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课堂交互行为的研究探索

2016-02-15逯凌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山东淄博255130

淄博师专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德性道德教育立德

逯凌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30)



“立德树人”理念下课堂交互行为的研究探索

逯凌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30)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深入人心,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课堂交互行为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是道德意识付诸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道德行为的重要体现。课堂交互行为需要在德性化的要求下规范进行。通过对德性化与课堂交互行为关系的论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提出德性化课堂交互行为需要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立德树人;德性化要求;课堂交互行为

课堂交互主要指的是课堂中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课堂的交互性是课堂的内在要求,是课堂的本质。课堂交互行为的合理进行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课堂交互在新时代显现了新的要求和特点。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复杂、多元价值共存、教育环境变化多样,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互行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外课堂交互行为具有即时性、复杂性、变化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反应。学生和教师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交互行为需要在一定标准和规范指导下才能实现最大优化的交互,否则不恰当的交互反而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降低教师效能感,形成恶性循环。课堂交互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课堂交互行为应该建立在德性化的要求下,以道德为标准规范和约束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行为,使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德性化与课堂交互行为

近代以来,道德的概念主要是指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为社会行为提供标准、原则和规范的同时更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培养依据。我国是一个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国家,儒家的道德思想包含了全部的关于做人和人道的问题,形成了我国重道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观。孔子《游艺》中提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进入20世纪以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通过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深入人心,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道德教育应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上,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是难以形成道德行为。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一般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品德素质的培育;重视对课堂控制能力的评定,忽视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评价。这就造成了高校培养出来的师资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的欠缺,进而缺乏德性化的行为,在碰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更是容易采用传统化、非理性、非德性的做法,造成师生交互的障碍。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对正处于道德发展期的中小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学生容易在追求个性化的途中走向歧途。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学生最熟悉的课堂交互行为出发,通过教师德性示范和课堂交互练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一)我国的相关研究

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的研究,儒家思想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含义,但是其崇尚道德、重仁重义的基本思想一直没有改变。新中国建立以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德性的研究也就颇多。“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哲学的主要命题之一[1],冯契认为“自由人格就是有自由德性的人格”,是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格”[2]。他主张“把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行动,成为自己的德性”[2]。黄济总结了不同道德观及其对教育观的影响和道德教育的经验和规律,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德教育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提出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四个问题:协调和进取的关系问题;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问题;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自律和他律的关系问题[3]。

自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高校、各级研究机构、一线教师等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研究呈现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民国、现当代等道德教育的研究(刘和忠,2003;徐继存,2013;鲁洁,2005);对中新、中英、中日等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蔡宝来,2008;蔡丹、崔化勇,2012;王丽荣,2003);对职业、家庭、公民等道德教育研究(傅建东,2004;杜振吉,2005;王俊博,2014)。同时也出现对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公民等各个年龄阶段的道德研究。另外,在原来《道德与文明》杂志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小学德育》《中国德育》等有影响力的期刊杂志,说明德育研究已经成为专门化的领域。在信息化社会下,出现了中国道德教育网等网络教育资源,道德教育研究呈现了新的特点。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西方最早以哲学观念阐扬德性意义的是希腊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多亚学派、及新柏拉图派哲学家都以德性的学说和强调德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必要性而著称。近代以来,西方道德经历了从休谟、康德到尼采的一个不断否定和扬弃的过程,最终打破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影响而自成一体。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认真反思传统教育和道德训练并积极从事新道德、新教育规划。他认为任何道德准则都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和习惯。哲学家麦金泰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来源于一种严重的道德无序状态。在他的代表作《德性之后》中,他追溯历史,认为这种状况来源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和德性论的抛弃,提出自己的道德观——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8]。但是麦金泰尔的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他认为要拯救现代道德危机,必须复兴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会适应现代社会吗?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适应所有国家吗?曾经是道德标准的传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中国的道德建设需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西方道德相融合,立足当代、立足实际、立足特色。

道德、道德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呈现繁荣的景象。皮亚杰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科尔伯格采用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和道德两难问题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探讨,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更详细的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吉利根的道德关怀取向理论提出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道德观念倾向,为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思路。艾森伯格总结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提出了亲社会道德理论。他的研究提示儿童面临的情景不同,产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差异;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策略。教育心理学对学生道德发展心理特点的研究为学生道德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三、德性化课堂交互行为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一)基于德性化要求下的课堂交互行为研究包括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德性化行为研究和生生互动的德性化行为研究。

我国现在正在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需要教师品德过关,师德和生德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孔子对教师人格的评论中说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教师具备良好道德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具备德性、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引导价值观,指引行动方向,才能培养有德性的学生,做到立德树人。教师需要以德性化来要求自己和处理教学中各种情境,同时要求学生要以德性化来回应教师、面对同学。

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同样非常重要。当今学校教育以建构主义人生观和课程观为基础,倡导合作学习,注重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明显增加,但同时因为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合作的忽视,学生难以短时间能形成良好的配合。所以,对生生交互行为提供标准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对生生德性化交互的研究有助于交互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立德树人需要师德和生德相结合,共同努力。

(二)德性的内容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德性的研究探讨当代德性化行为的内容和要求,为当代课堂交互行为提供德性化依据。古代中国对德性的要求是建立在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基础上的,对于教育德性的要求也是在维护教师权威和要求学生服从的限制下的。当今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人,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活动是平等交互的。新时代对于德性的内容有了新的解释和扩展,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在当代研究课堂交互的德性化要求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三)德性是人性的最终目标。依目的论的人性观,德性不会自然出现于人心中,而是人藉着努力得来的,并藉着习惯持之以恒地实践,才可趋于完美。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仅仅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全面的。基于德性化要求下的课堂交互行为研究立足于课堂交互行为,关注于知情意行中的“行”,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提供原则,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课堂决策。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以道德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知行一致。

(四)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德性化教学和管理要求等进行探讨,可以为师范院校培养新时代合格的教师提供借鉴,唤醒师范院校对学生德性的培育和学生德性化教学实践的重视,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能切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型、反思型、实践型教师。

四、总结

课堂交互行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德性化的知识,重要的是表达德性化的情感、坚持德性化的意志和从事德性化的行为。新时代的德性化要求、新特点的课堂交互行为两者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当代德性化教育的含义及如何在课堂交互中贯彻德性化要求,进而提出德性化在课堂交互行为中的应用建议对于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1]陈来.冯契德性思想简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冯契.冯契文集[M].第一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蔡宝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5]蔡丹,崔化勇.中英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内容构成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4).

[6]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A.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9]王俊博.价值多元社会中的公共道德标准重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4,(4).

[10]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11]徐继存.民国时期教育家的共相[J].西北师大学报,2013,(11).

(责任编辑:王丽)

In 2014,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nounced a document named "Issues about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Every Aspects and Put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The document proposed to put the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real practice, to make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behavior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in schools of various levels. Classroom intera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form in teaching, the essential method of putting moral consciousness into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t embodiment of moral behavior. Classroom interaction needs to be run in the requirements of moral standards. By st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summarizing the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s needed to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t of studies about moral classroom interaction.

moral education; moral standards; class interaction

2015-11-18

逯凌虹(1984-),女,山东淄博人,硕士,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课程论研究。

G416

A

(2016)02-0018-03

猜你喜欢

德性道德教育立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