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互融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6-02-15罗春燕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双导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罗春燕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高职院校校企互融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罗春燕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众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借助校企共育专业人才,以教改技改项目为抓手,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探索构建了“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较好地促进学生专业认知与认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及培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忠诚度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双融合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服务经济转型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及定位,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而校企深度合作无疑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2]。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有“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半工半读”等多种模式,但某些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在较浅层次,合作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多方共赢的合作局面还没有形成。某些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而是仅仅作为解决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某些合作企业也并非将培养合格专业人才作为合作目标,而是为了解决企业用工困难。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未能真正建立校企相互渗透、学生和社会高度认可并积极参与的多方“共赢”的合作关系。其实,学校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企业也应主动提供教学资源,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和企业在相关领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在多年校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科研及技术服务优势,初步探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双方共赢,得到学生和社会高度认同。

1“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

1.1“双导师”共帮学生成长

“双导师”体现在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方面。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同时安排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资深专家能手担任专业导师共同培养学生。在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育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和变化双导师的职责和任务,以求达到最佳的培养目标和效果。专科一年级期间,企业、学校导师共同培育:学生以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学校导师逐步引导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行业通用技能,同时安排两周的企业行业见实习活动,由企业导师指导讲解并演示操作,让学生直观体验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专科二年级期间,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学生以在校学习专业核心理论和专业核心岗位技能为主,企业专家也同时进入课堂直接承担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传授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并安排学生适度跟岗参加企业工作实践活动;专科三年级期间,以企业导师为主、学校导师为辅:学生以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为主,由企业导师指导帮助,直接参与实际工作过程,同时安排学校教师随岗传授专业知识和技巧。

1.2“双融合”共助校企双赢

“双融合”就是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找到双方共赢的切入点,共同参与双方的建设研究项目,合作完成校企双方的目标。一方面,学校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理论专长,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经营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理论培训,并借助企业岗位人才要求开展教学改革研究[3];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专家利用自身实践优势,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出谋划策。在不断深化的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不断扩大合作的范围,逐步构建适合双方共同成长的长效、稳固、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近年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不断摸索,借助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凭借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主动对接合作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和经济研究方向,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难题,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参加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共同编写教材和监控教学质量,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例如,学院依托酒店管理特色专业的科研优势,组织教师为南京横硕酒店集团开展人才困境研究,为企业提出了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的对策,受到企业欢迎。学院还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优势,为镇江市“三山”管委会开展营销模式创新研究,得到充分认可。旅游学院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开展了多项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主编出版了5部“工学结合”专业教材,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对校企双方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2“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具体实践

2.1共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无疑是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导师”+“双融合”合作机制的实施,不仅可以培养学校教师,还得以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进入课堂,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一方面,企业专家将行业企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工作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到企业锻炼,了解行业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要求和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专业理论优势为企业解决难题,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跟进行业发展步伐。同时,学院还通过教师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这种校企互兼互聘的方式,共同搭建教学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培育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已近百场,学院也从行业企业聘任近百名技术骨干和职业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传授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至此,旅游学院以校企合作项目为纽带,校企共建了一个优秀教学团队、一个科研团队。

2.2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符合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关键要素之一,标志着学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基于“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引企入校有利于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近些年来,旅游学院借助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及研发项目与学校教改项目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建了“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较好地满足了企业技术服务和学校教学实训的双重需要,取得良好的成效。近3年来,先后有20多家全球知名酒店集团旗下的高星级酒店和AAAAA级景区以及旅行社成为旅游学院教学实训实习基地,改善了学院各相关专业的实训实习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企业冠名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搭建了学习锻炼平台,保证了学生学习实训得到双导师的指导。

2.3共同开发课程

为了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必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了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标准实现对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融合性,在“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共建了课程开发团队,并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开展企业研发项目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截至目前,旅游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共计19门次,不仅很好地推进了学院课程教学改革,还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革新的需要,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在多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开发了专业教材11部,2013年《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被评定为省级精品教材和国家重点建设教材。从2011年开始,双导师指导的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旅游专业技能大赛获奖。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只有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将学校和企业同时作为自身关注关心的对象,集双方的优势和能力同时为校企解决实际问题,将企业发展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4]。

2.4共同建立保障措施

随着“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实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合作中都受益颇多。为了深化合作,保障合作各方长远利益,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我校旅游学院逐步探索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是在双方合作初期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将双方基本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定。二是组建“冠名班”,将企业文化直接对接课堂,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约定企业承担的教学课时任务不少于教学班级总课时的1/3,由校方督查教学效果;同时,冠名企业提供3年中学生从见习、实习到跟岗实习再到顶岗实习的实习岗位和锻炼学习机会。三是在合作期间校企共同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并将企业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师生共同研究,将课堂变成企业的延伸部门,从而弥补“校中厂”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完整的不足。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发展中与经济的关系最密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与区域实现良性互动,必须构建教育与经济关系和互动新模式[5]。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教育发展水平和规模也处在全国前列,适合东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旅游行业企业服务,不断帮助企业完成技改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困难,合作企业的认可度很高。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引入众多企业资源,构建的校企“双导师”+“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已经在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吴扬.文化引领,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当代职业教育,2012(8):1.

[2] 吴建新,易雪玲.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11):15-19.

[3] 梁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1(9):13-15.

[4] 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创新[J].教育探索,2008(8):93,136.

[5] 邢娣凤.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115-117.

〔责任编辑: 胡菲〕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Zhenji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LUO Chunyan

(Tourism school,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eaching reform and enhance depth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With the help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School of Tourism, Zhenjiang College, cultivates professional talents, focuses o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reform,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 resources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then explores to build a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named “dual mentor+dual fusion”. It promotes students’ 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n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of dual-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and training bases in and out of school, curriculum’s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which improv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loyalt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 levels effectivel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al mentor; dual fusion

作者简介:罗春燕(1972—),女,河南鹤壁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营销和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D750)

收稿日期:2015-07-08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035-03

猜你喜欢

双导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