺乏规划

大部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形式单调,缺乏美感,并且在景区或功能分区上手法单一,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造成活动内容呆板,游客虽身处农庄之中却没有享受农庄之趣。游人只能钓钓鱼或摘摘果蔬,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可参与。

2.3 建筑风格与环境不和谐

农业观光园应以自然为主,体现农家生活简洁、质朴这一特点。但是一些观光农业园在设计中出现不协调的建筑小品,处处是钢筋混凝土的痕迹,琉璃瓦装饰显得富丽堂皇,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破坏整体氛围。

2.4 品味不高,缺乏文化内涵

大部分的生态农庄都缺乏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参与性强的活动,以采摘果蔬、钓鱼、棋牌麻将、吃饭为主。这就偏离了最初城市人为了“看农家景、做农家活、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业知识、感受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的目的,违背了农业园的宗旨。

因此本项目考虑从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昆明市金殿片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进行规划。

3规划思路

3.1 生态性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1)不轻易破坏原有的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2)在改造园区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原有地块的景观外貌,又要丰富园区内的景观特色,使得原始自然状态和规划改造后的景观能够协调,创造优美、恬静、适宜的自然园区环境。在农业观光园规划中以植物为主营造景观,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考虑园区内原有植物的发展需求,再合理地配置一些彩叶植物,使整个园区呈现自然和谐、郁郁葱葱的景象。

3.2 因地制宜与适地适树原则

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场原有的地形地貌、植物及景观资源,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并尽量使用乡土树种来造景,这样,既能体现观光农业园的特色,又能节约规划建设成本;园林小品风格要与环境相协调,尽量与本地区民族、乡村及农业的氛围相统一,这样既可节省大量投资,又能体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农业观光园的特色;为了使物种多样化,也可使用少量外来植物种类。

3.3 景观多样性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植物的多样性应是重点考虑的要素,其对提高园区观赏性方面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景观、植物群落的角度来看,可以满足游客在园区内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还能够使整个园区植物景观保持稳定并能够可持续发展。进行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时,要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分区,因为功能区设置全面多样化,可以增加游客游览活动项目,满足更多游客不同的游园需要,为游客提供既有特色又布局合理的休闲场地。

3.4 整体性、协调性、特色性原则

在规划时,要考虑整体风格的统一,避免出现园区规划散乱的状况。(1)规划考虑周边环境因素,不背离周边环境,形成孤立的区域;借用周边的自然景观,不破坏本地区原有风景环境的整体风貌;(2)整个农业观光园区内部各种景观要素在规划上具有联贯性,园区分区按照关系和独立的原则来布局;(3)规划方式、植物及材料的选择上,应采用与乡村、当地民族文化相协调的风格,与环境形成协调统一的景观,并且能够体现园区内的乡土民风特色。

3.5 参与性原则

游客是整个规划服务的主要对象,在园区规划的理念中将游客的角色调整为农业作物生产的参与者,使其既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又有返璞归真的享受。其具体方法是:(1)游客通过直接参与园内的农耕活动,例如:除草、翻地、施肥、浇水、播种、采摘等,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2)游客可以把自己采摘来的果蔬进行加工和烹饪,例如:清洗蔬菜、将蔬菜切块处理、自主调拌调料、自助烧烤(园区内提供自助烧烤场地和烧烤架)。因此,农业观光园要注重对游客参与性活动项目的大力开发,同时也要注意整体的协调。

3.6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项目的规划中为了考虑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以便种植出比较生态、无污染、无毒无害的绿色农产品。将这些绿色农产品供应园区内的餐饮或销售给游客。

4规划内容

4.1 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分区

本规划方案把云南民风农业观光园分为5个主要的功能区和1个中心,功能区分为:入口及生态停车区、农业文化观光区(观光大棚)、生态农耕体验区、农业生产区、休闲娱乐区;中心为餐饮休息服务区(生态餐厅),以满足观光、餐饮、休闲娱乐、生产、科普学习、参与、购物、度假的功能。

4.1.1入口及生态停车区

园区入口通常应选择离城市较近的方向,能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可以方便车辆进出,并且安排在空间节点处;入口不宜复杂,应简洁,符合乡村民风特色;生态停车场紧接入口,在侧面布置,做到人车分流。

4.1.2农业文化观光区(观光大棚)

农业文化观光区区内有温室、大棚等建筑场馆;农业文化观光区应该选在土壤、气候条件良好,并有排水和灌溉设施的地段,可结合简易盆架、花架或景墙来展示农产品、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农业民风习俗及农机农具等。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学习到很多有关于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此区域位于园区西北方向,地势起落较平缓,包括,(1)观光农业温室;(2)“新、奇、特”农产品、农具、民俗文化展示大棚;(3)有机蔬菜小温棚;可以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亲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自然。

4.1.3农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区是主要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区域,其内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分、光线等条件良好,有灌溉和排水设施。该区占园区很大一片面积,主要为云南民风农业观光园提供餐饮保障功能,这个功能区内主要有瓜果、蔬菜、渔业生产等。农业生产区的生产活动,可以展示不同时期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可以使游客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此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较适宜,具有良好的灌溉排水设施,包括,(1)园区水系:水体驳岸自然弯曲,水面有时宽敞,有时狭窄;构成园区的一道景色,同时为农田的灌溉提供保障,水中养鱼,游客可以在水岸树下垂钓。(2)蔬菜农田: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区域,为园区餐饮提供原料保障,同时为游客提供可出售的农副产品。

4.1.4休闲娱乐区

休闲娱乐区位于地形复杂、森林植被资源良好的地段。休闲娱乐区内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如:支帐篷、嬉戏追逐、踢踢球等活动,还可以到树林里漫步、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观赏农田、水上风光、欣赏园林景观。休闲娱乐区可以使游客能够亲身感受森林和大自然的美景,是游客小憩、放松心情、感受乡村风情的活动场地。

此区域地形起伏较缓,北边园区外森林植被覆盖高,植物资源丰富,包括,(1)森林氧吧:可以在长廊中漫步,呼吸新鲜的氧气。(2)户外运动草坪:为游客提供一个可观光、休闲、运动、嬉戏、享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气等功能的场所。

4.1.5生态农耕体验区

生态农耕体验区选在土壤、气候条件良好,并有排水和灌溉设施的地段,主要是进行果蔬生产。游客可参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农事活动,也可以长期租赁农田进行“自留地”耕作;生态农耕体验区主要让游客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实践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让游客在进行农作物耕作中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

此区域地形以缓坡为主,规划内容有,(1)百家林:位于园区靠外侧,与园外城市干道相邻;(2)时令花卉采摘区;(3)有机蔬菜采摘区;(4)自留地租赁;(5)水上观光游乐区(可垂钓、观赏水生植物)。

此区域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农业文化、参与农耕劳动,并且可以自己动手养护农作物、采摘蔬菜,全程参与农作物生产的整个周期(除草、翻地、施肥、浇水、播种、采摘等)。

4.1.6餐饮休息服务区(生态餐厅)

在园区的中心规划以主干道和周围不同的功能区围合而成的空间,设置生态餐厅,主要满足游客在昆明金殿农业观光园游玩过程中需要品尝美食菜肴的需求,而提供的生态餐厅,建筑二层露台可做自助烧烤场地使用,同时具备农副产品销售功能,将云南民风农业观光园所生产加工的特色农副产品、民间手工工艺品等展示并销售给游客。

此区域主要功能是,(1)餐饮服务区:供游人吃饭,休息。(2)自助烧烤区(清洗蔬菜、将蔬菜切块处理、自主调拌调料、自助烧烤)。

4.2 道路系统规划

本园区道路分三级,并注重园内各功能区的联接。车道、人行道各成体系,同时满足路网的交通功能、管线埋设、景观环境,特别是防灾救灾疏散等方面的要求。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游览小道构成。

4.2.1主干道

从入口开始,贯通园区各个功能分区,以连接园区中主要区域及景点,并在中心点生态餐厅形成环路,在平面上构成园路系统的骨架,是整个园区的主轴,路面宽5~6 m;形成环形交通纽带,满足园区客流量、交通的同时,保障了园区防火通道的顺畅,道路纵坡一般要小于8 %。

4.2.2次干道

为步行景观道路,主要伸入各个功能区,路面宽度为2~3 m,可骑自行车;分布较分散。地形起伏可以比主干道大一些,再有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建议采用蹬道、台阶踏步的形式来处理。

4.2.3游步小道

为穿插布局在各景区内的小道,在空间序列上,有张有敛,有收有放,有曲有直,布置比较自然,采用的形式丰富,游览道路一般路面宽0.9~1.5 m,以步行为主。设有汀步、步石等,不但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同时与其它设计要素构成不同空间,对园区内的景观营造起到连贯的作用。

4.2.4园路的交叉口规划

园路的交叉口的规划是园路规划当中的一个重点部分,规则式的园路往往形成十字交叉路口,而自然式规划中的园路多采用三岔路口的方式交叉。在云南民风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中,园路的路口一般都规划成三岔路口,很少采用规则式的十字路口,其更加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在交叉路口,斜交角度太小时,采用圆角处理。并且在交叉口形成小型的场地空间,既可做广场使用,也可以形成交通环岛,增加景观节点;如果角度过小,就无法满足车辆的转弯半径的要求,车辆不易转弯,行人会直接穿越绿地,造成景观破坏。

4.3 植物景观配置

配置植物要考虑植物种类丰富、色彩丰富、立面层次丰富、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5~6],形成较为自然的规划,体现农村风貌自然效果,并且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采用乔灌草的搭配、采用彩叶树种如紫叶李(Prunusceraiferacv.Pissardii)、滇润楠(MachilusyunnanensisLecomte)等搭配,秋色树种如银杏(GinkgobilobaLinn)、红枫(AcerpalmatumThunb.)等来丰富景观。园林建筑小品要和植物搭配和谐,植物借助廊架攀爬、倚靠;假山置石等与植物相互呼应,充分配合。水岸驳岸线、道路等景观自然弯曲,曲折有致,采用自然曲线勾画,水体宽窄变化,形成不同的开合、虚实空间,植物疏密有致地布置在这些曲线上,点缀其中;并且远借园外丰富的森林、利用植物相互搭配,高低错落,模仿自然生态群落,形成林海的景观。连绵的山体与天际线相连,使游客沉醉在这样一种自然风貌中流连忘返。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农业观光园植物分乔木树种和地被植物进行配置,名录见表1。

表1 农业观光园植物配置名录

4.4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该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小品等服务设施是指专门为游客提供游憩、观光、感受农家风貌及餐饮、购物等服务的设施,这些设施主要包括生态餐厅、观光大棚、温室、生态卫生间。规划应按照“乡土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节约建设成本”的原则,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注重细节,突出特色,形成简洁、和谐、舒适的游览氛围。旅游服务设施设计遵循设施建设与游客规模、游客需求相适应的原则。(1)以人为本,方便游客;(2)因地制宜,体现特色;(3)适应需求,合理配置;(4)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这些服务性的建筑总体要反映农业观光的特点及农村应有的风貌。

生态餐厅外观为白墙灰顶,体量为两层建筑,屋顶做露台,可供自助烧烤,搭建简易棚架遮阳;建筑内部两层空间为餐厅,可供餐饮休息服务。

观光大棚及温室为钢结构骨架,四周墙体及屋顶为塑料阳光板搭建,可保温、保湿、采光。

卫生间为砖砌,白墙;屋顶采用木架棕灰色瓦铺顶处理,使其隐藏在周围的树林中。

花架与长廊以木结构为骨架,采用瓦顶或木条搭顶,可用蔬菜藤本植物进行装饰,体现农家风味。

4.5 园林小品及信息宣传设施规划

该农业观光园的园林小品和指示标志、宣传标志的规划主要是依据为来往本农业观光园的游客在园内游玩和使用本园提供的服务设施过程中提供服务需求而设计的[7]。在本园内,为方便游客娱乐、观光,对园内服务设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布置。例如,在道路交叉口、转弯处或路边布置观光园区指路牌、警示牌、广告、文化农业宣传牌和公共服务设施指示牌、农家特色垃圾桶、椅子、凳子,在不同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具有农家民风特点的景观建筑,为园区营造一种舒适、轻松的农业观光氛围。

指路牌、警示牌、广告、文化农业宣传牌和公共服务设施指示牌等标示信息设施力求简洁,多采用木质和仿木质材料,设计成树干、木材片的造型,使之和周围环境、农村风貌相协调。

农家特色垃圾桶则做成仿枯木桩、石头、水缸、酒缸、青蛙、猴子、南瓜等瓜果的造型,力求与农村文化氛围相协调,更能吸引儿童和青少年,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坐具的设计要就地取材,采用枯木桩、废旧板材、自然的石头为材料,设置在各个区域,为游人提供休息、聊天的场所。

5结语

本项目首先进行前期的相关调查研究,了解金殿片区农业观光园、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形成本项目规划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将农业特色活动、农家民风风情融入规划中,注重民风特点,营造建筑小品的文化氛围;并且利用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运用乡土树种为主,重点考虑树形搭配、色彩搭配及季相搭配的配植方式。在分区规划中从环境和空间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规划思路和方法,根据规划的整体情况、地形、游玩的项目、文化主题来确定功能分区;产生朴实感、乡土感、原生态感和亲切感,符合云南乡村原味。

参考文献:

[1]杨玉山.发达国家观光农业的一些形式和做法.全国首届“观光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480-500.

[2]史岩,张小栓,穆维松,等.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J].乡镇经济,2009(2):42-46.

[3]李翔宇,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6-119.

[4]李文舒.浅谈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前景[J].中国林业企业,2005(74):29-31.

[5]戴益源,孙宏,邵金平,等.云南昌宁县迎宾广场绿化植物配置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3):110-112.

[6]潘步昌,王志清,谢以萍.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配置中的应用[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1):117-120.

[7]李瑾.我国观光农业的地域模式、功能分区与规划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48-52.

Agriculture Tourism Planning of Jindian Area in Kunming City

YANG Lei,WANG Jing,QIAO Lu

(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224, P.R.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is attempted to program a r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principles, modern garden aesthetic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approach and local culture.By selecting Jindian Scenic Spot as the study object, an integrated agriculture tourism planning approach was developed with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 economic interes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local folk custom in this study.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tourism;agricultural tourism programming

通讯作者简介:乔璐(1979-),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E-mail:qiaoqiaotantan@163.com

作者简介:第一杨磊(1979-),男,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E-mail:18216276@qq.com

基金项目: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云南民风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1

中图分类号:F 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16)01-0150-06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南雄生态农业发展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有机循环农业 建设了四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GIS技术在重庆市大足区登云湖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打造可持续农业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试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