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君文学作品教学艺术

2016-02-16许书明蒋宇娇

中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王君文本艺术

许书明 蒋宇娇

王君文学作品教学艺术

许书明蒋宇娇

新生代语文名师王君提出和倡导“青春语文”,其基本理念是:要让语文有味道,有激情,有敏感,有灵动,有自信,有浪漫,有创新,让语文、语文老师、学生充满青春的气息,并享受其中。“青春语文”强调四个意识:一是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语文教学要融进文本,扎根于字里行间的文字优美之中;二是平等和谐的对话意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与学生的智慧碰撞中教学相长;三是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青春的激情是飞扬的,是天马行空的,激励师生的创新激情;四是返璞归真的规律意识,要创新,也要继承,传统的规律经验,一定要继承发扬。

王君文学作品教学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整合教材”的教学艺术;二是“情趣唤醒”的教学艺术;三是“读写结合”的教学艺术;四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艺术。

一、“整合教材”的教学艺术

整合,即调整之后的重新组合。语文学科是最需整合的学科,语文教师是最需要整合能力的教师。语文教学理论、语文知识、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材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归纳、调整、组合,以最有效的整合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高效教学是高超的教学艺术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

王君文学作品教学艺术,最为凸显的特点就是“教材整合”。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但教材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教材内容可以而且应当依据学情、师情进行编排和整合,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经过整合的教材内容,教师往往对其有独到精辟的分析。因其独到精辟,师生常读常新,课堂青春洋溢。

(一)微观整合

“微观整合”是以课文中一个贯穿全文的字或词提挈整堂课的内容。这个字或词于文本篇幅而言是小而微的,而于文本主题而言却是筋骨。抓住并使这个“筋骨”挺立起来,那么课堂也就鲜活饱满起来了,教学重心也明确起来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王君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时,敏锐地观察到《望岳》和《春望》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望”字,于是她紧扣“望”字,着力整合,设计了一堂以“望出杜甫的雄豪和沉郁”为主题的整合型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时,王君借助“五问”来实现她的这种整合:

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做“看岳”,可以吗?

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

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

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

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①

通过一个“望”字整合了两首词,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沉入诗词的字眼、词眼中,去捕捉、去倾听、去体会杜甫的心声,去感受不同时段杜甫的人格魅力。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就因为整合简化了教学头绪,重拳出击,整堂课上得荡气回肠,丰富活泼。

(二)中观整合

“中观整合”,大致有两个范围,一是以单元为单位,在单元之内进行整合(有的课文是组合型的,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短文两篇》就包括《蝉》和《贝壳》两篇文章,这种组合型课文的内部整合也可算作中观整合);二是以单元为单位,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初中起始教学中,王君将第一、二单元的全部课文进行了整合:

1.两个单元的共同主题:热爱生命

2.生命意识:《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

3.生命理想:《在山的那一边》《理想》《行道树》

4.生命智慧:《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第一次,真好》②

这种整合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它改变了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格局,以一种胸有全局的战略巧妙地实现了从教材到教学内容的过渡,使长期接受按部就班语文学习的初一新生对王君语文教学艺术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三)宏观整合

“宏观整合”是超出单元范围的教材整合。它既可以是整册教材之间的整合,也可以是课内教材和课外材料的整合。这种宏观的整合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宏大的视角,以大开大合之势实现教材的最优化组合。

王君对初中一至六册的60多篇课文进行整合,将其中几乎所有“抒情”文字进行归纳提炼整理,写出洋洋洒洒近万字的论文《个性化抒情》。这篇文章以全新的抒情归类和丰富多彩的事例带领学生再次遨游初中语文教材的海洋,使学生获得了个性化抒情的整体认知。

《蒲柳人家》《我的叔叔于勒》和《故乡》这三篇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在王君的整合下也呈现了别样的风景。她以“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同为泼辣型女人的一丈青大娘、飞利浦夫人、杨二嫂,思考体会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匠心。

开发教材,促成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换了容颜;寻找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整合,教学水到渠成;多管齐下,促成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润物无声。王君的整合之功,显示出她“大家”气质,有居高临下舍我其谁的胸襟,有庭院深深小家碧玉的情怀。整合教学艺术是王君教学艺术的重要特色。

二、“情趣唤醒”的教学艺术

在王君看来,“情趣唤醒”的教学艺术,不接受“填鸭式”灌输,不喜欢“权威”,拒绝迎合“标准”。“情趣唤醒”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进行教学,重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趣”。“情趣”相连,“情趣唤醒”,通过唤醒学生生命中“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趣”。

(一)趣之唤醒

1.质疑之趣

王君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将学生引入思维的矛盾点,进而让学生对探析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以学生的自我质疑促自我思索,以自我思索促兴趣激发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文学作品学习,学生因自我发现而乐此不疲。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它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有全面深入的解读,其次要求教师对课堂有全局掌控的自信,还要有高超的提问艺术和评价艺术。

王君在设计《珍珠鸟》一课时,透过教参的“和谐说”、郭初阳老师的“欣赏囚禁说”和窦桂梅老师的“信赖说”,看到文本深处隐藏的“距离”。她以此为话题,从文本中不引人注意的“不”字入手,引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去感受和审视作者冯骥才的“爱”,透视作者对珍珠鸟的行为,学生从观察爱的表象走向体悟爱的内涵。王君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从作者对鸟儿的态度和表现中已经达到了让学生理解“爱是信赖,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自由,爱是距离的保持”的目标,但是学生从鸟儿对作者的态度和行动中却提出了质疑“冯骥才对鸟儿的爱并没有消除人与鸟之间的距离,反而使二者渐行渐远”。于是,师生一同沉入文本深处,去咀嚼、去品味人与鸟、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讲解分析,那么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就会索然无味。王君的“趣之唤醒”,就是将学生引入思维的矛盾点,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质疑问难。学生很享受发现问题与质疑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学习因此而变得轻松起来,变得生动起来。

2.对比之趣

解读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段便是“咬文嚼字”,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常用的方式就是“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才会辨别不同的字所传达的意思有何不同,情感的浓厚与深浅,力度的轻重与缓急,这一个的不恰当才显出哪一个的合宜。“对比”与“咬文嚼字”常常是联手出现的,换句话说,“咬文嚼字”需借助“对比”来实现。因此,对于学生文本解读的乐趣而言,万万少不得“对比”。

王君在执教《纸船》一课时,以“冰心奶奶的一封求教信”为导引激发同学们挑战权威的兴趣,进而激发出学生修改大家作品的热情。怎么改呢?先自行修改,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班上交流。这里的修改,其实就是以这个词换那个词,以这种句法换那种句法。怎么确定这种修改好不好呢?对比。对比原作的遣词造句和修改后的遣词造句,哪一个更合情合理。

课堂的气氛异常浓烈,但井然有序。“抛”与“放”二字的对比不但使学生联系前后文想到,这是在茫茫大海上的远洋大轮船,很高,纸船不可能放得下去,只能“抛”;“放”字具有目的性,在茫茫大海上,冰心的心境和目标一样迷惘,只能无目的性地“抛”;“抛”具有飘飘荡荡的动态感,由此联想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孤独,这不就是一幅 “大洋思亲图”吗?还有“轮船”与“舟”的对比,“你”与“您”的对比,是“对比”激活了学生的联想,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情之唤醒

1.对文本和作者的情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的时候,只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文字符号。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实现读者与文本对话,文本与作者对话,文本才成其为“作品”。因此,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和对作者的感情,让文本“活”起来。

“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情”,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唤醒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感情。在教学《蒲柳人家》一课时,王君抓住一丈青大娘泼辣爽利的特点,请同学以说书的方式表演诵读。这一诵读就让学生联想到课文里同样很泼辣的另两位女性——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她就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女人的泼辣有何相同有何不同。这一启发,学生就七嘴八舌说起自己对这三个女人的看法:一丈青大娘泼辣而质朴,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泼辣而虚伪;一丈青大娘泼辣而有人情味儿,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泼辣而冷酷自私;一丈青大娘是本能豪放的泼辣,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是欲盖弥彰的泼辣;一丈青大娘泼辣为正义,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泼辣为利益……在这些讨论中,可见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理解和独特认识,仿佛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快乐而记忆深刻的。

“唤醒学生对作者的情”,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体会作者的悲欢喜乐、爱恨情仇,在尽可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独特意义。比如在执教《浪之歌》时,她通过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去体会纪伯伦梦想的那种热烈汹涌而又理智冷静的爱,以及纪伯伦借浪与岸表达的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情怀。

2.对生活和生命的情

教育是“养人”的,它不是“工业”,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个体生命特征和独特生命成长需求的人。语文学科在“养人”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文学作品因其极高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情感性使之在“养人”过程中具有独特而巨大功能。“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同一部作品,学生的理解一定是多元的。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的关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及对生命的深情。

王君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学重点之一是通过文本解读把握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形象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性以及作者在塑造形象时所饱含的真情。让学生从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冷酷,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与私欲,看到了人性的讴歌与悲悯。也许多年以后,学生已经记不起这堂课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但这种对真善美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优缺点的认知一定会久远地影响着学生。

教学《喂——出来》一课时,主题是“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教学《安恩与奶牛》时,主题是“天地并生,万物为一”;学习《丑小鸭》时,主题是“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为了达到“唤醒学生情感”的目的,王君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它是“情之唤醒”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艺术手段。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艺术

“青春之语文”重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不仅仅是激励唤醒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高解读能力,语文素养高的学生不仅善读、善解,还应该善写。读懂别人不一定读得懂自己,读懂作品中“他人”的世界不一定读得懂自己生活的世界。因此,需要“写”,借文字抒胸中块垒,借文字梳理思维、窥探自我、认识世界。“读”可以为“写”积累素材,借鉴技法,“写”也能加深“读”的能力提升,读写结合方能融通圆润。

(一)改写

学生对文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质疑作者的遣词造句。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学生自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大胆对原文进行创造性改写。这样的改写既是学生对思维的梳理,又是对写作能力的提升。下面是王君执教《纸船》时的一个教学环节③:

师:我最喜欢诗歌的末一句。你们看:纸船是有形的东西,而爱和悲哀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纸船怎么能承载无形的情感呢?这本来就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但我觉得还不够美,还不够形象。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我想妈妈想得要命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于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改呢?载着归去。(老师故意延长语调等待)生:(恍然大悟)载着泪水归去。师:一滴泪水?(生笑)师:两滴?(笑声更大,终于有学生忍不住站起来)生:一船泪水!师:妙!同学们,这就叫诗了。……师:冰心奶奶把诗歌折成了一只纸船,那么同学们,你们又可以把你们的爱折成什么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让它们来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吧!(优美的二胡曲《长相思》响起,学生依照课件上的仿写要求埋头创作)

生1(杨洋):姐姐,倘若你梦见了弟弟的信鸽/请不要惊讶/那可写满了弟弟的无限思念与爱呀/但山长水阔/何寄彩笺兼尺素?

生2(汤羚誉):朋友,当你的窗前泻入一抹轻灵的月光/不要惊讶/这是你相隔千里的挚友深情的凝视/万水千山,求它带去我的思恋消散我的孤寂。

这些创作难免会有原作的影子,无论在思想情感上,还是遣词造句及语法句式上。但这毕竟是初中生的习作,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还是习惯于模仿借鉴。这种改写的目的其实不是要求学生写出多么优秀的原创作品,而是给学生一个抒写情怀的平台,给学生积淀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手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二)评析

这里的“评析”是以教材中文学作品为思维对象,以课堂讨论探究为思维过程,训练学生以文字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例如,上面所举王君教学《纸船》,要求学生仿照《纸船》格式,将“纸船”换成其他物体抒发心中各种各样的爱。

又例如,王君在“苹果未来班”④上《小鸭》一课之前,在班级语文学习网络平台“thinkquest”上发布辩论题——“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它不需要任何奋斗就会自然长成为天鹅。这是由它的遗传决定的,而不是由它自身的努力决定的。所以,安徒生《丑小鸭》的故事没有什么意义”。作为反方女同学阵营的苏致雅写下了如下文字: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小鸭死法的选择重于泰山山麓的一磐石。不是吗?苏轼说: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丑小鸭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珍贵的生命死在自己所倾慕的对象手里是一种幸福,那样的死是为着对生命尊严的庄重捍卫。这样一说,我到底也明白了以往一直困惑的虞姬和项羽亲自白刃封喉的对生命的决裂方式了。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他们是认为死于敌手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啊!

……

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怎样的心才是好的?总会首先想到谦卑的心是不会骄傲的。《圣经》上也说,谦卑的人,你有福了。记得老子的话: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用现代的理解那就是:自命不凡的人不会光明磊落,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光明正大,到处炫耀自己的人不会立下奇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丑小鸭非此类也。好一个“好”的心!⑤

这样流畅优美的文字,这样深邃的思考,这样广博的引用出自一个初一女孩子的手真让人惊喜!这与学生本身深厚的文学积累、广泛的阅读视野有关,更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写下感想的做法密不可分。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对《丑小鸭》一文进行深入阅读,没有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走出文本会有这样独到的见解吗?形式永远只是加分项,而思想才是真正出彩的地方。对文学作品的合理解读才是评析写作真正的源头。

王君是一位十分擅长“写”的老师,她总是“乐此不疲地像打扮自己一样涂抹与教学有关或者无关的文字”。不仅王君有了近百万字的语文教学手记和班主任工作手记,而且在她的引领示范下,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文字辑录了厚厚十几本的成长心得。在这种师生共写、师生交流的读写训练下,双方都可以得到文本解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生成”的教学艺术

一名成熟的教师怎样体现他的教学艺术?不是设计好自己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课堂中一字不落的背出来,不是竭尽全力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死劲拽向自己预设的答案。

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教学内容是否与预设的一致,而是学生的状态,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疑问,就能让他心知肚明,进而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地将教学向前推进。王君就是这样的教师,她目中有人,心系学生,她调转方向改变策略,在学生疑惑处及时生成,她的大局观及掌控全局的能力令人不得不佩服!

在教学《浪之歌》时,王君最初的处理策略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但教学的开启阶段,一个学生表示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舒服。因为整首诗呈现一种典雅精致的风格,“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中“工作”一词很口语化,与全文风格不搭。这个问题的提出使王君老师的教学方向出现了急转弯。王君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再顺势引导,请同学们改一改。于是这堂课就变成了比较有意思的语言咀嚼课。学生通过修修改改咀嚼诗歌的语言去梳理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君在课堂突发事件面前能充分尊重学生,并冷静果断地改变教学方向,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的。这既是对她学生观的临检,也是对她课堂应变能力的极大考验。深层次地来看,因为王君是一位心怀学生,心存悲悯的好老师,这是“润物无声”的前提。

注释

①②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7期。

③王君:《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④“苹果未来班”是指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一种特色班级。因班上学生人手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而得名。

⑤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王君文本艺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