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呈现的新涵义与影响因素——基于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文献考察

2016-02-25朱琛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交内容用户



自我呈现的新涵义与影响因素——基于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文献考察

摘要自我呈现行为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传播学者对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关注给这一议题注入了新的要素。本文选取EBSCO数据库和IEEE数据库作为研究范围。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行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中社交媒体对用户自我呈现的意义、价值以及自我呈现机制、效果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这些方面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由此更深入地理解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机制,帮助人们表现自我及充分理解他人,促进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自我呈现涵义社交媒体影响因素呈现内容

2014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超过20亿,Facebook是最大的社交网络,有超过13亿的活跃用户。已有研究指出,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主要包括获取和传递信息、娱乐、自我呈现等。其中,自我呈现行为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传播学者对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关注给这一议题注入了新的要素。美国作为自我呈现理论和社交媒体的发源地,其对社交媒体中用户自我呈现行为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选取EBSCO数据库和IEEE数据库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检索关键词“self-presentation(presentation of self)”“self-disclosure”“impression management”和“social media”,获得2002年至2014年发表的57篇可供浏览全文的文章(包括3篇会议论文、2篇杂志文章及52篇学术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对于自我呈现的涵义界定

Goffman在1959年提出“自我呈现”①,Goffman自我呈现的概念使用了戏剧表演的观点进行隐喻。他用“表演”指代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作为一个表演者,在不同情境或面对不同观众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他的隐喻中,“前台”用来指代表演者的表演区域,在这里他们会隐藏一些自己真实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尤其是那些有可能有损于他所要造成的印象的行动;而在另一个区域,“后台”则会凸现出那些被掩盖的事实,即表演者会卸下伪装作回自己。由此可见,在日常面对面交流时,人们进行自我呈现会受到各种限制和阻碍,比如他人的第一印象,口头语以及身体语言等,自我呈现行为的可控力并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子邮箱、网络论坛、博客、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应用工具进行互动,即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人们自我呈现的舞台因此拓宽,自我呈现也随之出现了新特点。Walther发现,个体在通过计算机等电子媒介进行自我呈现时比面对面的情况下更有控制力。②通过学者们对超人际模型(hyperpersonal model)的引用,这一结论得到了解释:在CMC的背景下,个体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选择和修饰自我呈现信息,这种异步性特点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呈现行为。③

与CMC中自我呈现的涵义相比,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涵义具有一定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社交媒体映射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网络从匿名走向实名,从虚拟走向真实。另一方面则是社交媒体整合了以往CMC中多种传播方式,包括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一对多的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站的发展,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不同的学者对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赋予了不同的涵义。Tanja认为,由于社交媒体映射了现实的人际关系,人们无法随心所欲的构建“另一个自我”。④因此,与CMC环境相比,用户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会对自我呈现行为有所抑制。但有学者则认为,正是由于社交媒体折射了现实的人际关系,因此它扩大了个体自我呈现的“前台”,使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展示理想的自己,还在社交媒体中继续展现自我。也就是说,表演的前台扩大了,后台被不断压缩。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投射,使得隐匿于网络背后的个体在社交媒体中逐渐重回现实,以真实生活中的身份暴露于网络中,甚至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即被他人关注和了解。如此一来,之前在CMC背景下虚拟网络与现实前后台分割的状态将无法在社交时代延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演与社交网络中的表演是相匹配的,使其成为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即自我呈现的前台从现实扩展到了社交媒体当中。⑤

二、研究方法分析

笔者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在研究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时,与定性研究方法相比,定量研究被更多的使用。根据研究方法的分类,采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焦点小组法、语篇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包括控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日记研究法等。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成果中,研究者们多利用焦点访谈法对用户心理和自我呈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其中个人隐私和自我保护心理对自我呈现行为的影响是研究重点。但有的研究者则提出,虽然在社交媒体中进行自我呈现时会有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但是这种担忧并不足以让他们停止自我呈现这个行为。他们表示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这一行为是利大于弊的。⑥

在现有文献中,对性别差异的研究通常使用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分析的文章较少,Fullick运用语篇分析法研究了婚恋类社交网站中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自我呈现时的语义差别。他认为自我呈现信息的传受双方各自在进行编码和译码:信息的接受者通过“翻译”对方自我呈现的内容来获知发送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反之发送者在自我呈现时会先假想一个完美的形象或设想对方期望看到何种形象再去进行自我呈现。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通过定性的语篇分析法对社交媒体中庞大且复杂的语料库进行分析可以获知用户更深层的心理想法,这是定量分析所不能达到的。⑦

除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之外,有个别研究采用日记研究法。Crystal&Hancock利用此法证实异地恋情侣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更多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对象在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交媒体自我呈现行为记录,然后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研究者分析了日记记录与问卷数据之间的关联,他们认为日记研究法可以在更为自然的环境下进行,并且可以给研究者提供更多细致和精确的信息。⑧

在研究用户自我呈现的内容时,学者们普遍采用内容分析法。Banczyk等人提出的自我呈现行为测量量表即是通过内容分析法得来的。他们收集了来自美国和德国共107个Myspace用户的主页内容,归纳出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26个内容要素,包括姓名、头像及拍照的角度、背景、个人照片/动画、家乡、血型、学校、收入等。⑨Cutrona&Suhr则对社交媒体中的评论进行了总结,归纳出20种他人通过评论给予呈现主体的社会支持,如赞美、同情、支持等。⑩

三、主要研究成果

在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研究成果中,有四大议题是重点:第一,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内容和策略的研究;第二,影响用户自我呈现的因素研究;第三,用户自我呈现的效果研究;第四,人们如何被他人感知的研究。其中,第二点是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焦点,内容和策略研究次之,效果和如何被他人所感知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内容与策略

由于社交媒体给用户提供了包括个人页面、好友关系、状态更新、图片视频上传等多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人们可选择的呈现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在呈现内容方面,Miura认为,用户发表在博客上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享知识与新闻的信息类博客以及用于自我呈现及连续记事的日记类博客。Bouvier对大学生在Facebook上的自我呈现内容进行了语篇分析,他将内容划分为四种:自己身份的呈现,关系的呈现,生理外貌的呈现,自己做了什么、思维、情绪的呈现。Hogan则认为,由于社交网络中的受众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也有可能是陌生人,受众复杂的成分和背景使得用户在自我呈现时只发表最大众且无伤大雅的内容。在Hogan的研究基础上,有学者指出用户在自我呈现时会对受众进行分组,对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内容,对所有受众呈现的只是那些最大众的内容。

在呈现方式和策略方面,Gibbs等人对婚恋交友网站的用户进行研究,归纳出两种自我呈现策略:积极的和谦虚的。Jung等人基于Jones&Pittman提出的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五大策略,对赛我网用户的自我呈现策略进行探索。他们发现赛我网用户使用最多的策略是“胜任”,其次是“恳求”“榜样”和“讨好”,“恐吓”被使用的最少。其后也有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二)影响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因素

目前已经被证实社交媒体中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包括用户的个性特征、性别、年龄、国家及文化、受众及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可信度等。

1.个性特征

对自我呈现行为有影响的个性特征包括个体的自恋、自尊、外向性、责任感、亲和力和开放性程度。SM引入了自我提升概念,他认为自我呈现是通过五种自我提升行为达成的,即自我介绍、头像、照片、日常评论与记录、更新状态。他指出自恋与上传头像、上传照片、更新状态和记录这四个行为呈正相关关系。Banczyk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证实了自尊对自我呈现行为有影响。自尊程度不同的用户在自由设计板块(the freely designable parts)中描写自己时使用的字数和使用的名人照片/视频的数量有显著不同:高自尊的人会使用更多的字数来描述自己,并且会使用更多的名人照片或视频。

Samuel等人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五大人格特征(外向性、神经质、责任感、亲和力和开放性)与Facebook用户自我呈现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除神经质之外,其他四种人格特征都对用户自我呈现行为有影响。其中责任感与自我呈现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呈正相关关系。Qiu等人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会在自我呈现时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格,同时会抑制负面情绪的呈现。神经质易使人联想到负面情绪,这正是研究无法证明神经质对自我呈现行为有影响的原因。Wang通过路径分析证实了高外向性的用户会较多的呈现自我,分享更多的信息,登录社交媒体的次数也会较内向的用户多;亲和力较高的人在社交媒体中也会分享较多信息,由此导致登录社交媒体的次数变多。但是,该研究认为用户的开放性与自我呈现行为没有显著关系。

2.人口特征

现有研究中,从两个方面讨论了男女之间的差异。从呈现目的上看,女性使用社交网站进行自我呈现更多的是为了与他人比较及获取信息;男性则是为了寻找朋友。也就是说,女性将社交网站作为一个自我呈现与提升形象的平台,男性则把社交网站作为寻找朋友的工具。在呈现行为上,男性在自我介绍和随笔记录这两个部分会进行更多的自我展示;女性则在头像上下更多的功夫。女性倾向于使用大头照作为头像,男性则倾向使用全身照做头像。男性较女性更爱修饰编辑照片,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男性使用电脑软件更为熟练。在照片上传和状态更新上,不同性别的用户没有显著差异。此外,Steijn&Schouten证实女性比男性更爱在自我呈现中展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此外,他们还调查了年龄从12岁至83岁的用户,验证了年龄对自我呈现行为的影响:年轻用户在自我呈现时更乐于展现与他人形成的新关系(如认识的新朋友)及给别人点赞;年级较大的用户则更爱与他人交流感想。

3.国家和文化

早期研究者认为国家对自我呈现行为有一定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文化才是隐藏在国家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Banczyk等人通过卡方检验得知,美国人与德国人在社交媒体中使用的名称有很大不同:大部分美国用户倾向于使用真实名字,使用真实名字和昵称的德国用户几乎各占一半。此外,两个国家的用户在装饰个人主页背景上的行为也有所不同,德国用户更乐于去装饰主页背景。方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国家和自我呈现行为之间的关系:与德国人相比,美国用户会更多的描述自己,发表更多的中性图片和网络测试结果,且喜欢展现自己有很多朋友,并将私人信息呈现给大众。Banczyk等人测试了15种有关个人的信息,结果表明美国用户在“签到”“种族”“职位”和“学校”四类信息的曝光上明显多于德国人;而在“家乡”“血型”“教育水平”“收入”“公司”这些信息的曝光上略多于德国人。Banczyk特别指出的是,与德国相比,“种族”可以归因为两国的文化差异。但在其他信息类型上的差异是否源于线下文化的不同还需进一步研究。

4.受众及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自我呈现行为同样受到受众的影响。朋友的数量及复杂的背景会影响人们的自我呈现:那些拥有较多朋友,且朋友社会背景较复杂的用户会进行较少的自我呈现,以保护自己免于受到意见不同者的攻击。Hsu等人考察了Facebook中的用户面对不同的受众时,自我呈现行为有何不同:相对于亲朋好友而言,用户与新朋友交流时会投入较少精力,并且注重隐私保护,但是互动的次数较多。研究受众对用户自我呈现行为影响时,普遍会涉及用户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这一主题逐渐成为研究者们的焦点。Stutzma等人指出用户在社交媒体中进行自我呈现时,社交媒体自带的隐私设置会影响其呈现行为。Vitak则指出,社交媒体用户的朋友数量越多,背景越复杂,那么他在自我呈现时使用“分组”呈现的几率越高。

5.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及可信度

Banczyk等人认为基于与他人交流互动这一动机会使用户在个人页面展现出自己拥有很多好友。有学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证实了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会影响自我呈现行为。作者将自我呈现行为划分了五个测量维度:自我呈现的效果、深度、数量、意向性、诚信度。研究表明,用户基于社交功能使用人人网会影响自我呈现的深度、意向性和诚信度;形象建构目的会影响意向性和诚信度;信息搜索目的会影响自我展现的深度、数量和意向性。他们还认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可信度对其线上自我呈现行为有影响。用户线下的可信度对自我呈现的诚信度、效果和深度有影响,证实了作者提出的假设:可信度较高的SNS用户会有更高水平的自我呈现行为。

(三)人们感知自我呈现效果

个体可以感知到的自我呈现效果包括维系既有关系、开展新关系、增强幸福感等。早期研究认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中好友数量会影响自我呈现后的幸福感知:好友越多,用户自我呈现后幸福感越强。Kim&Lee则提出不一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好友数量与呈现后幸福感的获得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的,即只有好友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增强用户自我呈现后的幸福感,过多或过少的好友都会降低这种幸福感。Kim&Lee认为,用户在Facebook中进行自我呈现时使用的技巧有两类:积极地展现自己和中肯的展现真实的自我。结果表明,积极的呈现策略会让用户在呈现之后感知更多的幸福感;中肯的呈现策略会让用户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此间接影响幸福感。这一结论与Valkenburg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认为好友的评论是社会支持的一种,通过对荷兰成年SNS用户进行调研发现,好友给予的正面评论可以增强用户在自我呈现之后的幸福感。社会支持在用户感知自我呈现效果的过程中是一种中介变量。此外,性别不同的用户感知自我呈现效果也有所不同,男性在修改社交媒体中的自我介绍资料后获得的自尊满足感明显要高于女性。

(四)人们如何被他人所感知

除了针对自我呈现的效果研究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围绕对他人自我呈现的感知进行研究。Hong等人认为在感知他人自我呈现内容的过程中,对方上传图片中社会线索(social cues)的多少及下方评论是否与呈现主体表达一致的观点(Congruence)对感知对方社会吸引力和名气大小有一定影响。文中社会线索是指在自我呈现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人对呈现个体理解的信息,如用户头像中带的学士帽或者公司的LOGO,线索越多,个体的形象就越清晰。Hong等人通过控制实验法证实了一个人上传的图片中包含的社会线索越多,那么他人就会认为这个人的社会吸引力及名气越大。Walther等人则指出,人们判定他人吸引力的大小不仅依据于这个人呈现的照片,还会受到评论的影响。Hong等人对此进行了验证,当评论的态度一致时,他人就会认为这个呈现个体的社会吸引力和名气较大。

此外,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当把他人自我呈现的动机归因为“人际归因”时,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受众在看到他人自我呈现的内容时,往往会思考“他为什么把这条内容分享给我?”,“这条内容对我有什么特定的涵义?”,也就是将他人呈现的动机归为人际归因,即他在对我表达特定的涵义。许多学者证实,人们在理解他人分享的内容时,不但会对内容信息本身进行理解,还会对他人分享动机进行合理解释。当受众将他收到的信息理解为他人对自己的关怀、支持时,双方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亲密。

总之,自我呈现往往伴有策略,通过提供社会线索来丰富自己的形象,以此提高地位与名望。但这仅是呈现主体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人看到呈现内容后是否会给予呈现主体期待的回应尚不可知。如何感知他人的自我呈现内容?这个过程不但包括对他人自我呈现内容的处理,还包含解读他人呈现的目的。在此之后给予呈现主体回应,一旦这些回应是呈现主体所期待的,那么其幸福感、自尊就会提升。

四、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行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英文数据库中提供全文阅读的论文有限,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对现有文章的梳理,还是总结出海外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研究的特点。

从总体来看,研究主要是基于Goffman提出的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理论,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自我呈现行为进行考察。由于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的折射,用户在自我呈现时无法明确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区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人的性格、文化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中的表现。与此同时,用户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具有对现实的影响力,这包括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增强自我身份识别的建构,提升正面情绪,维护和获得现实社会资本,增加社会认同,增强幸福感,增强自信,提升自尊等。这些利益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中不停的去展现理想化的自己。此外,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相比,人们在社交媒体中展现自我的方式更为多元化。除了图片、视频等表现方式外,他人的评论也是展现自我的方式之一。

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数量上看,针对社交媒体中用户自我呈现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其中影响自我呈现因素的研究占了较大部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基于研究的便利性,大多数研究选取青少年和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社交网站的选取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Facebook,这些不足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外效性。

在研究方法上,倡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现有研究中,海外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研究秉承心理学的研究传统,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少数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较为缺失。但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都较为严谨规范,交代了详细的研究步骤,如理论的引用、假设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过程的交代以及研究结果和局限性的讨论。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没有出现作者主观臆想的论断、通篇纯现象的空泛描述和无根据的结论。研究内容大多较为微观,往往限定在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研究成果中社交媒体对用户自我呈现的意义、价值以及自我呈现机制、效果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这些方面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由此更深入地理解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机制,帮助人们表现自我及充分理解他人,促进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vol.21, iss.3, p.655, 1959.

②Walther J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23, iss.1, pp.3-43, 1996.

③Gonzales A L, Hancock J T.Mirror, mirror on my Facebook wal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Facebook on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l.14, iss.1-2, pp.79-83, 2011.

④Storsul T, Deliberation or Self-presentation?: Young People, Politics and Social Media, Nordicom Review, vol.35, iss.35, pp.17-28, 2014.

⑤陈晓婧:《 新网络社交时代的自我呈现》 [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第243~247页。

⑥unknown, Self-Disclosure in the Social Web: Exploring Users' Privacy and Surveillance Concerns via Focus Groups [C],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Boston, 2011.

⑦Fullick M, “Gendering” the Self in Online Dating Discourse,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38, iss.4, pp.2013.

⑧Crystal Jiang L, Hancock J T., Absence makes the communication grow fonder: Geographic separation, interpersonal media, and intimacy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63, iss.3, pp.556-577, 2013.

⑨Banczyk B, Krämer N, Senokozlieva M.,the wurst “meets fatless in MySp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nationality and self-presentation in an online community [C], Vortrag auf der Jahrestagung d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2008.

〔责任编辑:贺朝霞〕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1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1-0099-07

[作者简介]朱琛*朱琛,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交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