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16-02-16

中学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不列颠香港回归尼亚

张 红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张红

【教材概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做到客观真实与香港回归的欣喜自豪之情的有机融合。如新颖的题目,一语双关;巧妙的场景编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借助环境烘托,借景寓情,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3.学习品味课文在客观真实记录事件的过程中,巧妙含蓄地表现情感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会背景材料的作用。

2.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发情感

“香港知多少”(请学生谈对香港的了解。教师幻灯片简介香港被英国侵占到回归的历史。)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翻腾呢?本文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写作的。

二、知识回顾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副标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要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4.消息的特点。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短:消息要求短。

快:时效性。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特写镜头”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生动、形象地将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研读课文

1.理结构: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导语(1段)、主体(2—10段)、结语(11段)

概括主体主要内容,思考安排材料有何特点:四个场景、三次降旗(时间顺序)。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语(最后一段)

用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体部分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小结: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交代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场景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

2.品析特色、体会情感。

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并不排斥新闻写作者情感的适度流露。香港回归,对全体中国人来说,是洗雪国耻、大振国威的喜事;对香港来说,是走向新生,蓬勃发展的新纪元;对英国来说,是英国在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束。报道时,作者既不能直白地讽刺英方撤离的情景,又要彰显我国收回香港的国家尊严,表现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豪情。这就要求作者的用词必须准确,情感避免直露。这则短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必有它的独特之处。本文在客观真实记录事件的过程中,巧妙含蓄地表现情感,彰显我国收回香港的国家尊严,表现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豪情。

问题讨论:本文是如何做到客观真实与香港回归的欣喜自豪之情的有机融合?

教师示例:

1.新颖的题目,一语双关。

问题:解题目,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比较题目:《英国在香港“日落”,末任港督黯然离港》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巧妙的场景编织,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融合。

问题设计: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典型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比较阅读下列材料与原文有何不同,那个效果好?

(教师明确赏析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比较第4段省略的内容,分析原文的好处。再以第7段为例体会作用,学生再细心寻找。)

示例:第4段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2)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又如:第7段

(1)七时四十五分,在添马舰东广场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2)七时四十五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小结: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作者通过回顾历史,用镜头将历史与现实交错出现,有力地突出了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终结,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3.分析环境烘托,借景寓情。

(引导学生比较2.6.7段划线句子与原文的不同。由学生小结手法。)

示例:第2段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今天,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2)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濛濛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又如:第6段

(1)此时,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2)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分析明确:环境描写虽极为简练,但生动传神。如“在蒙蒙细雨中”、“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等语句,既客观地点染了环境特点,又恰当地烘托了英方“撤离——告别——消失”的气氛。

4.鼓励学生自己研读发现细节对传达情感的作用。

对比烘托(5、7段);精确的数字(四个场景具体时间);重复用词。

(根据时间调整,允许学生个性解读,教师适当引导理解。)

四、小结,激发情感

这则新闻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为载体,用烘托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表达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昌盛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才不会被人欺辱的爱国情怀。

五、拓展作业:2015年7月1日香港回归18周年,你有何感想?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不列颠香港回归尼亚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25周年
不列颠空战中的英国皇家飞行员
不列颠空战
对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反思
海波尼亚的翡翠绿岛
“张譬”号开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颠海沟
回眸不列颠空战
沁园春·贺香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