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2016-02-21

黄河之声 2016年20期
关键词:兰花花孟姜女民族性

路 敏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路 敏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王志信是中国当代歌坛一位很有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又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王志信在创作旋律时又特别注重演唱者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他的作品结构庞大,曲式结构复杂,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这也是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中,王志信的作品被演唱者不断传唱并广泛流传。作为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代表,他的创作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宝库,对我国民族声乐界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的撰写希冀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王志信;民族声乐;风格

王志信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作品风格突出,题材广泛,在民族声乐界有很大的影响。在他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数百首民族声乐作品,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兰花花》、《孟姜女》、《牛郎织女》等,现实题材的《我的珠穆朗玛》、《中国的春天》、《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古诗词题材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不辞长作岭南人》等,以及借物抒情题材《送给妈妈的茉莉花》、《荷花梦》、《梅花吟》等。

他的作品选材严谨、特色突出、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同时在思想性、技巧性方面都能与时俱进,他善于借鉴民歌的曲调、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唱腔,同时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巧,作品结构庞大,曲式结构复杂,情绪对比强烈,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这也是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风格

(一)民族性语言的运用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高度结合的艺术,语言对歌唱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其音调特质、言语韵味以及表情达意的方式等都有显著的不同。在这里,讨论民族性语言的问题,主要涉及方言、衬词等要素。

1.富有特色的方言

方言是指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产生的语言变体,是各个地区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地方性语言。这里主要涉及发音习惯、叠词使用。

我国吴方言歌曲以柔婉、细腻著称,其特点在《拔根芦柴花》《太湖美》、《茉莉花》、《无锡景》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吴方言歌曲《拔根芦柴花》整曲应用苏州方言去演唱,拿“拔根芦柴花”来说应读成:bia gen lou cai hua,“生下一个兰花花”的“下”字不要读成xia,而要演唱为“ha”,“花”字也要“儿化”;可见:缺少了方言的民族声乐失去了民族性的显著特征,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的生存根基。

叠词又分为:AABB式、ABB式、ABAC式、ABCC式,常用的是ABB形式。如《桃花红杏花白》中“桃花花、杏花花、窗前前、山坡坡”,使民歌的地方特色浓郁、亲和感倍增、韵味十足、艺术感染力加大。

2.衬词、助词的运用

我国民歌的歌词中经常插入一些语气词或衬词,衬字(词)本身没有含义,但放在乐句中,用来辅助语气和情绪表现。比如:衬字如“唻”、“啊”、“哟”“喂”,衬词如“那个”、“哎咳”等。

(二)民间音调的吸收与运用

王志信在创作中尤其在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改编、创作(也称民歌改编)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艺术成果,代表作品有:《兰花花》《孟姜女》等。由他改编和创作的作品较好的保留了民族风格特色,而且大胆对曲式、节奏、调式等进行改编,民族性、时代性强烈。这也是“王志信作品”的鲜明特点之一。

谱例1:《兰花花》(原谱)

王志信新编创的《兰花花》在首尾处基本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特点,从原曲的第三段开始,从节奏、调式、旋律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中间还引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调,节拍由2/4拍改成了4/4拍,采用原民歌的前两段歌词,围绕着“说媒-逼婚-反抗-自由”这条主线,王志信运用了戏曲唱腔中紧打慢唱等音乐手段,将其扩展成为篇幅较为长大、情感上大起大落、极富歌唱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艺术歌曲。

(三)戏曲、曲艺音乐的吸收、利用

王志信、刘麟创作的作品通过借鉴曲艺的艺术元素和传统戏曲的板式唱腔,使作品充满浓厚的民族韵味和“中国风”特色,提高音乐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下面,分别从润腔、板式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润腔

作品中装饰音的使用能极大地增加作品的语气、韵味,使旋律线条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在王志信作品中装饰音使用最多的就是下滑音、顺波音和前倚音。

下滑音:用来表达特定情感、更好的体现地方风格。如《木兰从军》中:“怎么办?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这一句,“办”和“兰”字的下滑音演唱处理,一是强化了河南地方音乐的风格,二是表现出木兰姑娘的焦虑无奈,恰如其分的营造了音乐情景。

谱例2:

波音在歌曲中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记录在音符的上方,分为上波音和下波音。如《兰花花》中“生下一个兰花花”,表现出对兰花花的赞美之情。

谱例3:

倚音:在主要音符的前面或后面附以修饰的小音符,使旋律更加生动华丽。如王志信作品《孟姜女》第一段中的“是”、“新”、“春”和“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的“城”四处运用了。

谱例4:

由此可见,丰富的润腔技巧突出了作品的旋律色彩,强化了作品的风格特征。对加强歌唱语气、突出情绪上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板式。常用的有快板、摇板、垛板等

快板:意为节奏较快,往往是情绪到达高潮时的一种表现手法,常与激动、热烈的情绪相关联。如:《孟姜女》中刚一进入“冬”的段落,间奏就变成了“激烈的快板”,营造了“狂风暴雪、天寒地冻”的场面。

谱例5:

摇板:又称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就是伴奏的乐器是紧的、快的,而唱则是慢的。例如《孟姜女》中“大雪纷飞——不知丈夫在哪里”这一段摇板的使用表现了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丈夫的急切心情和情景。

见谱例6:

垛板一般安排在快板和最后的慢板之间,起到音乐上和情绪上的连接和转化的作用。同时也表现情绪的激动到顶点,这在戏曲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孟姜女》中垛板的使用

谱例7:

二、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化风格

音乐是一种通过多种艺术因素共同参与,由多重美感共同构造,综合作用于人的多维感受的艺术。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听觉,也可以通过视觉等其他感官领悟音乐的美。[1]

(一)文本内容的丰富多样

从题材上讲,中国的民族艺术一直致力于展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个千百年来沉淀的文化艺术宝库给了词曲作家以创作的灵感,王志信在创作中,就善于在民间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加之他长期深入生活,创作题材是非常宽广的。

从歌词层面看,刘麟、王志信创作的作品常常能引出一段或撼人心脾、或感人肺腑、或世代传唱、或寄托某种寓意的故事,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以至于很多人称“王志信歌曲”具有“讲故事”的功能,正因为歌词的这种叙事性,“王志信歌曲”就有了更大的容量,更富于情感变化。

(二)创作技法上多方借鉴,中西合璧,古今相融

从王志信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我们不难看出,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歌、戏曲和曲艺的民族音调,努力向西方及现代作曲技法学习,把许多外来、新鲜的元素融汇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一套娴熟的“中西合璧”创作技法。

比如:《母亲河》是一首巧妙地把西洋大调和民族徵调式有机融合的作品,在第一乐句是C徵调式色彩,第二乐句出现明显的西洋大调和民族徵调式,作品的高潮部分是明显的西洋大调色彩,整首作品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有机融合,听起来既有亲切的民族风格,又有大气、宽广的时代气息。

三、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时代性风格

王志信曾说:“一首歌曲能成功地在历史中留下印迹,除了舞台上完美、感人的演绎之外,能够真实反映时代,继而具备时代意义,同样至关重要。”比如:与现代观点结合的作品如《烽火狼牙山》《卢沟晓月》,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关注环保和藏羚羊,所以写了《可可西里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我们用作品说话,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说自己民族的事。”王志信作品中时代性的体现我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学无止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对于创作,王老师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创作要出新,作品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适合现代人欣赏口味,音乐的生命力才能持久。王志信曾举个例子:“是二十年前我写《牛郎织女》时就尝试了当时刚开始不久的电声伴奏,把吉他、架子鼓都放进配器里,录音时我也使用过合成器,走到今天,比20世纪90年代更为推进了,将时代的声音运用进时代的作品之中,我是特别支持的。”[2]

(二)融传统于现代,将历史文化的典籍材料赋予时代的意义

王志信主张要用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站在当代的立场和当代人的角度和观点来写。首先,他选取的人物都是积极性的、正面的,因为历史上广为传诵的故事人物本身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很强的“亲和力”,王志信说这种创作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如:孟姜女、花木兰等,它们本身已经蕴含着丰厚的传统道德精神。其次,作曲家在创作时,不是原搬历史传说,而是赋予主人公以当代人的精神,用当代人的思想和眼光去解读社会伦理、家庭美德在音乐创作中,他善于借鉴民歌的曲调、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唱腔,同时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巧,作品结构庞大,曲式结构复杂,情绪对比强烈,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这也是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德思想,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爱国思想、优秀品质,在任何时代对群众都有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四、结语

通过梳理王志信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对我们的声乐演唱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对王志信乃至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以后的民族声乐演唱实践。希望民族声乐的后继者们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不断继承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科学的西洋歌唱之优点,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1] 宋鸽.歌唱家于淑珍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9.

[2] 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路敏(1981-),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女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兰花花孟姜女民族性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三年只为这《兰花花》——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观后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杨俊富的诗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兰花花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