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湖派琵琶大师李芳园的传承与创新

2016-02-21

黄河之声 2016年20期
关键词:李氏平湖琵琶

张 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平湖派琵琶大师李芳园的传承与创新

张 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本文从在发展、传承、创新的角度,梳理出平湖派琵琶在李氏五代的艺术积累中,确立的流派特色和传承基础;在第六代传人朱英的努力下奠定了该派艺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并在杨氏三代及朱英的其他学生的整理、汇集中继续发扬。特别指出其代表乐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汇聚南北派众长,独成一体,李芳园在该谱中的创新思想让该流派更具艺术特色和生命力。

平湖派琵琶;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流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以独特风格为标志,琵琶流派的划分,体现在对同首乐曲的不同处理,逐渐成型的演奏风格上。据现有史料看,我国明末清初之时,琵琶艺术才逐渐形成派别的界分——南、北两大派别。南派被称为浙派,以陈牧夫为代表,北派被称为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到了清代以后,各地的琵琶独奏已初步有流派的区别了例如南派,分化出很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它们大多以地名来命名,以示区别。如在南派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五大流派:分别是以华秋萍为代表的“无锡派”、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派”、鞠士林为代表的“浦东派”、沈肇州为代表的“崇明派”和汪昱庭为代表的“上海派”。

平湖派琵琶艺术是南派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发祥于18世纪中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建立、发展和传承,将琵琶艺术风格不断巩固并发扬,经过历代传人和乐人的传承积累与创造发扬,终成为现今琵琶艺术的重要组成。

一、平湖派琵琶的起源、建立和传承

平湖派琵琶就是一个成熟的流派,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浙江平湖李延森家族,由其子李煌继承,并下传李绳墉。李氏家族的前三代为嫡亲传承方式,这种秘谱家传的自娱方式,为该派艺术的积累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使艺术发展受到制约。“琴不出门”的传承方式在第四代继承者李其珏(字士璋,号南棠,1831年生)身上开始改变,在当时当地经济兴盛、文化氛围浓郁的社会背景下,他思想开明,广结琴友,常将家传秘谱与当时名家琴友交流切磋。自1850至1876年间,他先后拜访张子房、俞之山、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陈子敬、周后卿等琵琶名家,切磋琴艺,并“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①,使平湖派传谱曲目不断丰富、逐渐完善,为该派的确立奠定了历史性基础。

第五代继承者李芳园(字祖棻,约1850-1901),自小受家庭熏陶,受父业影响,对琵琶产生浓厚兴趣,“常抱琵琶若怀壁,专心以致三十年”②,演奏技艺超群,人称“善弹琵琶无与敌”。为实现“有望于后起者”③之父言,李芳园在其父广采众谱的基础上,发奋朝夕“二十年未尝少倦”④,尤其是不拘派别,不看门户,南北兼收,终成一代琵琶大师。在李氏门人和名家琴友的帮助下,于1895年编刊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它不仅是李氏家族五代琴家的艺术结晶,还体现着当时平湖派琵琶与各地琵琶的交汇相融,它标志着琵琶艺术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继《南北二派秘谱琵琶真传》(简称《华氏谱》)之后,近代琵琶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平湖派琵琶第六代传人朱英(字葕青,号杏青,浙江平湖人,1889-1955)自幼师从李芳园,于1927年受聘于当时初建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使民间乐器和专业的琵琶传教,正式步入现代高等学府。他编撰的《初学琵琶练习曲》,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地设计了琵琶基本功的练习内容,让琵琶的教与学更加规范、科学。为了补充当时的琵琶教学曲目,他在教学之余也勤于创作,如根据传统八板结构而创作的琵琶文曲《秋宫怨》、根据唐代张继诗句为曲段创作的民乐合奏《枫桥夜泊》、根据唐诗《长恨歌》之意创作的琵琶文武曲《长恨曲》等。此外,朱英还创作具有时代性的乐器,如《五卅纪念》、《哀水灾》、《难忘曲》等。在他近二十年的教学创新和辛勤教诲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丁善德、谭小麟、陈恭则、杨大钧、杨少彝、樊伯炎、徐志霖、吴振平等,都在琵琶的演奏与教学中作出非凡的功绩。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自上世纪50年代始在西安音乐学院从教,培养了于桂荪、任鸿翔、李健正、王天健、何明威等琵琶人才。他用多种谱式编撰了《琵琶教材》,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他致力于整理平湖派琵琶艺术传统,悉心撰写了《琵琶春秋》,汇集了他对民族音乐理论、民间器乐、琵琶的演奏与教学、律学等方面的研究。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年生)受家庭熏陶,自幼学习琵琶和国画,为使民乐立足于世界,致力于对民族器乐的制造和改进。他整理编撰平湖派琵琶传谱《平湖遗韵》,他的学生任鸿翔采用用现代通用的简谱琵琶记谱和演奏符号在其基础上整理出版了《平湖派琵琶曲13首》。其子杨震海(1975年生)四岁跟父亲学琵琶,在习琴生涯中,得到吴俊生、林石城、李光祖、殷惠麟等名家指导,发行出版独奏音像光盘,多次参与在国内外琵琶演奏的演出和交流中。

由上述可见平湖派琵琶从建立到确立,再到传承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开放的思维融汇吸纳,让平湖派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传承的长河中,李芳园和他的《李氏谱》确立了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流派风格。

二、李芳园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创新

平湖派琵琶艺术的风格集成于第五代传人李芳园之手,他所编撰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充分将平湖派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彰显出来,其书名中“新”字即可体现。他在自序中写道:“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其间音韵节奏,有未经先世所删定者,略抒蛙见,与诸同志商定成编”。⑤《李氏谱》与《华氏谱》一样,收录了南北众家之谱,《李氏谱》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首倡小曲集大曲的创作手法

如,将《华氏谱》中的《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状台》和《诉怨》等五首八板体小曲,连缀成套曲,题名为《塞上曲》,经过委婉的曲调处理和细腻的左右手指法,表现了王昭君远嫁塞外的哀怨之情;又如,将《华氏谱》中的《清平词》、《凤求凰》、《三跳涧》和《玉连环》等四首八板体小曲,连缀成套曲,题名为《青莲乐府》,使之风格趋于幽雅,成为一首优秀的琵琶文曲;又如,将鞠士林《闲叙幽音琵琶谱》中《大十样景》、《小十样景》、《满地金》、《泛音》以及“轮子”、“拍板”、“下把”、“摭分”、“满轮”、“扫头”这一类的八板体小曲,连缀成套曲,题名为《阳春古曲》。

(二)拟定新指法

轮指是琵琶演奏技法中最基本、最具特色的手指技法,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演奏特色主要体现基本采用“下出轮⑥”,兼用“上出轮⑦”的右手轮指技法,比《华氏谱》只用“下出轮”的轮指指法多一种。李芳园在《李氏谱》中指出这两种轮指音色的不同,认为“上出轮”“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⑧”,演奏《满将军令》时必用。《李氏谱》共有58种右手指法技巧,较之《华氏谱》的26种,不仅多出一倍以上,而且均比其他琵琶谱所反映的指法技巧要先进、科学。

(三)标题曲解新颖

标题曲解新颖是《李氏谱》的最显著的特点。在《李氏谱》中的十三首曲子,根据乐曲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文曲、武曲和文武曲。

这些曲子的标题贴切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其中每首曲子的每一段也都用用词考究的小标题来提示,细腻风雅、虚实结合的小标题以诗句“诠释”音乐,以音乐体悟诗境,既暗含情节又烘托主题。如根据唐明皇游月宫默记仙乐仙舞,后回人间作《霓裳》的传说而命名《霓裳曲》,小标题分别是:“皓魄当空”、“海岛冰轮”、“蟾宫炯炯”、“银蟾吐彩”、“琼楼一片”、“玉宇千层”、“素娥思凝”、“海峤踌躇”、“江楼望月”、“秋露满天”、“玉兔西沉”,用富有意境的四言小标题来概括和解释曲情,既描绘出仙境的优美和神秘,也提示了时间的悄然变化。这种分段标题的手法在李芳园的曲谱中发挥到了极致,既“雅化”了题名,又宜于表演者再二度创造时感受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意境,不仅让乐曲更富有生命力,又能使欣赏者在聆听时,借助小标题的提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乐曲。

(四)采用新的谱式体例

《李氏谱》编撰时较为讲究谱式结构,在乐曲新标题下方均有该曲的原名或别名,所有曲目均按段落书写,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李芳园主张以正调为中心调的固定音记谱法,《李氏谱》均采用工尺谱式记谱,字旁板拍、标记指法。此外,在编撰曲谱中,不仅了辑录高难度技巧大曲的同时,还附有普及入门的小曲(古曲):如《虞舜熏风操》(俗名《老八板》)、《文王思士操》(羽音)、《孔子归山操》(徽音)、《猗兰操》、《苏学士洞庭秋思》(《宦游歌》)、《韩蕲王湖上逍遥》(《归田歌》)、《陇上行》(《踏青歌》)、《庄暗香女史梅花三弄》(《三落》)、《春光好》(收音急板),体现出李氏在编谱时考虑到乐人的习琴步骤、进阶安排,这种集演奏与学习于一体的教材式编撰体例颇有新意。

三、平湖派琵琶的音乐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文曲讲究细腻,幽雅高深、清素优美,右手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来加强余音绕梁之感,若虚若实;武曲讲究气势,主张紧凑严密,声调铿锵;文武曲更是讲究活泼欢畅,丰满华丽。李芳园在演奏和传授中尤为提倡“意在指先”的音乐意境,在演奏中要体现出音乐深刻的内在感情,用演奏技法和音乐情感表现出文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乐曲更加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如在《浔阳琵琶》这首乐曲的处理上,平湖派力主“只求淡远、不尚铿锵”,以韵味为重,优美细腻为上,声调则次之,以大段打、带、虚、按的手指技法将音色虚实结合,突出此曲贵淡不贵浓的音乐风格。《阳春古曲》风格热烈欢快,清新流畅,演奏时要追求紧凑严密、声调铿锵、丰满华丽的音响效果,使人们在音乐中捕捉到万物生长、春意盎然的情绪,感受音乐中朝气蓬勃的力量和领略到大自然美景所激发起的喜悦。《平沙落雁》是一首富有深邃哲理的乐曲,这首乐曲从标题看似写景为主,实则通过雁的音乐现象来喻示志士的情操和高远的情怀。演奏中运用“拿按”的弹奏方式摹拟雁的叫声,使人们从雁的鸣叫声中,仿佛能够看到雁阵横空的景象;从雁的哀鸣中,看到孤雁守夜的情景。在演奏和聆听时,结合“雁阵横空”、“霜天雁叫”等形象鲜明生动的小标题,能够让演奏者对乐曲已经了然于怀,也给聆听者无限的想像空间。

平湖派琵琶艺术通过以曲生意,触景生情,意在指先等表演理念,来展示音乐的魅力,体现人们的审美追求,犹如中国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平湖派琵琶艺术在保持着流派风格的同时,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为当今中国琵琶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艺术活力。■

注释:

①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李氏谱)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② 同上,见《李氏谱》胡仁寿题词。

③ 同上。

④ 同上,见《李氏谱》自序。

⑤ 见《李氏谱》自序。

⑥ 《华氏谱》中“下出轮”的记载:“合,轮指也。先以禁、名、中、食四指次第弹下,然后大指挑进,谓之单轮。”

⑦ 《李氏谱》中对“上出轮”的记载:“丰,轮;先以禁、名、中、食四指次第弹出,然后大指挑进,或食、中、名、禁四指次第弹出,然后大指挑进。”

⑧ 见《李氏谱》。

[1] 殷惠麟,杨毓荪.浅谈平湖李芳园传派琵琶艺术特点[J].星海音乐学报,1982,04.

[2] 任鸿翔.平湖派琵琶艺术美学思想初探[J].交响.1994,01.

[3] 姜宝海.华夏神韵 源远流长——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J].人民音乐,1998,08.

[4] 旺岷,胡新宇.平湖派琵琶艺术大师——李芳园[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02.

[5] 姜宝海.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04,04.

[6] 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8] 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9] 滕复等.浙江文化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张祎(1983-),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传统音乐、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李氏平湖琵琶
卓越平湖晴翠售楼处
吟荷
琵琶老店琵琶声
文言文练习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琵琶仙·寒窗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平湖秋月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