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问 让课堂熠熠生辉

2016-02-16王翠华

中学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本老师课堂

王翠华



巧问让课堂熠熠生辉

王翠华

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更是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良好方式。良好的设问不仅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时还会让整个课堂呈现出曲径通幽,美不胜收的艺术美感。

一、问题明晰而有层次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思维清晰,曲折有致,渐入佳境的。它亦应该有由浅入深、起承转合的思维梯度,让学生有感知、有思考、有辨析、有收获、有启迪。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为完成“评析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设置如下四个主问题:“说一说我眼中最欣赏的人物。”“品一品司马迁眼中最欣赏的人物。”“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如此推重蔺相如?”“议一议蔺相如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第一个问题遵循了尊重学生的初始感受,个性解读的原则,让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有了表达的渠道;第二个问题聚焦在对文本语言与韵味的涵咏上,实现了对细节描写的评赏;第三个问题巧妙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对司马迁身世经历的理性探寻上,进而深刻理解司马迁备受屈辱而发奋著史的原因;第四个问题将史传文学与现实生活做了巧妙的对接,很好地体现了古文今用的文化使命。

诗歌《登高》教学中,有教师也是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请用一个词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大家都认为是‘悲’,那么从哪里读出了‘悲’?诗人为什么而‘悲’?”“诗人仅仅是悲伤、悲哀吗?在悲伤之上你们还读出了什么?”“这‘悲’还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呢?”由此,学生渐渐悟出了“悲咽,社会之悲”的深广内涵。在层层深入的设问中,学生获得了从文本到人文的深入、透彻的解读。

二、问题陌生而别致

千篇一律的问法,四平八稳的问题会让学生渐渐丧失对文本的好奇,对课堂的热情,而这些问题稍加变通,以平中见奇,新颖别致的形象出现,定然会给学生带来熟悉的陌生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热情。

如有位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平凡的世界》节选部分“做客”时,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做个观察家——文本写了那些人和事?”学生很快回答出了,人物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等,事件就是吃饭。老师继续引导,“吃饭,每个人天天都会经历,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一样啊,有些只是寻常饭局,日常功课,有些饭局却决定了历史的变化,如《鸿门宴》中一场鸿门宴会成为了楚汉相争的历史拐点,《青梅煮酒论英雄》看出了两个历史英雄的智慧的较量。赵光胤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一场宴会改变的是江山社稷。人生的精彩就在于平凡的举动中蕴含不一样的人生,那么‘做客’中哪些吃饭的细节将会蕴含不平凡的人生呢?”老师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做个预言家——根据节选内容,推测这些人未来的人生走向”。其实这个问题,巧妙地包含了对主人公地位、性格的解读。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文本,准确细致地鉴赏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人物未来人生走向的设想。水到渠成后,老师趁机将自己的设想——少平使了手腕开了矿但最后破产了,润叶最后嫁给了权贵之子的内容展示出来。“做个评论家——他们为何不能成为老师笔下的形象”也随之而出。学生马上进入了七嘴八舌的反驳中,有些说孙少平的自尊、自卑、自强的性格注定他不会做不择手段之事,有些说他身上的知足、踏实、善良、重情的美德也不可能让他产生开矿的念头。随后老师抛出了第四个问题:“作为见证者——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在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变革与发展中,发挥过哪些作用?”这个问题既是对全文人物形象的总结,更是在探寻作者的写作目的,但问法新鲜、灵动,学生很快就体悟到了平凡的世界中,真醇的人性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的深刻主题。

学生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对相关知识的问题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而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职业幸福,其实也主要来自课堂,来自对文本问题的设计,我以为这些问题:

1.可以从文本与学生的联系处设问,问出个性。

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智慧相关联的问题,让文本更贴近学生生活,置身文本情境,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有位老师教《劝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若你给你原来的同学送一句赠言,你将选择那一句呢?为什么?”“《沁园春·长沙》是吟咏青春的,你最喜欢那一句呢?你将怎样吟咏呢?请加上你的眼神、手势。”“若别里科夫送华连科礼物,你认为他会送什么呢,见面时会说什么话呢?”这些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参与到文本内容之中,学生自然会在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可以从常人忽略处设问,问出空白。

从大家的忽略处巧妙设问,能问出文本的空白,让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如有位教师教《春江花月夜》讲到“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照到思妇的妆镜台上而不是照到其他地方呢?”学生思考后有了发现,妆镜台是照容颜的,此处是在写相思。老师又发问:“大家猜一猜,妆镜台是落满灰尘还是干干净净的?”学生经过一番争执,有了统一意见,还原了那个愁绪满面,百无聊赖的闺中思妇的形象。教《曹操献刀》,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曹操去刺杀董卓,为什么一定要用宝刀,用切菜刀不行吗,而且,为什么一定要晚上去呢?”这一问,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曹操不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想好了退路,更凸显了他思虑严密,部署周详的性格特征,所以入境关注细微处,于无疑处发问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总之,不拘泥于教辅,走进文本,关注细节,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关系,精心设问,语文课堂一定会是智慧闪耀,精彩纷呈的!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兵团二中。

猜你喜欢

文本老师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