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动物传染病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02-23张焕容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张焕容

摘要:本文就新时期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及本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水平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动物传染病学的本科教学改革,继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217-02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动物传染病对畜牧业的危害最为严重,且直接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集约化、规模化为主体的养殖模式已成为主体,在这种养殖体系下,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许多新的应用技术大大丰富了本学科的内涵,如电子显微镜、细菌分离培养、无特定病原动物、单克隆抗体,各种血清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流行病学研究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动物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过程中,继而促进了该学科的迅猛发展。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不断革新,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和维护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笔者就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动物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数的压缩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由于“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像《动物传染病学》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时数被严重压缩,由原来的120学时左右压缩到90学时左右[1]。在此情况下,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必定会加速教学进度,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动物传染病知识是非常困难的。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动物传染病学理论知识体系不完善和全面,继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扩招导致的学生素质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近15年来,各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为保证大多数同学能顺利获得学分,在课程考核的问题上,教师不得不一再降低考核标准,最终导致学生在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学习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具备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单一。由于连年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各个高校大量引进青年教师。而这些青年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上岗教学,缺乏临床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短时间内并不能满足动物传染病学对实践经验和教学技巧方面的高要求;而老教师则对新的诊断检测技术和方法接触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大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作为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师,不光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不断积累临床教学素材,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授课技能。

4.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于更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动物传染病学教学的核心目标。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及季节性等特点,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学生在上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时,很难找到与教学计划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素材,使得实践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实习,但由于没有巩固训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积极开拓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提高动物传染病学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

二、提高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为提高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水平,拟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质量。

1.理论教学改革。兽医微生物学和动物免疫学是动物传染病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学习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讲透这两门课程与动物传染病学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但可把基础课程讲得更生动,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透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兽医微生物学》的细菌学时,要让同学们充分掌握细菌的革兰染色原理和方法,识别细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以及细菌的致病性等;通过《动物免疫学》的学习时,要让同学们理解病原微生物是重要的抗原,其能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这为理解病原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免疫机制、病原的致病机理等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学习《动物传染病学》时,除了要全面掌握动物传染病学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还要将总论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各论的学习中,使其在各论中得以具体体现,并指导各论的学习。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是现代化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以学生掌握技能为中心。老师应该经常带学生到养殖场学习,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案例式教学力度,经常引入现实的临床病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剖析讲解,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动物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大量图片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疫病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动物传染病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动物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和生产教学实习。课堂实验应包括基础实验和设计性综合实验,通过基础实验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们充分掌握诸如消毒、免疫接种和病料采集等基本方法;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如何诊断细菌性疾病,如何诊断病毒性传染病,如何开展疫病的综合防控及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实践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综合评判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要求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协作精神,争取把每个实验都做成精品,全面掌握相关原理和方法,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生产教学实习环节,要专门安排学生在规模化(猪、鸡、鸭、水产、奶牛、肉牛等)养殖场开展实习工作,更深入理解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动物传染病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动物传染病的防控,采用优质疫苗,以优化的免疫程序实施重大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工作,并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消毒、免疫接种、隔离、全进全出、灭鼠、灭蚊蝇等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4.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动物疫病、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师和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3]。其一,加强“岗前训练”。首先,尽可能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尽量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到基层中了解实际需求,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积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经历;其次,在新形势下,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前沿的科学研究,促进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以补充老教师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欠缺及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年轻教师对老教师授课进行观摩学习补充其教学经验的不足等。其二,提高任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动物传染病学不仅实践性强,且学科发展也十分迅猛,依靠高新技术解决动物传染病防控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任课教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紧跟世界科学发展的脉搏,了解当代最新的科研发展情况及最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教师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动物传染病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教学本不矛盾,且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发展的。做好科研能及时跟踪国内外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能让知识更全面化、系统化,激发科研灵感,从而促进科研。

三、结语

《动物传染病学》是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科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验室诊断技术及临床经验,这也是成为合格的预防兽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技巧,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兽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惠英,郭惠霞,琚春梅.《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设想[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7):91-93.

[2]薛拥志,李寸欣,张瑞华,等.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1):160-161.

[3]曹胜波,陈焕春,金梅林,等.论我国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59-61.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