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影像学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6-02-21杨琳琳综述郑元义审校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超声分子影像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15期
关键词:筋膜经络磁共振

杨琳琳综述,郑元义审校(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超声分子影像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

医学影像学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杨琳琳综述,郑元义△审校(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超声分子影像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

超声学;针灸疗法;针刺穴位;筋膜;结缔组织;磁共振成像;综述

针灸是中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医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几千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较好疗效,在中国乃至西方国家均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关于针灸机制众说纷纭,为使针灸在临床上的运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针灸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超声等医学影像学技术已被运用于针灸机制的研究中,因其具有实时、无创、可视化等特点,为针灸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本文针对医学影像成像技术在针灸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针灸机制的相关理论

1.1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传统的针灸理论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其以经络及气血运行理论为中心。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布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对机体起调控作用[1]。经络学说认为,针刺穴位产生的效应起源于针刺点部位,再沿着经络线纵向传播遍布全身。然而,目前对于针灸疗效机制及经络的实质尚无统一定论。

1.2筋膜学说随着经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数科学家意识到筋膜结缔组织与经络穴位关系密切。王春雷等[2-3]提出,筋膜学说解释经络穴位的解剖学实质,通过“中国数字虚拟人”过程中发现,肢体某些部位有成条索状分布的结缔组织,其位置和走行方向与古典经络相似,推论经络和穴位位于人体筋膜结缔组织,筋膜结缔组织是针灸和运动疗法的作用部位。Langevin等[4-5]研究也发现,筋膜结缔组织与经络穴位之间有密切联系,提出结缔组织遍布全身,将全身各器官组织连接在一起,多数穴位位于肌肉之间或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结缔组织。从筋膜解剖学角度看,传统中医学中所讲的经络本质实际上就是全身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所构成的筋膜支架,而穴位位于其中,其是在进行刺激时能够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由于筋膜结缔组织像一张网络遍布人体全身,因此可以说全身均是穴位,临床所讲的“穴位”与“非穴位”、“主穴”与“辅穴”之间只有产生信息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3]。

1.3中枢神经机制针刺穴位产生的外在刺激可能首先激活的是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然后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各个神经、内分泌、体液网络进行调控,继而影响相应靶器官而发挥针灸效应。研究表明,穴位、经络与脑功能区之间可能存在特异性对应关系,表现在针刺不同穴位可以引起脑部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变化[6-7]。

1.4其他体液学说、生物物理学说、生物化学学说等[8-9]。

2 超声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2.1超声用于活体腧穴解剖结构的观察超声可用于实时动态观察针刺刺入特定穴位的过程,针在组织中的运动情况,可同时获取人体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信息。超声引导下插入针灸针可以清楚地辨别解剖细节,如针体所贯穿的组织解剖层面(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等)[10]。行针者在采取提插、捻转等施针动作后,当受试者出现“得气”(指针刺后获得的酸、麻、胀、重等一系列主观感受)现象时[11],发现针灸针尖在体内的位置大部分位于筋膜旁或筋膜集中处,提插针灸针时可看到上下带动或牵动周边或较深位置的结缔组织、肌肉、肌腱等随之上下运动[10]。针刺入体内后捻转针灸针时,可观察到针灸针体被周围的结缔组织缠绕,类似形成小的“漩涡”,也能带动或牵动周边的结缔组织[12]。另外,针灸过程中行针者采取提插、捻转等行针动作时,在通过浅层皮肤时主要是以刺痛感为主,当针尖刺激到肌束膜时,有酸胀感,穿透筋膜针尖到达肌纹理内时酸胀感明显减弱[13]。

2.2超声用于“得气”与针刺深度关系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观察针在不同针刺深度TL1~4(分别为皮肤层、皮下层、浅筋膜下2 mm、浅筋膜下15 mm)的“得气”表现,浅层结构中以刺痛和锐痛为主,深层结构中以酸、胀、重为主。针刺过程中旋转针可以使酸、胀、重感增强,而刺痛感不会增加。初步研究表明,“得气”强度与组织深度和针的旋转有密切联系,可用于对今后针灸治疗机制的定量研究[14]。有研究认为,“得气”感的强度与针刺深度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与针尖所在之处的筋膜结缔组织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11]。

2.3筋膜与针灸机制过去30年里,大部分解释针灸机制的研究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并指出其弊端,提出筋膜结缔组织这一新理论来解释针灸治疗效果的机制[12]。Konofagou等[12]认为,行针过程中的一系列提插、捻转等动作使针体被周围的筋膜结缔组织所缠绕,使结缔组织扭曲变形,针体与结缔组织之间产生了机械性偶联。结缔组织中含量丰富的细胞(如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神经、淋巴成分等,通过这种“机械信号”可产生强大的下游效应,这种效应是针刺穴位过程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被认为是针灸治疗效果机制[4,15]。原林等[16]也提出筋膜学说解释经络穴位的解剖学实质。有研究运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足三里穴位针刺前后局部肌肉张力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对进针前与进针后、进针前与电刺激时的穴位杨氏模量比较,结果认为产生针刺效应“得气”的主要机制是局部肌肉受刺激收缩[17]。

3 fMRI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3.1fMRI成像机制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CILD fMRI)是最常用的fMRI技术,其通过探测脑激活区与未激活区局部血流中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比例不同所导致的信号差别,反映脑功能变化的区域与特点,对脑组织进行实时功能成像[18]。脑功能成像技术用于研究针灸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揭开穴位和经络现象的实质有很重要的意义[19]。

3.2fMRI用于针刺深浅的研究穴位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结果发现,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脑功能区的激活强度、激活概率、激活数量差异无不显著[20-21]。但一项对合谷穴分别进行常规针刺“得气”和针刺浅表“得气”,对其刺激相应脑功能区的MRI研究结果发现,前者相应脑功能活动区激活明显,后者相应脑功能活动区明显减少[22]。

3.3fMRI用于经络与大脑联系的研究不同经脉在大脑内激活区域具有特异性,同时又有交叉的相同激活区域,人体内经脉循行各不相同,但又通过经别、络脉使其相互之间得以联系[23-24]。

4 医学影像技术观察针灸效应的局限性

医学影像技术观察针灸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灸效应的观察研究仅限于少数几个穴位,并且研究对象大多是针对健康人群,不具有普遍代表性。针灸效应产生的“得气”感主要是靠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缺乏客观标准,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针灸实验研究对操作者的技术依赖性很大。目前进行针灸实验研究时,并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实验设计,这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5 小结与展望

与针灸相关的经络学说、中枢神经机制及筋膜学说等主要基于传统医学理论,缺乏可视性实验依据。超声、磁共振等影像技术具有无创、直观、可视化等优点,超声更是具有实时动态的独特优势,能同时提供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信息。磁共振、超声等影像学技术被大量运用于针灸治疗机制理论的研究,如腧穴结构、针刺深度、内脏生理功能等,并且也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在针灸疗效机制的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深入。

[1]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

[2]王春雷,原林,王军,等.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走行路线对比[J].解剖学杂志,2007,30(3):340-343.

[3]王春雷,吴金鹏,王军,等.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312-314.

[4]Langevin HM,Churchill DL,Wu J,et al.Evidence of connective tissueinvolvement in acupuncture[J].FASEB J,2002,16(8):872-874.

[5] Langevin HM,Boufard NA,Badger GJ,et al.Subcutaneous tissue fibrob last cytoskeletal remodeling induced by acupuncture:evidence for a mechanotransduction-based mechanism[J].J Cell Physiol,2006,207(3):767-774.

[6] Wu MT,Sheen JM,Chuang KH,et al.Neuron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response:a fMRI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J].Neuroimage,2002,16(4):1028-1037.

[7]Zhang JH,Cao XD,Li J,et al.Neuronal specificity of needling acupoints at same meridian:a contro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J].Acupunct Electrother Res,2007,32(3/4):179-193.

[8]成柏华,王卓群,王载礼,等.经穴与内脏相关特异性的体液途径观察[J].中国针灸,1984,3(4):33-36.

[9]江涛,郑香春,王爱成,等.针刺的混沌控制机制新假说[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7,16(2):108-111.

[10]杨琳琳,郑元义,谢昭鹏,等.针刺手三里穴位动态超声显像[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9):532-535.

[11]沈彬慧.得气与针感辨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2):58-59.

[12]Konofagou EE,Langevin HM.Using ultrasound to understand acupuncture[J].IEEE Eng Med Biol,2005,24(2):41-46.

[13]王军,吴金鹏,徐永成,等.针灸机制的医学超声影像学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0):780-782.

[14]Park JJ,Akazawa M,Ahn J,et al.Acupuncture sensation during ultrasound guided acupuncture needling[J].Acupunct Med,2011,29(4):257-265.

[15]Langevin HM,Churchill DL,Cipolla MJ.Mechanical signaling through connective tissue:a mechanism f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J]. FASEB J,2001,15(12):2275-2282.

[16]原林,白宇,黄泳,等.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5.

[17]徐芳,肖沪生,徐智章,等.剪切波声弹性成像仪对人体足三里穴位定位及紧张度观察[J].上海医学影像,2012,21(2):84-87.

[18]聂生东,聂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2):242-246.

[19]刘斌,张东友.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灸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2):125-128.

[20]李定忠,李秀章.经穴皮部挑治与深刺的fMRI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8):491-492.

[21]林栋,刘小毅.针刺对脑功能影响的影像学研究回顾[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1):52-53.

[22]陈凤英,沈智威,关计添,等.手法针刺合谷穴得气与脑功能激活关系的探讨[J].磁共振成像,2011,2(2):112-117.

[23]刘骁,杨星月.针灸机制的fMRI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4):433-436.

[24]方继良,金真,王寅,等.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9):1332-133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30

A

1009-5519(2016)15-2359-03

△,E-mail:zhengyuanyi@qq.com。

(2016-03-05)

猜你喜欢

筋膜经络磁共振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