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中传统名号的转换策略

2016-02-15徐天云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名号语篇广东

徐天云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语篇中传统名号的转换策略

徐天云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出于表达需要,名号在某一语篇范围内会发生动态转换。在由本称转换成变称时,转换的方式有减缩、替换两种形式。在语篇叙事中,名号的使用要考虑与叙事主体、叙事对象、记述内容、韵律音步等因素相照应。

语篇;名号;转换;照应

在叙事过程中,出于某种表达意图的需要,叙事者会对话语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话语转换”[1]。

话语转换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述。所以伽达默尔认为:“对于人来说,语言本身就是可变的,因为它对于同一事件为人准备了各种表述的可能。”[2]

名号是叙事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达到某种表达目的,对名号进行一定调整转换在叙事时是经常发生的。

一、名号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转换

(一)名号的历时演变

说到名号的转换,很容易让人想到名号在传承过程中的历时演变。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用具有典型性的人的专称代替本体的通称在语言使用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红娘”由指《西厢记》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崔家奴婢转指促成男女双方结成姻缘的热心人,“诸葛亮”由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转指足智多谋的一类人。

反之,通称转为专称的情况也不少见。有一种在历史上的约定转换,习惯性地用某个一般性称谓来称谓某个个人。例如:

(1)明弃交趾,使铜柱旧封,日沦异域。极目关河,非复元封、建武之盛。使有伏波其人者出,安知不可荡平,复为衣裳礼乐之地耶!(《广东新语·卷二·地语》)[3]①本文引用语例只在参考文献中标明出版信息,其他卷序和篇名等信息则在语例后面直接列出。

在历朝历代中多位人物被封为“伏波将军”,但一提到“伏波将军”或“伏波”,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东汉光武帝时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的马援。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通常情况下就不能再随便称为“伏波将军”或“伏波”了。所以下例中称呼路博德只能用“伏波将军路博德”,以免混淆。

(2)吕嘉败时,与其王建德亡入海,伏波将军路博德追至石涌,得嘉。(《广东新语·卷二·地语》)

为了减省的需要,用“伏波”“伏波将军”指称马援。反过来,如果出现“伏波”“伏波将军”这样的通称,首先激活的是马援这个个人,所以“伏波”“伏波将军”在指马援时,差不多就成他的专称了。

这种转换属于名号的历时演变,不是语篇转换类的共时转换,这是首先需要说清楚的。

(二)名号的共时转换

无论是专称向通称的演变,还是通称向专称的转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维度中名称的演化,其动态的进程不限于某一文本、语篇的范围。除了这种历史条件下的动态转换,名号在某一文本、语篇范围内也发生着共时的动态转换。这种语篇转换在上下文中体现出名号使用的前后差异,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这里谈到的名号动态研究是指名号在语篇(上下文)中的共时转换,而不是历时转换。

叙事要交代人物,这就涉及名号的使用。当前面出现一个初始名号(本称)提及一个指称对象,后面有时会出现后续名号(变称)延续谈论同一对象,让所谈论对象经历的活动衔接起来。

在叙事过程中,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人们会对使用的名号做适当调整以实现不同的叙事意图,从而形成叙事名号的转换策略。

在叙事时,本称需要提供给看客足够多信息,所以关于叙事对象名号的构成因素会比较多,通常采用比较复杂的形式。在用本称确定指称对象的一系列身份后,叙事当中会使用变称接续指称同一对象,来延续人物的活动。变称的作用主要在于提示活动主体,呼应本称。为了便于称呼,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变称一般会采取简略的形式。例如:

(3)右《五山志林》八卷,国朝顺德罗天尺履先撰。……先生乾隆丙辰举人。初困童子试,年近强仕,始见拔于惠天牧学使,是为惠门八子之一。(罗天尺《清代广东笔记五种·五山志林·卷八·跋》)[4]

(4)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所立也。其琅邪贵族,则汉庭峻节,祖德犹传;梁甫高吟,嘉声未远。法师夙登真地,深入慧门。(《广东通志·卷二零一·金石略三》引《王勃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5]

例(3)在本称“国朝顺德罗天尺履先”中,用朝代、籍贯、姓、名、字五种名号因素给罗天尺进行身份定位。但紧接着的叙事当中,就只用“先生”来简单地进行回指。在例(4)中,王勃开始称“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的人,后面只用“法师”接续称呼。

二、名号的转换方式及转换结果

在由本称改成变称时,变换的方式有的采取减缩的形式,有的采取替换的形式。在本称与变称之间如果采用减缩形式,仍然可以看到本称名号的痕迹,比较容易追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果采用替换形式,本称与变称之间的联系就比较模糊,所以名号转换采用减缩形式的比较多,采用替换形式的比较少。

(一)名号的减缩

变称减缩成什么名号,同本称的初始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中,同是指称欧大任,屈大均叙事时以“欧桢伯”为初始形式的,后面都用“桢伯”替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后面引用王敬美的说法:

(1)上下百年内,徐迪功由廷尉平左迁博士,欧先生由博士右迁廷尉平,相望两人耳。夫物不有以少为贵乎?自先生用掌故得廷尉平,天下以为少而贵之。

承前省称为“欧先生”,再后面用“先生”替换,形成另外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

1.减缩成某种单纯形式

①减缩成姓、名、字、号

(2)宝祐中,丁大全得宠于理宗,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刘黻等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御史吴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六·前事略六》引《宋史·陈宜中传》)

(3)遂翻身出岭,走江右,参博山无异和尚,值异往鼓山而扣雪关首座。(《鼎湖山志·卷二·栖老和尚塔铭》)[6]

《宋史》的记史者在接续的叙事中把反感的官员“丁大全”减缩成“大全”。《鼎湖山志》则把“博山无异和尚”减缩成其名字用字“异”。

(4)番禺陶苦子璜,尝与梁寒塘、何左王、不偕兄弟暨余隐于羊额村北田,世号“北田五子”。……而苦子洁身独行,遁世无闷,可谓高士矣。(罗天尺《清代广东笔记五种·五山志林·卷二·识今》)

陶璜,本字黼子。明末清初的时候,广州城被攻破,他同父亲归乡途中,船只翻沉,父亲溺亡,自己幸免于难,于是改名为“窳”,字“苦子”。此间是把本称“番禺陶苦子璜”减缩成表字“苦子”来称呼友人。

(5)方文襄尝与王青萝、邓敬所、何古林讲学西樵,甘露连降三日。青萝诗云:“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心之涵,如露之甘。”(《广东新语·卷一·天语》)

屈大均在前面用“王青萝”称王渐逵,后面省略为其别号“青萝”。

(6)执事录示张东白诗,且疑仆更号逃禅,不能摆脱此语。闻之不觉失笑。执事固爱助我者,请问今所疑于仆如此,果何自来耶?若出于东白,未可据也。(《陈白沙集·卷二·书简·复赵提学佥宪》)[7]

陈白沙在前面用“张东白”称呼张元祯,在后面则直接称呼他的别号“东白”。

②减缩成敬称、谦称

(7)近阅迹删上人《鼎湖山志》而乃得之。上人世家子,习于浮屠氏。(《鼎湖山志·宋志益序》)

(8)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昩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帝赐玺绶,以为南越王。(《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一·前事略一》引《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例(7)由全称“迹删上人”减缩成敬称“上人”。例(8)赵佗在给文帝的奏疏中前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后减缩成谦称“老夫”。

③减缩成官位、封爵

(9)诃林净社,始自陈宗伯子壮,而宗伯复修南园旧社,与广州名流十有二人唱和。(《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

宗伯西周为六卿之一,掌管礼仪。因职掌类似,所以后代把礼部尚书拟称为大宗伯,把礼部侍郎拟称为小宗伯。崇祯年间,陈子壮任礼部右侍郎,所以屈大均前面在陈子壮的名字中插入其职名称呼他,后面干脆减缩成职名。

(10)唐李翱《卓异记》:“张燕公说、子均、孙蒙三代,自中书舍人拜侍郎,亦世无比。”连平家鲁舆年丈伯焘......经济文章,笔直燕公,亦无愧也。(颜嵩年《清代广东笔记五种·粤台杂记·卷三》)

张说拜燕国公,所以前面在名字中间插入“燕公”,后面直接省称为“燕公”。

2.减缩成某种复合形式

①减缩成“职名+敬称”形式

(11)岭西宪使学田丁公驻节嵩台。……宪公欣然许为总裁,持其书以归。(《鼎湖山志·郑际泰序》)

丁公指广东按察使司佥事丁易,学田是他的表字。省称“宪公”是初始形式“岭西宪使学田丁公”的减缩形式。

②减缩成“姓+敬称”

(12)翟一东先生宗鲁,初为诸生,以博罗延庆寺逼近泮宫,上书督学魏公校曰:“凤鸱不并树而栖,兰棘不同林而植。”……徙寺他所,以其地广学宫便,魏公从之,谓此议可行于天下。(《广东新语·卷九·事语》)

对于魏校,前面称“督学魏公校”,后面用简称“魏公”替换。

③减缩成“姓+职名”

(13)墓前隙地未有拜亭,丙子五月,州刺史王士瀚使君捐俸,邀孝廉温颐建造。……王使君亦颜绰楔于拜亭之内,曰“母德渊源”。(《新编悦城龙母祖庙志·重修妆楼戏台围墙牌坊龙母墓碑记》)[8]

“使君”在汉代本来用于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成为州郡长官的尊称。梁帝拔在例(23)中先称“州刺史王士瀚使君”,后面称“王使君”,减缩成“姓+职名”的形式。

(二)名号的替换

1.用单纯的姓、名、号、官爵号替换

(14)(腊岭)其东则隔于东越,此东越王余善所为请以卒八千从楼船将军(杨仆)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也。横浦之道为直,故杨仆先陷寻陕、石门、桂阳,由衡岳下,稍纡浅,故道远后期。(《广东新语·卷三·山语》)

对于楼船将军杨仆,先称“楼船将军”,后改称姓名“杨仆”。

(15)南海陈秋涛先生抗疏回籍,其母太夫人招兰雪筵集家园,时尚垂髫,文忠命赋庭前竹。(罗天尺《清代广东笔记五种·五山志林·卷三·谈艺》“刘才女”条)

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谥文忠。《五山志林》在前面称陈子壮为“南海陈秋涛先生”,后面改称其谥号“文忠”。

(16)顺德何公开泰来宰汶邑,……侯无更张动众之扰……侯之爱人待人、实心实政可见。(罗天尺《清代广东笔记五种·五山志林·卷二·识今》)

县令又称“邑侯”,简称“侯”。例(16)前面称“顺德何公开泰”,因其为汶邑(今汶上)县令,所以后面替换成官爵“侯”。

(17)诗者偶读《宋文鉴》,和得半山诗数首,论者云陈公甫喜荆公辈人直如此。(《陈白沙集·卷二·书简·复赵提学佥宪》)

王安石在北宋元丰二年封为荆国公,后世多称之为“荆公”。陈献章在例(17)中前面称其别号“半山”,后面用爵号“荆公”替换。

2.用复合名号替换

(18)朕访闻罗浮处士轩辕集能摄生延龄,乃遣使迎之。……如闻轩辕生高士,欲与之一言耳。(《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三·前事略三》引《新唐书·武宗纪》)

例(18)把“罗浮处士轩辕集”用复合格式“姓+敬称”替换成“轩辕生高士”。本称是对轩辕集身份的正式认定,变称则有拔高的意思。

(19)故相国颍川公咸平二年以太常丞典惠阳郡。……论及奇胜,必以惠州野吏亭为称,足见相国眷眷介怀于兹。……皇祐五年仲通假守兹郡。……庶乎来者知亭之兴,自陈相国始。(《广东通志·卷二零六·金石略八宋二·惠州野吏亭诗并序》)

称呼“陈尧佐”为“相国颍川公”,陈氏的堂号为“颍川堂”,地望为颍川,这是用地望称呼之。先是减缩成职名“相国”,因为后面出现了叙事者黄仲通自己的名字“仲通”,为了明确起见,所以下面用“陈相国”这个“姓+职名”类型的复合格式替换,所指就不至于含混了。

3.用并称替换

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可以用并称统一称呼。并称的方式是把群体包含的个体数同对个体的称呼组合到一起,例如:

(20)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广东通志·卷二零十三·金石略十五宋九》“信国留题”条)

张巡、许远是受人敬仰的前朝官员,所以例(20)中文天祥尊称之为“公”,因为是两个人合在一起,所以用“二公”替换回指“张巡、许远”,既明确,又简练。

(21)咸淳乙丑良月,番禺苏良同张、彭二寅契来游,因以纪胜。……碑藓犹涵周子泽,涧松仍有老包风。岁寒共约吾三友,要把清规踵二翁。(《肇庆府志·卷二十一·金石》“苏良诗”条)[9]

周敦颐、包拯是老前辈,例(21)中苏良尊称之为“翁”,因为提到了两位,所以用“二翁”替换回指。同时合称自己与同游的张、彭二人为“三友”。

在造词活动中,可以使用并称的方式来为某个群体的人物命名。张珊就主要从造词角度考察了在语言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并称的确立、发展[10]。这种并称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不依靠一定的语境就能识别,是一种造词行为。所以并称的出现并不需要先导形式。例如:

(22)秀水朱竹垞云:“粤洪武初有“南园五先生”,开粤中一代风雅。嘉靖中,复有梁公实、黎惟敬、李少偕、吴兰皋结社南园,称后五先生。(罗天尺《清代广东笔记五种·五山志林·卷三·谈艺》)

无论是“南园五先生”,还是“南园后五先生”,在历史当中都成为所指明确的群体名称。提到“南园五先生”,大家就知道指的是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这五位明代初年广州的诗人,提到“南园后五先生”,大家就知道指的是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等五位明代中叶的岭南诗人,而且并不需要以这些人的名字做先导。

语篇中名号的转换与此不同,是一种语用行为,此类并称前面需要出现初始形式才能明确所指,否则就失去所指了。例如:

(23)又因读昔守程公师孟诗云:“欲举轻身上碧虚,善隣犹得道流居。”及蒋公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二公近在熙宁、元祐间,则知其迁徙亦未久。(《广东通志·卷二零十·金石略十二宋六》引《粤东金石略·广州重修五仙祠记》)

如果不是在前文的叙事中出现了“昔守程公师孟”和“蒋公之奇”,我们在阅读张劢的《广州重修五仙祠记》时就不会明确“二公”是程师孟和蒋之奇两个人的并称了。

(三)减缩与替换的综合使用

在名号转换的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减缩与替换的方法。例如:

(24)姻友梁采山云:不偕先生尝受外省金姓者寄金三百,廿年不来取。不翁老而贫,且丧子,朝夕几不给。(罗天尺《清代广东笔记五种·五山志林·卷二·识今》)

在北田五子中,何绛字不谐。梁泽(字珩白,号采山)先称其为“不偕先生”,然后又转称其为“不翁”,是把何绛的字“不谐”减缩成“不”,把“先生”替换成“翁”,然后合在一起来称呼。

(25)癸亥比丘觉兴、圆捷顾塔殿湫隘,且不甚严丽,白草堂和尚募重新之。……又得兴捷二公身心效劳。”(《鼎湖山志·卷七·鼎湖山庆云寺铁浮屠碑记》)

例(25)中“兴捷二公”无疑是“比丘觉兴、圆捷”的减缩形式与“二公”的替换形式的综合使用。

三、名号转换的限定因素

称呼者在使用变称替代本称来指称对象时在策略上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使用什么样的名号形式要考虑所用的名号形式是回应什么表达需要。我们把这种对表达需要的回应叫做照应。照应的方面不同,转换形式就会有所不同。

王维因为在《六祖能禅师碑铭》(《广东通志·卷二零一·金石略三》引《王右丞文集》)的题目中已经前导性言明记述对象是“六祖能禅师”,所以在下面的记述中使用“禅师”“大师”“师”“先师”“我曹溪禅师”等称谓来延续人物的活动,回应各种表达需要。用称谓“禅师”称呼惠能的有5次,这样称谓主要表明王维客观记述惠能活动的态度。例如:

(1)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

(2)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有1处转称惠能为“我曹溪禅师”,见下例:

(3)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碑铭作者王维为禅宗信徒,使用称谓“我”表明王维的对禅宗曹溪一脉的认同和亲近,属于一种情感上的照应[11]。

有一处敬称惠能为“大师”,是处于赞美的句子中,同样与所表达的情感相照应,见下例:

(4)呜呼!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

称“师”“先师”各一次,见下例:

(5)弟子曰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於中年,广量出于凡心,利智踰于宿学,虽末后供,乐最上乘。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

王维撰写此碑铭是受神会所嘱。称惠能为“师”“先师”,是因为惠能是神会的师傅,这些称呼是针对神会来说的。所以称“师”“先师”之前,特别提到神会,而且特别说明神会是惠能的弟子。

在语篇叙事中,常见的照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与叙事主体相照应

称呼者在使用变称替代本称时首先要考虑自己同被称呼者的关系,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例如:

(6)前凤翔宝鸡主簿林脩慨然以谓此独阙。……与同郡信士王衢、秭归沙门道琮始议塔于净慧精舍,凡三易地而决焉。林君好善喜施,屡捐厚金。……绍圣四年六月三日工徒告休,林君因琮师求余记述。(《广东通志·卷二零九·金石略十一宋五·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

名号中的“君”一般用于同辈士大夫间的称谓。《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在记述林脩时,前面称“前凤翔宝鸡主簿林脩”,后面用“林君”替换。全文以康州刺史赵叔盎口吻撰写,照应者是赵叔盎本人。二者都是士大夫阶级的成员,所以赵叔盎称林脩为“林君”。

(二)与叙事对象相照应

使用称谓名号定位指称对象还要考虑指称对象同叙事中其他人的关系,某一名号是对谁而言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照应点。

李修撰写的《英州南山众乐亭记》(《广东通志·卷二零九·金石略十一宋五》)中,从开初“绍圣元年夏四月,莆阳方公出守是郡,因暇日,阅图牒,询嗜旧,遍求南山之景。”一句称呼英州太守方希觉为“莆阳方公”始,连续7次用敬称“公”替换,例如:

(7)公乃缘岸筑道,袤及百丈。……公既至上,而民亦从之。

然后两次用“使君”替换知军州方希觉:

(8)歌还,弦管迭奏,不知使君之乐游人耶?游人之乐使君耶?

这种敬称的变换,主要在于:称“公”是叙事者李修以自己同被陈述对象的关系指称方希觉,名号“公”照应的是叙事者“我”。称“使君”来指示方希觉,实际上照应的是“游人”,以示其相对于游人(当地百姓)的身份是太守(当地的父母官)。

(三)与记述内容相照应

语篇的叙事内容对变称的转换也有一定要求。例如惠能在《坛经》(李安纲《佛教三经·坛经·行由品》)中记述学法经历,转述读《金刚经》之客时称弘忍为“五祖弘忍和尚”后,把“五祖弘忍和尚”递减为“弘忍和尚”,然后转成“大师”称呼三遍,然后突然转称“五祖”。这是因为紧接着的内容都是在记述传法、特别是传衣钵的事,意识的焦点在传承方面,所以用到弘忍传承方面的名号“五祖”称呼之,而不是用尊称“大师”,也不用表明宗教身份的“和尚”,这是惠能心灵状态的写照[12]。

(四)与情感表达相照应

名号是情感态度的重要表达形式,情感态度在使用中经常会表现出来。

萧昕撰《张公神道碑》(《广东通志·卷二零二·金石略四》引《粤东金石略》)在题名中称张九皋为“张公”。从“公讳九皋,其先范阳人也。”开始,在叙述中17次敬称张九皋为“公”,接近碑文末尾赞颂性的“铭”中结束时替换成“我公”,见下例:

(9)诞锺馀庆,克享大名。爰至我公,天姿挺生。

称呼张九皋为“我公”,在表示尊敬的同时表示了对张九皋的亲近。再比如:

(10)王侯有焉。侯虽世为将相,………侯今摄治分阃……于是德庆之耆老闻侯将去曰:“保障兹土,使吾属得免强暴侵略而享太平之乐者,侯之德也。侯之惠我民若是,非勒名贞石何以彰示永久哉!”遂来请铭,铭曰:赫赫武康,大邦之杰,至于我侯,益振应烈。惟侯之烈,乃国之休……我饥我垫,我侯振之。侯其归矣,我将畴依?侯母遽归,幸振明主。(《广东通志·卷二零十五·金石略十七元二·德庆路镇遏万户王侯政绩碑》)

在例(10)中,杨铸(当时德庆路总管府知事)后半节从把“王侯”转换成“侯”开始,一共使用了8次“侯”回指记述对象王良,在第5次与第6次、第6次与第7次之间,又两次用“我侯”赞美王良,表明自己对王良这位前辈的敬仰。

(五)与韵律音步相照应

名号在转换过程中,会根据韵律调节的需要,对变称的形式做出选择。例如:

(11)维唐御天下九十有八载,苍生贲乎海隅,元泽漫乎荒外,天子念穷乡之僻陋,徼道之修阻,吏或不率不驯,人或不康不若,命旧相广平公宋,镇兹裔壤,式是南州,笃五管之政教,总三军之旗鼓。……宋氏世名,公其济美,《诗》所谓“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广平有焉!……雅敬宋公王臣之重,次嘉谭子赞德之义,遥感耆旧去思之勤。(《广东通志·卷二零一·金石略三》引张说《燕公集·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

碑文指称宋璟,初称“旧相广平公宋”(宋璟受爵广平郡开国公),然后二度称“公”,最后又称双字的“宋公”,是照应下两句中的“谭子”“耆旧”,属于韵律上的音步调节。

在语篇叙事过程中,为了名号使用的方便,在策略上有必要把相对繁复的初始形式转换成相对简单的后续形式,其前提是不至于指代不明。在转换过程中,因为初始形式与后续形式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在转换方式上采用减缩形式的比较多,采用替代形式的比较少。表面上看起来名号的语篇转换是称呼者的随意而为,我们也并不否定名号的使用有个人随意的因素在里面,但作为社会性的人,其名号使用的行为也要受到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语言习惯约束,而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这其间,叙事主体、叙事对象、记述内容、韵律音步等限定因素都是称呼者需要考虑的。

[1]熊沐清.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常晨光等编.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

[2]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68.

[3]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罗天尺,颜嵩年,李调元.清代广东笔记五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阮元.广东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释成鹫.鼎湖山志[M].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7]陈献章,岳正,柯潜,郑文康.陈白沙集(外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欧清煜.新编悦城龙母祖庙志[Z].http://www.sz.deqing. org/deqing/2010/0828/234.html,2010.

[9]屠英.肇庆府志[M].光绪三年刻本.

[10]张珊.并称探源——语言、文学、文化的多重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54-208.

[11]徐天云.传统名号的情感表达[J].东疆学刊,2015(4):42.

[12]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The Transformative Strategy about TraditionalAppellations in Discourse

XU Tianyu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expression,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appellations will occur in a discourse. When initial appellations turn into alternative ones,some take the form of reduction,and some replacement.In textual narrative,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appellation usage associated with narrative subject,narrative object,content description,rhythm and other factors.

discourse;appellation;transformation;associate

H030

A

1009-8445(2016)03-0039-06

(责任编辑:姚 英)

2016-01-1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2XZW17)。

徐天云(1961-)男,吉林省吉林人,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名号语篇广东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广东舆情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名号”中的添加剂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