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实性”翻译原则的再思考

2016-02-22林艺婷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境

林艺婷

【摘 要】本文以“习马会面”两岸领导人的发言稿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简要的从情感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三个维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在评析译文中,笔者关注有关媒体报道的修辞特点并对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了对比,由此提出个人的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政治等效;媒体修辞;语境

0 前言

在当今“媒体外交”时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内容常常见诸报端,因此,如何加大外宣力度并提高宣传效果是中国在迎接各大媒体的话语挑战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译者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及翻译实践则是关键性的一环。不少学者认为新的政治语境下的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转换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及媒体素养。例如张援远提出文本翻译的“忠实性”[1];杨明星在奈达“等效”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等效”原理等[2]。本文笔者以“习马会面”两岸领导人的发言稿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简要的从情感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三个维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和分析。

1 关于“习马会面”的媒体修辞背景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会面引起全球主流媒体的关注,尤其是西方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绝不示弱,这种积极的姿态自然与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脱不了关系。“习马会面”已作为一个词条被收录在维基百科中[3],里面涉及到背景介绍、安排议程等,某些西方国家的险恶意图一开始就暴露无遗。例如:《外交》报刊登一篇文章表面上说是表达台湾民众的诉求和民意,其实是以西方国家的立场来阐述观点:“The data is in: less than a week after the meeting between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and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 plurality of Taiwanese believe Ma does not reflect their views and that he failed to defend Taiwans sovereignty and dignity”[4]。习马会面正逢台湾大选,以蔡英文为首的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开始占据上风,因此一些媒体认为大陆想借此影响台湾选举,马英九也想以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举措为国民党赢得选票。领导人的发言必然要权衡两岸民众的感受,维护两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对外需要展示两岸团结一心、协力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后者则是译者在语意传达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特殊的政治场合下,译者需要一种敏感的政治意识与国家的全局意识做好两岸关系的对外宣传。

2 习马发言的政治修辞对比

第一习:“情”字当头。习主席的发言从一开始就流露出了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以抒情性的语言回顾两岸的历史,“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习主席明确表示台海一家亲,情真意切地讲到“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少时间的隔绝,没有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习主席的修辞方式道出了人民的心声,暗示两岸关系“情”至深,两岸民众间的血缘及情感的纽带是永远也无法割裂的,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第二马:借“辞”表态。马英九借用李光耀资政对谈中所阐发的“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来作为自己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立场,在历史问题上,他谈到,“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含蓄地回应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议题,台海问题是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问题的性质界定很清晰,但是解决台海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实暗含着“维持现状”的立场。同时马英九援引了北宋大儒张横渠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借“辞”表态其实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反映了马英九切实考虑到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看法存在差异,考虑到大陆民众及领导人的感受,同时一些敏感话题不好明说,直接表达政治立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无可估量的。

3 翻译策略评析

3.1 情感因素的考量

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原语受众与译语受众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主要缘于各国宣传的政治立场、态度、利益、价值观念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阅读文本时,受众往往带着某种“成见”,因而,译者对译语受众的期待值与发言者对原语受众的期待值难以等同,译者需要在尊重受众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原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例: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History has left bad memories and deep regrets for untold famil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原语极具抒情性,富有节奏感的四字格更是体现情感的真切,而译文的表达相对比较平淡,客观的叙述出历史曾给两岸同胞留下不好的记忆及遗憾。译文中如果负载太多的情感对译语受众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2 政治因素的考量

在政治等效理论中,政治语境的考量与政治内涵的把握是第一准则,译文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政治立场的偏差,对外宣传方面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译者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政治立场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对译文字斟句酌,有时译者所认为“忠实的”词汇表达可能被一些媒体错误解读,扭曲原语的本意,而损害到国家的利益,因此译者有必要关注媒体报道中的措辞,让媒体无漏洞可钻。

例:第一,巩固“九二共识”……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第二,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第三,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第四,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第五,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In 1992, we reached the One China consensus. This i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hip that we both stick to. Second, we have to reduce animosity across the straits. We should cooperate together and rejuvenate the Chinese nation. Third, increas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e need to establish institutions on each others side and create win-win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Fourth, we need hotlines on both sides. We should cooperate together and rejuvenate the Chinese nation.

Ma delivered a 20-minute speech that addressed five areas: creating sustainable cross-strait peace and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so-called“1992 consensus”; reducing hostility and tackling disputes peacefully; expanding cross-strait exchanges to create win-win scenarios; establishing a cross-strait hotline for urgent issues; and reinvigorating the Zhonghua minzu。[5]

海峡两岸在1992年11月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由于一些译语受众不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背景,译者就需要明确把握这一共识的政治内涵,“One China consensus”能准确把握原语的政治内涵,使一些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不能得逞。卞正东曾指出中华民族里的民族是“国族”(nation),少数民族里的民族是“族群”(ethnic group),民族和族群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民族指的是民族国家层面的意义,族群是文化层面的意义,国族属于社会政治范畴,而族群则主要属于文化范畴,“中国民族”以音译加注解显得不够简洁,同时缺乏对政治语境考量[6]。

3.3 文化因素的考量

译者对原文的忠实如果是局限于字字翻译,容易造成译语受众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译文就是无法传达原语的意思,自然也无法达到宣传的目的和预计的效果。对译者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文化层面的转化,由于原语受众与译语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许多文化知识、文化寓意的传达必然要借助注释,而为了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就需要译者结合政治语境对文化寓意进一步提炼。

例: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The ancient book of“shang shu” says we have to really trust each other and seek pragmatic strategies.

译者巧妙地化解了“艰”字,从国家的政治立场及和平统一大局出发,明确表达出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及解决两岸的问题重在彼此间的信任及切合实际的政策举措,“艰乎?非也”。

4 总结

政治文章的翻译尤其是领导人的发言稿翻译必然涉及到政治因素,而政治问题含糊不得,它与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形象、国家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政治翻译“忠实”往往需要考虑东西方受众的情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符合国家利益和立场的情况下对原文做出适切的调整,选择正确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实现语言的转换及思想内涵的表达。同时,译者的政治敏感度的培养及措辞的讲究往往离不开对媒体修辞的关注,由此,译者才能在“媒体外交”时代为中国的对外宣传扮演积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援远.谈谈领导人言论英译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2004(1).

[2]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3]“习马会面”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15_Ma Xi_meeting[OL].

[4]《外交》报刊http://thediplomat.com/2015/11/will-the-ma-xi-meeting-backfire-

for-taiwans-kmt/[OL].

[5]Chinese ethnic group(中华民族)through cross-strait cooperation.http://www.tai

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5/11/10/2003632096/2[OL].

[6]卞正东.翻译中政治意识与失误分析[J].疯狂英语,2008(4).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老区发展进入更高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三种语境下的自由概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