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2-24段克丽董畅胡咏梅罗祥永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段克丽++董畅++胡咏梅++罗祥永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它集中回答的了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问题。通过《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在思想道德领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20-03

鲁迅是中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一位文学巨匠、思想巨人和文化巨人,他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他的人格、精神、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是人教社高中语文一册的必读篇目,下面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谈谈如何在中等艺术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认清学情

高一学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深奥的抽象的话题,尤其是当代的高中生。现实社会漫漫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们没有真正直接的体验;社会人生的问题,他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其次,特殊的纪念文章,特定背景的写作缘由,无形之中增加了高一学生阅读的难度。文章既要悼念遇害者,又要揭露刽子手的罪行,还要驳斥反动文人卑劣的流言。再加之,时代间隔较久,生活经历的不同,这样的纪念文章,这样一篇充满义勇正气的战斗檄文,学生们并无法真正走进那样一种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世界。

但是,在当今网络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大背景下,学生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很明确地感知到,我国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同时,一些社会现象诸如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们不仅损害着人的尊严,而且败坏着社会的风气。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年来的一系列党的重要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不断地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无疑是学生们正在经历的,是他们所熟悉了解的。

所以《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与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结合渗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篇内涵与情感都异常丰富的文章,才便于较为全面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明确目标

高中阶段作为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高中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五个部分非常契合。尽管本文内容丰富、情感复杂,多维多元,但均没有超越这五个主旨,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脉,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应着眼于此,从这五个维度归纳文本中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按“善良”“仁爱”“爱国”“奉献”“悲悯”五个情感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渗透,激活学生潜在情绪,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时,预期要取得的教学结果(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还是评价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要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有针对性地规范渗透的目标,以达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一)了解刘和珍生平及遇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感受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文章思路。

(三)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自然使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的渗透具有了明确而清晰的可操作的标准。

三、巧用方法

(一)读讲课文

读,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概括出文章七个部分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讲,对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和同学间讨论后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点拨,讲透彻、讲深刻。使用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入情入境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以便唤起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情感体验。在示范朗读时,尽量将作者的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振颤,从而在无形之中对作者的价值情感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问题讨论

文章虽有阅读难度,但文章的情感线索还是明显的、清晰的;文章虽是在白色恐怖中写成的,但锋芒还是明显的。所以借助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可以预设一些问题,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用该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享受发现的快感、成功的喜悦;在讨论中激活学生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体验,以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般地形成。教学时,不能拘泥于编者给定的主题和陈旧的见解,须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表达作者观点和情感的语言文字,但不能就此满足,还须特别用心点拨,让学生由此深究下去,挖掘其中的现实的社会意义,从中真切地体会、理解、认同、接受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四、贯穿过程

价值观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应该是一种“隐性课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采语文课程中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而宝贵的“矿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自然贴切地渗透于文本的

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之中。这种渗透是两者的自然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水到渠成。既不能把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念与文本的基本内容隔离,只注重文本的字词句学习和僵化的思想感情的体味,而忽视了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育;也不能生硬地将文本与文本自身完全不具备的价值观念拉在一起,这样极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和不解,从而心理上排斥教师欲以引导培育的价值观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一定要牢记渗透不是取代,语文教学始终是以发展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其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美育都是围绕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进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寓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之中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忽略和脱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课。简而言之,语文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密不可分,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春风化雨、熏陶感染的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结合有关资料, 梳理“三一八”惨案发生的背景;向学生明确,在惨案发生的当天晚上,鲁迅先生就写下了揭露、控诉杀人罪行的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严正指出:“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惨案发生后不久,反动军阀说: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走狗文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为了悼念先烈、揭露杀人者和走狗文人的暴虐与卑劣,“三一八”惨案后两个星期,鲁迅先生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对作者鲁迅先生的大勇大义自然肃然起敬,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识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在背景知识的介绍中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标题——“记念刘和珍君”——就是文章的中心,但这不是通常的纪念文章,它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而是在对特殊历史事件的评述中,用鲜明表达自己对“三一八”惨案的观点和态度的方式来纪念刘和珍。因此,必须首先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整个事件的线索。

所以,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采用讨论方式, 让学生自己归纳。进而明确各部分的内容为: 介绍写作缘由,说明写作目的;揭露暴虐罪行,驳斥无耻流言,叙述烈士遇难经过;反思请愿的教训和意义,热情赞颂女性壮举。

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了如此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了思路,请愿烈士的高大形象自然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清晰起来,其间学生自然感受到烈士的爱国情怀,英烈的舍生忘我,爱国牺牲精神感染者学生,学生的爱国热情自然会深深地激发出来,那么,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就水到渠成了。

(三)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

作者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并且能够感悟到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高的契合度。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作者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因为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善”。物对人有价值,是由于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人有价值,也是由于他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有益于他人的生活和发展。在物看来,这是效用,在人看来,这是善举。一切善行善举,都惠及于人,都回归于人的需要、人的美好、人的幸福。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凝结于亿万炎黄子孙血脉中的传统美德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旨与它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诉求与它也是不谋而合的。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感悟鲁迅先生正是从“人本”的角度出发,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悲天悯人和“为善”的情怀,让他们奋起,让他们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善举。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

价值,表达的对象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和效用。一切存在,对人有意义有效用,才是价值存在——这已是不争的学术事实,人本主义“核心”理念意即在此。以此“核心”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很多内容,由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等五个部分组成。

文中作者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这里应当着重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表现为表现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人生信念的主题,可以“忠勇”二字概括。“忠勇”只“忠”,在封建社会专指对君王忠心,与其相对的是“奸”;后引申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再后逐步广延为对某种思想、某种信念或某种操行的坚守,志士刘和珍君身上,正体现着忠勇。我们可以把“忠”理解为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等。“忠勇”之“勇”,是表现精神、气节的行为特质,亦即无所畏惧的勇气、奋不顾身的胆量和永不妥协的斗志。“忠”与“勇”是密不可分的,有“忠”必能“勇”,无“勇”难言“忠”,所以“忠勇”同旨。教学过程中应当悉心引导学生体会仁人志士们行为中表现出的坚韧、不屈、英勇、智慧,更要着力启发学生揣摩支撑这些行为的伟大志向、高尚心灵,读懂他们心怀天下、情系国家、生为大众的至善境界,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自然受到熏陶,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也就顺理成章了。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

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对此次行动给予了赞扬,歌颂志士们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承担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歌颂他们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努力奔走呼号,敢于为民请命的精神;歌颂他们为着中国向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的巩固基石,也是我们执政为民的切实体现。文学大师的悲悯仁爱的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但同时,鲁迅并不是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他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因为,无论什么社会形态,无论哪个发展阶段,真正进步的积极的价值观,应该体现遵循人的本性、维护人的尊严、遵从人的需要、彰显人的主体潜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他的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他始终将“人”作为立论基点和价值归宿。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评价,激发学生对为着中国向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请愿者的敬仰之情,鲁迅先生的悲悯仁爱的情怀感染着学生,学生核心价值观也就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培育、形成了。

五、结语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尖锐的批判、辛辣的讽刺,更有激情的鼓励、热烈的赞颂及对国人殷切的希望,笔锋纵横驰骋、汪洋恣肆。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感悟、体验鲁迅及其笔下的仁人志士“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对束缚社会进步的旧势力、进行彻底剔除的批判精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进步开放的政治远见,自然贴切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语文学科调研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报告[R].2013.

[2]苍  翠.从“认识生活”看课本的古典文学教材[J].人民教育,1957(2).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崔允激.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5]董  阳.中学课本,鲁迅该轻该重[N].人民日报,2009.8.16.

[6]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7]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厥社,1997.

[8]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7.

[9]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二室编著.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必修)语文(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