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如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

2016-02-25陈杰黎茂霜

世纪桥 2016年1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杰++黎茂霜

摘要:张如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杰出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他一生致力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强调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本文通过分析张如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系统梳理张如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其对我国理论工作者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的启示。

关键词:张如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16-03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如心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比较早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进行初步系统化总结、研究与宣传的理论工作者,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张如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一)大革命失败的现实是时代背景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工农革命运动迅速发展。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推进,国民革命达到了高潮。由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损害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制造了南京惨案,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相勾结,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却选择了继续坚持右倾错误路线,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来解决国共两党的矛盾。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使陈独秀的美好愿望落空,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一些民主人士进行政治迫害。为批判白色恐怖,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倡以辩证法唯物论的新世界观作为批判的武器,揭露国民党的阴谋,唤起民众的觉醒。正是在这种的历史背景动力驱使下,张如心回到上海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活动,为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设了现实基础。

(二)苏联学习经历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5年春,张如心奔赴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广州,随后加入国民党。时逢广东国民政府选派一批青年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中山大学是苏联为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学校,张如心报考并被录取。

当时,中山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革命运动部分)、社会发展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学习《资本论》)、列宁主义(主要学习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及俄语等。[1]在学员里既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有国民党党员,张如心作为一名国民党员,在同学校中国民党右派分子的斗争中,始终同共产党员等进步学生站在一起,并在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之后,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多的学习经历,为张如心回国后进行马列主义宣传打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 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是现实动力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式,一方面,党内存在着思想分歧。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发表《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揭露当时延安存在的种种黑暗面,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被国民党利用于对共产党的攻击。对此,张如心立场鲜明的提出要彻底粉碎王实味的托派理论及其反党活动,他在中央研究院斗争会上的发言中指出,王实味提倡所谓的“人性论”、“蜕化论”和“极端民主主义”是反党反共产主义的,应该从政治上思想上予以彻底的粉粹,这对于澄清人们混乱的思想,坚定革命的信心起了极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国民党进行各种反面宣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形成了“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党”的反共宣传潮流,其中叶青的言论最为突出。1941年,叶青为重庆出版的《抗战与文化》撰写读后感,在文中,他攻击“毛泽东主义”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一个再版”。针对叶青的反动攻击,1942年2月18日,张如心发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的文章,对叶青反毛泽东思想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并初步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有力回击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污蔑。

正是在党内存在各种思想分歧,党外面临国民党反动派攻击的情况下,张如心不断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二、张如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张如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宣传和推介马列主义,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和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路径是不断创新。

(一) 宣传和推介马克思主义原著,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从1930年起,张如心开始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与推介工作,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翻译撰写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参加延安新哲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这些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打造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1.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翻译撰写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1930年初,张如心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以后,他担任了研究部长,社联的任务之一便是“研究并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它普及于一般。”[2]在社联工作期间,张如心深感中国缺乏介绍辩证唯物论哲学的书籍,而且已有的译本大多偏于局部片面的叙述,不便于理解,于是撰写了一些宣传和推介马列主义的著作,如《苏俄哲学潮流概论》、《无产阶级底哲学》、《辩证法学说概论》、《马克思主义底哲学基础》、《哲学概论》。

这些哲学著作,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广大青年读者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2.参加延安新哲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新哲学

1938年秋,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延安新哲学会成立。关于新哲学会发起的原因,艾思奇、何思敬、陈伯达、张如心等人在联名发布的《新哲学会缘起》[3]中写到:“新哲学会的发起,就是想把目前做得不很够的理论工作推进一步。”它的任务便是研究、翻译、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为新哲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张如心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立场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思想。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倾向,张如心先后发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干部修养问题》、《清算德波林主义,开展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为打倒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而斗争》等文章,指出“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是马列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马列主义者最根本的作风”,[4]呼吁全党要清除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错误思想。这对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清楚党内错误思想起了积极作用,也为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研究和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张如心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工作者,他不仅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还初步架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1.归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张如心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存在两种不良倾向,即轻视革命理论的学习和轻视革命的实践与经验。针对这两者不良倾向,张如心指出应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积极地参加到革命的实践中去。

此外,张如心还对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进行了总结与宣传,他认为毛泽东的人生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毛泽东有着时时、处处、事事为群众谋利益,谦逊虚心,有高度原则性,英勇果敢又谨慎小心的作风。张如心的《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在当时产生了及其广泛的影响,斯诺在《早年毛泽东》一书中全文摘录了此文,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张如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使广大青年加深了对毛泽东个人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

2.初步架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张如心较早的对“毛泽东思想”概念进行了探索。1941年2月8日,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此后,他还运用了“毛泽东主义”、“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概念,尽管这些概念不准确,但在党内产生了广泛共鸣,带动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对于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做出了前期考证和重要探索。

张如心也是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在关系作出思考的第一人。他指出:“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有它的一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他认为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分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三部分。思想路线是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首要内容,政治路线是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路线是政治路线在军事问题上的具体化。这是最早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归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由单纯的理论性宣传向研究其内在关系的转变,也为七大上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概括做了有益探索。

(三) 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路径是不断创新

张如心不仅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不断将马列主义理论与实践与中国革命的经验结合,他还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1.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纷纷就这一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张如心在《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中,引用《毛泽东救国言论选集》中的话,写到:“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5]他还进一步指出:“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每一表现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5]在这里,张如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即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特点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列举毛泽东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方面

张如心还列举了毛泽东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显著例证,如毛泽东发展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及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特质问题,发展了关于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丰富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权问题,创造性突破了关于革命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他还指出,我们党对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明确而有力的告诉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在理论上实践上行动上忠实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最后胜利而彻底斗争的政党;明确而有力地回答了中国一切反共分子顽固分子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外国货、舶来品”的卑鄙造谣污蔑。

所谓创造性,也就是创新性。这是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进一步解释,其中包含着张如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思考,即:因为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就是创新。

3. 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路径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发展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不断结合中国的具体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创新的方法,张如心也进一步的做了探讨。一是要着重学习马列主义观察问题的立场态度和发现规律、处理问题、提出策略的方法,并学习各种具体的知识和科学知识,二是研究中国的环境并找出它的规律性,三是擅于运用马列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改造自己。

张如心的这些方法,既响应了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归纳与阐释,为人民群众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摒弃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正确结合起了积极作用。在今天,这些方法也依然有现实意义。

三、 张如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党的理论工作者应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张如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根本立场。针对叶青污蔑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农民主义”“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再版”,张如心义正言辞的指出“这正是寡廉鲜耻的反共小丑出卖他们的灵魂给他们后台老板的呐喊”,[6]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毛泽东思想的攻击,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从而更加坚定的团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否定我们革命与建设的思想仍大有市场,挑战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就需要党的理论工作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正确理解和评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自内心的信仰、研究、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不断地以正确的理论有效的武装群众。此外,针对那些错误思潮不断地进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行径,理论工作者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敢于亮剑,而不能摇摆不定、含糊其辞,更不能意志不坚定,受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迷惑而抛弃了原有的立场。

(二) 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张如心在他从事理论工作的不同阶段,始终紧密结合具体的革命实践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在1929年至1931年间,为了以辩证法唯物论的新世界观作为批判白色恐怖的武器,张如心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为抗日战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张如心开始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号召大家学习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不断发展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如心开始研究党的群众路线及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方面回应了国内思想领域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争论,另一方面也为人们理解、信任、拥护新生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虽然现在我国的国情与当时有很大区别,但理论工作者在党的理论的研究与宣传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又必须使理论紧密贴合实际,推动实践的发展。因此,理论工作者在宣传党的理论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创新与发展理论。不仅要增强理论功底,还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身了解群众的生活,了解我国改革与建设的实际情况,使宣传的理论与观点密切联系实际,而不能和实践脱节。这也是张如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宣传党的理论要坚持理论性和通俗性的结合

张如心在宣传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有着理论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特色。张静如认为张如心的《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一书,突出的特点便是既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又通俗易懂。[7]

在张如心的各篇文章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及其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他都在书中运用自如;但是他的书并不艰涩难懂,而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读者理解及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如他在介绍毛泽东的作风时,运用了六组词汇,即平凡与伟大、领袖与群众、先生与学生、谦逊与原则性、大胆与小心、狠与和。这些词语既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通俗易懂,又体现了矛盾对立与统一的哲学原理,将毛泽东的形象巧妙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他既和普通人一样平凡,又有着其伟大之处,这就拉近了毛泽东与广大群众间的距离,能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当前党的理论宣传存在着与群众脱节的问题,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较多的从理论宣传的角度做出诠释和论述,而缺乏从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的精神,理论性有之,但通俗性尚且不足,导致普通群众对于党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了解不够,这就需要党的理论工作者在宣传中坚持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讲究宣传策略,多说群众的语言,少说官话套话,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邃的道理,让党的理论走进人民大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张如新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这些做法,对我们今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及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藩,朱满良.中共中央党校名师(第一卷)[M].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徐素华,于良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概况[J].近代 史研究,1986,(2).

[3]艾思奇.新哲学会缘起[J].解放,1938,(3).

[4]张如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J].共产党人,1941,(19).

[5]张如心.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J].共产党人,1941, (16).

[6]张如心.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J].解放,1941, (127).

[7]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编者的话(1)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
毛泽东思想“普遍化”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