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方法新设计

2016-02-25张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组长管理学应用型

张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方法新设计

张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基于新办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地方民营企业对高效能管理人才的需求,本文从《管理学》课程教改的紧迫性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新设计。

管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5年,我国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而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越来越清晰。对高校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强化,倒逼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高校都会设立管理学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课程考核要求、统一作业等。因此,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下,课程教学设计会相对简单,在授课过程中难免更多的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完这门课之后也还是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碰到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鉴于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体现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三个模块,培养出能想、能写、能说、能做的“四能”型管理人才。

一、教学目标上的设计

1.注重思维观念的培养。在《管理学》课程中,要让学生树立过程观念、系统观念和权变观念。过程观念是让学生明白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管理四大职能组成的系统过程,每一个管理职能本身也是一个过程。系统观念是让学生明白管理的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管理问题,才不会顾此失彼。权变观念是让学生明白随机应变的重要性,没有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处理特定环境下问题的方法。

2.注重管理素质的培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走上不同企业、行业的管理岗位,都会涉及到管理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对社会都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性格品质、抗压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3.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正因为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对组织效益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特别强化对管理者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加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分析问题、科学决策、周密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团队工作、学习创新等技能。

二、教学内容上的设计

1.简化理论教学内容,够用就好。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方法等不能不讲,但是可以通过疏通和整合,把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清晰的展示给学生,讲解的时候尽量深入简出,深奥的管理学理论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2.增强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之后,就要让他们应用到实际中,要进行通用管理能力的训练。要根据这些通用管理能力的要求来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强化职业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引入目前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等,加快学生与社会的接轨。强化学生的情商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文化管理、执行力管理、团队管理等,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

三、教学方法上的设计

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我们以“班级经营”的模式展开《管理学》课程。通过第一次上课时课堂制度的设定让学生开始正式的参与到班级的经营管理中,体会、掌握各种管理技能,培养、提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在每个《管理学》的上课班级中产生课长一名,监督员一名,小组长若干名。第二次课开始,为了简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我们会根据本课程所需讲授的章节进行分组,每组负责其中一章核心理论内容的讲解,课上讲解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具体得分由每个小组和老师一起给分,让学生客观的去评价每个小组讲解的内容、准备的材料以及讲解者的风采。小组讲解完后,所有同学都可以对本章内容进行提问,由本次课讲解内容的小组负责解答,个别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此环节之后由教师再对本章内容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对小组成员没讲解清楚的内容及无法回答同学提问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在确定学生掌握了管理理论之后,结合实际管理问题、热点管理问题、地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等展开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组产生一个小组长负责日常管理,组长负责考勤并把结果报给课长和监督员,以保证不徇私舞弊。小组长有权分配组内成员工作并决定每个组员的最终得分,小组要积极思考并对同学讲解的理论内容结合实际及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对于课堂违规,要求旁边同学承担连带责任,小组内有两次以上违规出现,小组长负全责。平时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优秀作业及其他自学材料等由小组长分别负责组织课后的学习讨论。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会决定整个小组的运作状况,小组长就类似于一个企业的某个部门主管,小组运作结果决定组长的最终浮动分。课长类似于组织中的行政主管,要对每次课的考勤、课堂问答、课堂违规等情况进行记录。课长要负责组织课堂纪律并负责每次课的主持工作。监督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权力和责任并存,不管谁拥有再大的权力也应该受到监督,而不是可以乱用权力。因此一旦出现课长和监督员提交的记录不相符,查实情况后就会追究其责任。最后,本课程结束后,课长、监督员、小组长都上交一份工作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述职,鼓励其他同学写学习体会及建议。最后,课长负责整理好每次课的PPT汇报内容等材料上交。

在这样一个“班级经营”的教学模式中,有十几个学生扮演了不同的管理者角色,要在一学期的《管理学》课程中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负责好各个环节的运作,享受在职责范围内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每个小组及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随时接受班内所有学生的监督,既能学好理论知识,又能灵活使用

在实际管理中,并且使自身的职业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和强化。课堂中大量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现实模拟,有利于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对前沿问题的关注,理性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熟悉管理各项业务,参与和制定各种活动计划,增强执行力,对管理者角色价值的认知;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上的设计

随着培养目标的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作出调整,要重新设计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考核体系,注重对《管理学》课程的实践部分考核,使学生的成绩能真正体现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形成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管理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方法的新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适合地方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符合新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宋丽娟.“四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6):57-60.

10.19312/j.cnki.61-1499/c.2016.02.036

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琰,项目编号:JG1304);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5年度校级课堂教改项目“基于互动式教学理念的多向式提问教学方法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琰);2015年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校商科类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琰)

张琰(1982--)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小组长管理学应用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分餐小组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