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征精神在弘扬中国精神中的价值

2016-02-19吴小莉李春梅四川旅游学院思政部四川成都610100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关键词:中国精神长征精神民族精神

吴小莉,李春梅*1.四川旅游学院思政部,四川成都610100;.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浅析长征精神在弘扬中国精神中的价值

吴小莉1,2,李春梅2*
1.四川旅游学院思政部,四川成都610100;2.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长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遭受严重挫折后进行战略转移过程中创造的伟大史诗,长征精神是中央红军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立地解决问题,高扬革命理想主义,坚守自强不息精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等内容。在长征过程中锻造出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本质上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继承、发扬了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民族精神,同时又富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征程中,仍需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同时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开辟出新的时代意境。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吴小莉,李春梅.浅析长征精神在弘扬中国精神中的价值[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50–55.

Wu Xiaoli, Li Chunmei.The Value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in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Spirit[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18(3):50–55.

1934年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锻炼了革命红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长征革命文化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集中体现。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当然要浓重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而最好的纪念则是大力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国梦这一新时代的长征之路上开拓进取、奋勇争先,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1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英勇奋斗中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1],所以始终未能对“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错误思想进行认真地清理,加之共产国际对中国党内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导致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在党内愈演愈烈,从而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受严重挫折,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不得不开始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随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也相继开始长征。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突围算起,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时止,红军长征历时整整两载,转战15个省、市,行程六万五千里①据石仲泉考证,红一、二、四与二十五军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实际总里程为六万五千多里,二万五千里只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里程。。“这场在人类历史上都十分罕见的长征之行,它的历时时长,行军距离,作战双方兵力差距,行程途中基础物资的匮乏以及自然灾害的严峻,这场壮烈的远征当之无愧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英勇悲壮、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事实上,红军长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仅是转战、打仗而已,“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2]。也就是说,在漫漫的长征之路上,红军既要想方设法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克服因党内错误指导思想而遭致的困难,还要战胜大自然的种种艰难险阻,其形势之严峻、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尤其是遵义会议后,我党红军在毛泽东的灵活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在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势力,为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最终成功穿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阻拦,到达陕北,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阴谋,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开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新境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

毋庸置疑,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世所罕见。孰知,当年长征,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艰难困苦,玉妆于成,“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2]。没有气壮山河、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我们尚需铭记的是,长征中广大党员和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为革命撒下和传播了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3]150事实胜于雄辩,伟大的长征所孕育出的伟大长征精神此后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精神动力。历史为证,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2 长征精神的内在意蕴

长征是挽救党、挽救革命的伟大创举和血与火的精神洗礼,它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对中国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和集中展现。

长征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出了我党的智慧和毅力。诚如胡锦涛指出那样:“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具体而言,作为一种行动哲学和实践精神,长征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辩证统一地包含以下内容:

2.1长征精神的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众所周知,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而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一个根本保证则是长征途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集体,从而使我们党和红军得以避免被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分裂主义的错误所误导。

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新领导,这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张闻天曾经指出:“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到严重的损失。”[4]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纠正了党内以王明和张国焘为代表的错误指导思想,征服了自然界的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让广大红军将士在艰难困苦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所以他们才会选择依然坚定地跟着党走。在长征最困难之际,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点燃了广大红军将士的革命激情,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激励着他们去战胜各种强敌和艰难险阻,而这正是长征胜利的关键。

诚如毛泽东在1935年总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经验时所言:“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3]150–151无独有偶,邓小平在1980年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也曾说道:“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道路。中国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吗?不可能的。只有我们的党才能够经得住十年的血腥恐怖,百万大军的‘围剿’,二万五千里的长征”[5]。当然,人民和军队之所以选择跟着党走,一个基本前提便是党的正确领导,而长征无疑对此作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2.2长征精神的家国情怀: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红军长征之际,正值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外有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内有国民党顽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置民族危机于不顾,中国社会风雨飘摇,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当时的背景下,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被迫实行战略撤退的长征过程中,并没有在乎自身的安危,而是把国家的命运放在首要位置,在军事上实行战略撤退,政治上实行北上抗日战略,并将这两个战略紧紧相连,既完成长征的战略转移,又紧紧抓住抗日的方针决不放松,表现了我们党和军队以民族利益为先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整个长征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神圣旗帜,将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的胜利进军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妥当地处理了长征与抗日、国内阶级斗争与抗日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部队开始了长征,并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为名,打出了抗日的旗帜。长征中,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鲜明阐述党抗日的主张,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前嫌,多次主动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意向,一起协力建立起中国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表现出了大气的政治胸怀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党和红军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号召中华儿女“为祖国生命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为领土完整而战!”[6]在整个长征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强烈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史上的光辉篇章。

2.3长征精神的源头活水: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遵义会议之所以被视为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本原因就在于遵义会议在初步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开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的思考,从而顺利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前途的三个全局性关键问题,即:“我们红军将要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怎样把当前党和红军处于的被动局面摆脱掉?”的军事指挥问题,“如何顺利解决‘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在中央?”的政治领导权问题,在思想上给长征胜利提供了支持。

诚如胡锦涛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讲:“红军长征之所以成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国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关键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红军长征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启示。”[2]

2.4长征精神的精神支柱:高扬革命的理想主义

用理想和信念武装自己,把革命胜利作为信仰,是红军漫漫长征途中战胜敌人、纠正错误、克服艰难险阻的原动力,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核心。在整整两年的长征中,行军自然条件极为艰苦,战斗异常残酷,红军将士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不放弃、不抛弃、不气馁、不倒下呢?一位红军老战士作了如是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正是靠着革命信念的支撑,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并逐渐走向胜利。正如埃德加·斯诺所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7]长征胜利表明: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并铸造了我们的党魂和军魂。

2.5长征精神的文化底蕴:坚守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了国家和民族,从不惧怕任何危险和困难,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牺牲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贯穿红军长征进程的始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纵横15个省,进行了多方面的艰苦奋战:“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这三方面的斗争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8]但英勇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人畏惧退缩,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昂的士气、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凡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凯歌,从而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之,在整个长征征程中,在广大红军将士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敢于吃苦、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举世罕见的。

2.6长征精神的特征:在团结与统一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支柱。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红军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因而,也就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征途中,通过一系列举措,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彻底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实现了革命大团结。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尽管长征进程中各路部队出发时间、地点、路线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能从革命大局出发,充分发扬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在长征的大集体中,有的人已经年过半百,有的还只是一介孩童,有身强力壮的男同志,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同志,还有少数民族的爱国人士。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论老少,不惜生死,汇成的这股革命力量是坚不可摧的。

2.7长征精神的使命意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与实践上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9]把自身的命运牢牢地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为了人民群众的命运而艰苦奋斗、同敌对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根基,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例如,红军之所以能够征服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红军很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从而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总之,广大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心系人民,尊重爱护人民,宣传感召人民,真诚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真正谱写出了一曲“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动人乐章,从而最终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 长征精神对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

小到一个人,中到一个政党和军队,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而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培育出并长期传承、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由这种民族精神生发而成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称为中国精神,它是支撑、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奥秘所在和力量源泉。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精神尤其是其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一个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而变化的过程。但不管岁月如何改变,中国精神始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是支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力量!毋庸置疑,长征精神便是这种经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在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完美表现,生动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1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历史地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曾中断,个中奥妙就在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从而使我们在层出不穷的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不抛弃、不放弃,愈挫愈奋,屡创弥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显然,从历史的进程和结果来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长征精神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长征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又是对其的再续和发扬光大。仅以爱国主义为例,就可窥一斑。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下,近代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近代早期的中国仁人志士们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接续奋斗,但都相继失败,也就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无疑是近代爱国运动的继续。因为要改变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民族命运,除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新中国之路外,别无他途,由此爱国运动和阶级革命融为一体。但是,当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对民族生存构成直接威胁时,党和红军不顾自身安危,率先举起了北上抗日的旗帜,主动寻求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的转变,展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呼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积极倡导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在客观上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许多老百姓踊跃参加红军,壮大了革命队伍。这一行动的本身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具体体现,再现了“精忠报国”的传统美德。

3.2长征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准确诠释

人类历史进程表明,每一种精神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活动之中。长征和长征精神是在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对革命与战争这一时代主题必然性的反映。自1840年鸦片战争伊始,中国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轰然坍塌,迅即沦为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和伟大民族精神感召下,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便在此刻体现出来,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催生出中华民族新的“革命精神”,引领先进的中国人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自觉地肩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领导中国人民把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系列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革命精神。其中,长征精神便是对这一时代精神的最生动反映,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革命传统的一次集中发扬。红军长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2]。

4 结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历史不能忘却,精神财富更不能丢掉。任何一个底蕴深厚、昂扬向上的民族都不会忘记从自身的传统和历史中秉承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并始终视之为巨大的精神财富。长征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段,却浓缩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承载了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光辉历程。在长征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所开创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凝聚力和震撼力的内容。长征中,党领导红军将士,抱着救国救民的崇高信念,用爱国主义、实事求是、革命理想主义、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和群众路线的伟大进军,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外延,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精神的生命力。红军长征虽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红军长征所创造的长征精神没有随着历史的逝去而成为过去,更没有随着长征的结束而结束,相反它已经跨越了时空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扩展,铸造出无与伦比的中国精神,并融入我们的党魂、军魂和国魂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传家宝,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正面对的是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进程,这是一次新的伟大长征,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断开拓新的时代意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新的长征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22 /content_5235987.htm.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4]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267.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第16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426.

[7]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64.

[8]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7(1):55–63.

[9]蒋朝莉,郭蕊.长征时期党在民族地区践行群众路线的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3–88.

编辑:钟青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The Value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in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Spirit

Wu Xiaoli1,2, Li Chunmei2*
1.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 Education,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100,China;2.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

Abstract:The Long March is a great epic ev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shift after the Central Red Army suffered a serious setback in the fifth counter-campaign against“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The long march spirit formed in that process is the spirit of revolutionary herois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exceedingly rich,including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patriotic tradition,the insistenc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the spirit of striving constantly to become stronger,the principle of doing all for people’s benefit and so on.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nation,and it is the best embodiment of the soul of the Party,the army and the nation. The long march spirit essentially expresses the Chinese spirit,and it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but it is also the spirit of extremel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emporary time. On the journey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there is still need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and to develop new understanding of i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the Long March;the Long March spirit;Chinese spirit;national spirit;patriotism

DOI:10.11885/j.issn.1674-5094.2016.03.16.02

文章编号:1674-5094(2016)03-0050-06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3–16

作者简介:吴小莉(1966–),女(汉族),四川荣县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李春梅(1989–),女(汉族),湖南溆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项目“毛泽东的‘中国梦’:从理论到实践”(SC13A018)。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长征精神民族精神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