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药五味理论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16-02-21罗露露刘振杰蓝柳贵王丘平吴丽燕

新中医 2016年8期
关键词:芍药桂枝黄芪

罗露露,刘振杰,蓝柳贵,王丘平,吴丽燕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510120

从中药五味理论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罗露露,刘振杰,蓝柳贵,王丘平,吴丽燕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5101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是中药药性核心理论之一。中药五味有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从广义上来说,辛味药能散、能行,可以发散风寒、起到活血行血的作用;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即可补虚、和中、调和药性,可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酸味药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能泄、能燥,具有燥湿、泄浊的作用;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现代研究显示,酸味药主要表现在抗病原微生物、凝固、吸附等方面,苦味药主要有抗菌、消炎等作用,甘味药能调节机能、补充机体不足等[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属中医学消渴筋痹范畴,临床报道DPN患病率为20%~90%[2],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具有“麻、痛、凉、痿”等证候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最终会发展为皮肤溃疡、坏疽,甚至截肢。本科运用中药五味理论治疗消渴筋痹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试将其介绍如下。

1 辛味与甘味同用

二者配伍辛散风寒,温经止痛。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消渴筋痹而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正如《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论注》又言:“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桂枝辛甘而温,辛散温通,辛甘发散为阳之意,可出入气营之间,具有通利关节、温经通阳之功。《本草经疏》认为桂枝“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甘入血分,辛能横行,热能通行,合斯三者,故善其行。”黄芪甘,微温,其气清轻,主补一身之气而又偏于走表。二者相伍,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

2 酸味与甘味同用

酸甘配伍能化阴,缓急止痛,共达通痹止痛之效。代表方剂芍药甘草汤,主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之痹证,症见脚挛急,筋脉挛缩,脘腹拘急疼痛,舌淡,脉迟。方中芍药甘酸入肝,补肝血,敛肝阴,而有补血柔肝、缓急止痛之效。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言:“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王好古也认为,芍药“味酸而苦,气簿味厚,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甘草味甘性平,功能补脾胃之不足,缓急迫以止痛,且有缓和药性之功。《景岳全书·本草正》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两药配伍,是酸甘化阴的重要药对,补阴之力相得益彰,功能酸甘化阴,解痉止挛,而滋养阴血,缓解拘挛。成无己曰:“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足即伸,此即用阴和阳法也。”两药使阴血得复,筋脉得养,则诸症自愈。

3 咸味与苦味同用

咸苦配伍能软坚散结、燥湿清热、通痹止痛。代表方剂壮骨丸(《丹溪心法》),主治肝肾亏虚证,症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方中重用龟甲味咸甘,归肝、肾、心经,质坚镇潜,具有滋阴潜阳、补肾健骨、养心安神、调经止血的功效;配合熟地黄味甘,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方中配合用黄柏、知母以泻火清热;黄柏味苦,善清下焦湿热而消肿止痛。牛膝气薄味厚,性沉泄降,乃足厥阴之药,又补肝肾强筋骨,令知母、黄柏入下焦而袪湿热。综观全方,咸味与苦味药相伍,共奏清热利湿之功,使湿热去而不伤脾胃,以达缓解痹痛之效。

4 辛味与咸味同用

两者配伍能行散通痹,化痰软坚,可用于痰湿阻络型消渴筋痹所致的四肢筋络挛急,疼痛难行等诸症。主方: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治以燥湿行气,软坚化痰,主治症状如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方中半夏,味辛,燥湿化痰。方中主药之一的风化硝是由朴硝制备而来,如《本草备要》(清·汪昂)载:“马牙硝……置风日中,消尽水气,轻如白粉为风化硝”。朴硝经制以后,攻下之性大减,软坚之力增强,故清·严苍山在《汤头歌诀·续集》中说该方“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乃攻中之平剂也”。本方由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组成,正如清·汪昂《医方集解》曰:“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风)化硝软坚(去坚痰),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气通臂痛自止矣”。故在临床运用治疗消渴筋痹时,尤其善于治疗四肢筋脉之肩背疼痛、两手疲软者。

5 病案举例

邹某,男,50岁,2014年8月21日初诊。口干多饮多尿6年余,双下肢麻痛3月余住院治疗。2型糖尿病病史6年余,服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理想。3月前出现全身乏力,双下肢麻痛,于多个外院求治,诊断为DPN,予弥可保、依帕司他、普瑞巴林胶囊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并逐步加重,疼痛症状进展迅速,加重至难以正常行走,无法工作,彻夜不能眠,近半年体重减轻约18 kg。诊见: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双下肢(包括大腿内外侧,小腿内侧、足背及足趾)麻木疼痛,呈对称性、针刺样疼痛,夜间明显,夜不能眠,疼痛剧烈时伴冷汗出,疼痛活动后可稍减轻,稍口干多饮,纳可,夜尿多,大便正常。舌淡暗、苔白,脉微细。四诊合参,诊为消渴筋痹,证属气血亏虚,寒凝血瘀,治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法,当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桂枝、赤芍、当归各15 g,细辛3 g,炙甘草、通草、三七片各10 g,姜黄、鸡血藤各30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后患者双下肢疼痛减轻,先是一侧大腿内外侧疼痛缓解,余部位疼痛感较前减轻,可忍受,夜间可睡2~3 h左右,且患者疼痛时冷汗出症状减轻,服药后自觉有肢体温暖感,嘱继续服上方。服用5剂后查房,患者双侧大、小腿的疼痛针刺感消失,遗留踝以下部位麻痛,双下肢轻松行走,夜寐可,考虑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无口干,予原方去葛根,减通草用量,仍存在肢麻,加乳香、没药、姜黄以加强活血通络,加牛膝引药下行,加大桂枝用量以加强通络治疗。再服4剂后患者肢体疼痛症状基本缓解,同时在DPN变受到广泛认同的疗效评估标准上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前疼痛症状评分(NRS-11):7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12分;治疗后疼痛症状评分(NRS-11):0~1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4分。患者住院10天之后满意出院,出院后带药14剂,后本方加减服用共3月,随访1年疼痛症状均未反复,病情平稳,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6 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的五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使亏虚之脏腑得以充养,痹阻之络脉得以通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常有天命”。所以,运用五味理论,明确五味作用的要点所在,抓住关键,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及配伍药物,才能腠理以密,气血流通,经络顺畅,从而改善消渴筋痹患者的麻木、疼痛、发凉、痿软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1]雷钧涛,孙晓华,张笑波,等.基于理化指纹图谱信息提取及模式识别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13-15.

[2]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638-639.

(责任编辑:骆欢欢,李海霞)

R587.1

A

0256-7415(2016)08-0009-02

10.13457/j.cnki.jncm.2016.08.004

2016-03-14

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课题(20142076)

罗露露(1984-),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学。

猜你喜欢

芍药桂枝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黄芪是个宝
桂枝香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我的发现
芍药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