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6-02-22张文龙高恩泽高棪琦徐新王晨阳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切入点变迁

张文龙 高恩泽 高棪琦 徐新 王晨阳

【摘 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则反映了一定时期青年整体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文化和心理素质。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动权,需要研究国际形势变化下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变迁,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关键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变迁;意识形态工作;切入点

由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动因素和国外的影响,新时期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十分活跃,这增加了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启示我们要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这是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增强主动性、掌握话语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找准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中美关系变迁的不同历史阶段,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变迁

1.1 对立对抗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美关系处于对立对抗阶段,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对中国实施冷战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华实施“封锁、禁运、孤立”,进行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并扶植台湾蒋氏政权,阻挠我国的统一进程。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密切关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1]因此,此时的文化政策也受政治方向所左右,在全国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以教育的形式构建起大众传播网络,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了政治色彩鲜明的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并渗透到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力量,克服了建设新中国过程中遇见的重重困难。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和极左倾向时有发生,人们的思想集中在政治运动上,校园文化也被政治思想所左右,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历史上政治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及思想内涵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了影响和限制。[2]

1.2 试探性接触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又因越南战争遭受挫折,美苏争霸处在守势,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出于应对苏联的要求,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也由于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洞悉国际形势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重新校正了发展方向,抓住美苏争霸对中国的战略发展机遇,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美之间曾出现过十年蜜月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暂时淡化,两国逐步开展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试探性交流。此时期的大学流行文化也随中美关系和国内形势的变迁而呈现出新特点。1978~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使我国青年开始以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文化归属和价值观念。青年们以自主的态度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开始更为现实地探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种形式的文化快餐和流行文化传入,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此时反叛权威、寻求个性解放成为大学流行文化的主旋律。这一时期,摇滚和流行音乐迅速发展,王朔的小说一扫传统文学严肃刻板的面目受大学生追捧,男男女女们兴起了穿喇叭裤,染发、烫发,跳交谊舞、蹦迪士科。[4]寻求个性独立,反传统、反权威、个人主义的思想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头脑中,集体主义精神渐渐从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中淡出。

1.3 全面接触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精英们以和平演变的方式成功搞垮了战略对手苏联,他们在对待中国的政策上也沿袭这一思想。1992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就说:“中国有一天也会走上东欧和前苏联共产党政权的路。美国必须做它能做的一切来鼓励这个进程。”担任总统后,克林顿进一步表示,美国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信息、国际交流、以及类似的柔软手段来破坏中国共产主义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种战略思想,美国进一步扩大同中国接触,对华进行以经济主导的全方位渗透,注重文化软实力输出,企图以和平演变的方式逐步瓦解社会主义根基。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出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的考虑,中国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扩大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和接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于不同的战略目的,中美两国都选择了同对方扩大和加深接触的政策。随着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大,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出国留学成为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向往去西方发达国家留学。其中,自费留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总量的90%。以往出国留学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向西方学习,探究救国的真理和富国的科技。现在,推动出国留学的因素从为国为民转为公私兼顾。[5]曾经被传统的核心意识形态看作是低级趣味甚至是不道德、不正派的文艺形式也进入校园。在价值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虽然仍是社会主流话语,具有绝对价值,但这一主导的意识形态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是与涌入国门的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青年多元化的话语空间。[3]

此时的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由民主意识思想发展有积极作用,大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受了不同文化的韵味和内涵,摆脱了对经典和权威的依赖,用于更为广阔的舞台彰显个性。[6]然而,把传统的价值规范歪曲成“限制自由和民主”、“压制个性”,使传统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认同危机。在物质生活层面,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增加,传统价值观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被看作不合时宜。在精神生活层面,大学生对政治领域的热情和兴趣减退,转而关注娱乐和时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甚至被看作“喊口号”。有些学生开始认为“学得好”不如“有钱好”,“父母好”不如“干爹好”。以名利为追求奋斗目标,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7]

2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和切入点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变迁沿着时代的变迁轨迹,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如今,意识形态的较量,是中西方较量主战区。思想文化领域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影响却往往大于枪林弹雨的真实战场。

党的历届领导都对这个问题高度警惕。196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谈到防止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问题时,曾忧心忡忡地指出:“帝国主义说,和平演变对于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讲话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8]江泽民同志也告诫要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胡锦涛同志尖锐的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我争夺的重要阵地……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习近平同志也告诫全党,西方国家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要提高警觉,不能抱任何幻想。

因此,为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定发展,要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变迁的历史规律和新时期的特点,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表面问题是价值追求、审美方式、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离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其本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问题。高校教师在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要分清分析问题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找好切入点。

2.1 依靠和发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

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在伦理上是代际关系,受儒家“师君并尊”,“师道尊严”思想的熏陶,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格的长幼辈分关系,老师有绝对的权威。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老师产生“自己人”效应,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甚至被认为是灌输愚民思想和洗脑。师道固然尊严,但在新时期若仍然固守成规,不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建立朋友关系,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社团组织和广大同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社团组织干部的思想觉悟通常高于普通同学,高校学生管理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干部,敢于依靠和发动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同学们创造性地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建立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红色社团,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

2.2 净化网络环境,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各种网络媒体在人们中普及,大学生网民率逐年攀升。调查显示,到2007年初,学生宿舍网线插口已经基本铺就,每个宿舍基本配备电脑,到了大学三年级,94%的大学生都在宿舍上网。[9]近期,由于某些无良媒体片面追求点击率、收视率,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对一些社会不良事件进行片面报道,甚至刻意歪曲事实、造谣传谣,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例如“秦火火”、“立二拆四”恶意造谣传谣事件,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造谣基层公务员被强令给红十字会捐款……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净化网络环境,掌握舆论主动权,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中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积极投身网络,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积极同腐朽思进行斗争的任务,不能让敌对势力掌握了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搞乱我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有“寇可往,我复亦往”的决心和勇气,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媒体技术,利用新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总之,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变迁,本质上反映了敌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的重点,对此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有警惕意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866.

[2]丁戈,门瑞雪,陈军.五四以来中国校园文化的演变与发展[J].学术交流,2010(9):195-197.

[3]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1-6.

[4]陈占彪.论改革开放以来主导文化视野中的流行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5):72-77.

[5]苏一凡,胡庆亮,张晓冰.中国出国留学研究评述: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 高教探索,2011(3):147-150.

[6]刘晴晴.试析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3(19):227-229.

[7]陶积德,陈静.浅谈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与思政对策[J].时代教育,2014(19):11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

[9]田丰.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情况的调查报告[J].科技资讯,2007(33):124.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工作切入点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网络政治动员新思想阐析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