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新专业建设研讨

2016-02-23孙学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柔性化自动化课程体系

孙学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现状,与国外发达国家机械行业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确定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建设背景,有针对性地探索了新专业今后发展的方向,阐明了培养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保证。

关键词:精密机械技术;人才定位;智能化;柔性化;自动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8-02

一、前言

机械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生产中提高效益、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它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在整个制造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因为机械制造业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研发、设计、加工、调试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因此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探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先进装备制造水平,针对国家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并完善新专业建设,培养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1.基础设备。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材料、检测仪器等决定了加工水平,而许多关键零部件我国还不能自己生产制造,完全依赖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机床工具。近年来,我国工具工业虽有不小发展,但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工具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大量使用高效先进刀具,我国机械制造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标准刀具,高端先进刀具产品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致使我国加工效率远低于国外。

3.制造工艺。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和微米/纳米技术、电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加工手段,因此加工精度难以保证。

4.自动化技术。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高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智能化生产、工业机器人还未普及。

5.生产管理。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虽然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仍不能称为制造强国。昂贵的数控和精密机床多数依赖进口,一些形状复杂的精密零件的加工精度难以保证,加工设备国内空缺。这些都急需我们提高精密机械工业技术水平,发展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研发精密高效成型设备,储备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满足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建设背景

精密机械技术属于高新技术,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提高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发展高新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推动着当前制造技术迅速的更新换代,并且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掌握精密加工技术,培养精密加工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的专业目标。

目前,精密机械技术已从传统概念上的手表、相机制造等行业延伸到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国防科技、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各个行业领域,正在向着精密化、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柔性化、集成化发展。精密机械也因其技术含量高、利润高,从而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制高点,其发展水平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精密机械技术遍布在几乎所有行业领域之中,因此为了顺应国家、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针对高端精密机械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我们成功申报了精密机械技术专业。

四、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特色

1.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大量分析与研讨,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立足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善于合作交流,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能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设计创新能力,掌握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编制、装调维护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光电、航空、汽车、轨道交通、冶金、机床等行业、企业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编制、精密机械装调和使用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新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主要针对这三个岗位,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主要服务于这三个岗位。目前随着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企业、行业对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电气课程,打造“以机为主,电气为辅”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训课程,培养学生机电联调的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工作的乐趣,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开发优质课程。国内多数院校是按照学科体系组织教学,教师独立作战,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知识容量多,学生练得少;涉及范围广,学生复习少。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大都以职业行动和过程为导向,针对项目或任务进行全面完整的学习。教师按照学习领域组成不同的教学团队,与企业高度密切地协作;学生独立自主、自我负责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伴随者和观察者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者。那么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职教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传授学生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一门新科目,学生必然茫然,放慢授课速度,让学生听懂学会,想学爱学,就会变成动力,被动变主动;勤学多问,增加学习自信心。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问问题,鼓励引导,耐心细致,解决学生迷茫的地方,增加学习的信心;反复练习,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实践训练,发现问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效率;真题真做,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开发课程,设计相应项目教学,增大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教中做,做中教,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品牌专业。按照学院“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的专业建设原则,我们认为有必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及时更新观念,凝聚专业教学团队,了解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发展规划以支撑专业长远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基于此,专业教师团队于2015年8月利用暑假期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为期四周的“五轴加工技术在精密制造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培训研讨,以期回国后将所学的内容用于全面提升学校的学历教育、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企业培训、对外加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抱有持续关注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执着”,再有就是“严谨”,简单的一个工种,他们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直至掌握而使其完美。教学中融入大量企业工作的经验和感受,教师的授课不仅是讲授技术和知识,同时把很多的经验和感受也传授出来,这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因为知识点在书本上就可以查到,而经验是没有的,只有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才能获得。因此职业学院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有企业经验,正是这些要求才能促进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另外,教学案例也是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并且知识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终身学习(无货架寿命),学无止境,一专多能,教师就是按照这一理念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为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因此了解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领悟职教理念,加强与提升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学团队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是确保所开设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结合中国特色,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加工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设置模式,国外的实训中心都有企业参与,一些项目由企业委托学校完成,这类项目一般一名教师带领一名学生,不以营利为目的,学生主动性提高,也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自己体验整个项目流程,理论与实践密切融合。由此在进行专业规划时应注重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创造条件,结合学院布局,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充分满足教学和岗位需求,精准定位,契合行业发展趋势,探究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建设长效依托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增加校外实践的机会,使专业学生目标明确,增加学习的动力,并为企业输送急需人才,从而达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

五、结语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与职业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顺应国家、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发展新兴专业,探索并找准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升职教水平,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中国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蜕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勇.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西焦煤科技,2010,(S1):75-76.

[2]应雷.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困境和发展战略对策[J].科技资讯,2010,(27):112.

[3]侯志楠.浅析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才智,2010,(20).

[4]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5]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6]武永利.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1).

[7]谭雪松,漆向军.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柔性化自动化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柔性化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