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2016-02-14潘义宏徐国付张晓龙顾毓敏资文华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6普洱市烟草公司景谷县分公司云南景谷666400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0008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成熟度烤烟烟叶

潘义宏,卿 波,徐国付,张晓龙,顾毓敏,李 岗,资文华*(.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6; .普洱市烟草公司景谷县分公司,云南 景谷 666400;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0008)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潘义宏1,卿 波2,徐国付2,张晓龙1,顾毓敏3,李 岗1,资文华1*
(1.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106; 2.普洱市烟草公司景谷县分公司,云南 景谷 666400; 3.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0082)

为了研究不同调制参数对烤烟品质及效益的影响,开展普洱景谷烟区不同部位最佳采收成熟度烟叶调制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调制参数与烤烟品质及可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下部叶尚熟采收:干球(36±0.5)℃、湿球(35±0.5)℃稳温16 h,干球(42±0.5)℃、湿球(36±0.5)℃稳温 10 h,干球(54±0.5)℃、湿球(38±0.5)℃稳温16 h;中部叶成熟采收:干球(36±0.5)℃、湿球(35±0.5)℃稳温18 h,干球(42±0.5)℃、湿球(36±0.5)℃稳温12 h,干球(54±0.5)℃、湿球(38±0.5)℃稳温8 h;上部叶成熟采收:干球(36±0.5)℃、湿球(35±0.5)℃稳温24 h,干球(42±0.5)℃、湿球(36±0.5)℃稳温18 h,干球(54±0.5)℃、湿球(38±0.5)℃稳温16 h,能获得较高比例的高等级烟叶,并能明显增加烟气的香气量,改善香气质,吃味醇和,刺激性和劲头较小,余味较好。

烤烟; 调制技术; 品质; 稳温

烟叶的采收成熟度和调制技术是影响烤后烟叶品质的重要因素[1]。采收成熟度好的烟叶经正确调制后,能获得较好的品质和经济效益[2]。调制过程中会促使烟叶内部物质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变化,这些反应和变化能使烟叶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并最终形成初烤烟叶品质[3]。烤烟内部的化学变化受调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烤烟生产中,可根据烟叶内在质量的要求和当地生产实际,通过对调制技术的进行研究和优化,提高烟叶的质量[4]。因此,在采收成熟度研究基础上开展配套烘烤工艺技术研究,对提高初烤烟叶可用性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物理特性和外观质量等指标共同决定着烟叶的品质[5]。研究表明,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烤房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对初烤烟叶的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2个阶段为定色期和变黄期[6]。目前,国内开展了一些变黄和定色阶段对烤烟品质的研究[7-13],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部位烟叶某一方面品质的影响方面。云南普洱烟区作为新烟区,烟农对三段式烘烤工艺中温湿度的控制以及变黄和定色阶段稳温时间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导致烤后烟叶品质下降,制约着当地优质烟叶生产。为了优化和完善当地烟叶烘烤技术,切实提高烟叶的品质和工业可用性,以普洱景谷县烟区为研究地点,在中上部烟叶成熟采收、下部烟叶尚熟采收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烘烤技术参数对各部位烟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确定各部位烟叶最佳烘烤技术参数,旨在为完善景谷植烟区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4年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半坡村开展,烤烟品种为云烟97,烤烟田间留叶数18~22片,种植密度16 500~18 000株/hm2,植烟土壤养分含量为:全氮2.21 g/kg、有机质34.32 g/kg、全磷1.25 g/kg、全钾14.24 g/kg、速效氮236.85 mg/kg、速效磷102.90 mg/kg、速效钾329.40 mg/kg。

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烟株分上、中、下3个部位,中、上部烟叶按成熟采收,下部烟叶按尚熟采收,各部位对应采收成熟度外观特征见表1。烟叶成熟采收后进行编竿,在烤房装烟的每一层标记10竿,烤后集中进行烟叶经济性状的调查统计。各部位烟叶在调制过程变黄阶段设置4个不同组合处理(表2),定色阶段后期采用前期研究结果[5](即下部尚熟54 ℃稳温16 h、中部成熟54 ℃稳温8 h、上部成熟54 ℃稳温16 h),干筋阶段按当地烘烤工艺进行,每个处理3次重复。严格记录各个时期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工艺参数。

表1 各部位对应采收成熟度外观特征

表2 各部位烟叶变黄阶段不同技术参数设置处理

1.3 取样与分析

烘烤结束后,将标记的烟叶集中,按照42级分级方法进行分级统计,分别选取X2F、C3F和B2F烟叶样品各3.0 kg用于检测内在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物理特性和外观质量。各处理烟叶烘烤后,记录煤耗以及烟叶等级。

烟叶外观质量参照郑州烟草研究院制订的烤烟外观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打分[14];烟叶抗张强度采用GB/T 12914—2008测定,烟叶厚度采用GB/T 451.3—2002测定,叶面密度和含梗率采用YC/T 142—2010测定,填充值采用YC/T 152—2001测定,平衡含水率采用YC/T 31—1996标准方法测定;总糖、还原糖含量参照YC/T 159—2002进行检测,烟碱、氯、钾、总氮含量分别参照YC/T 160—2002、YC/T 162—2002、YC/T 173—2003、YC/T 161—2002进行检测;组织卷烟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8名评吸专家以工业卷烟需求为基础,按照YC/T 138—1998标准开展感官评吸,并采用“九分制”进行打分。

1.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和Excel进行分析,烟叶物理特性采用赋值权重指数和法进行综合评价,烟叶化学质量综合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的数据模型进行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外观质量的影响

烟叶外观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叶片结构、颜色、色度、成熟度、油分和身份,对各指标评分结果进行相加计算总分(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部位不同调制技术处理烟叶颜色得分8.0~9.5分,均为橘黄色,其中上部成熟烟叶CK、T1和T3处理,中部成熟烟叶CK和T3处理,下部尚熟烟叶T2处理初烤烟叶颜色得分比同一部位其他处理得分高,为深橘黄色;成熟度得分8.0~10.0,上部叶CK、T2和T3处理,中部叶CK和T3处理,下部叶T2处理烟叶成熟度较好,且叶片结构较同一部位其他处理疏松;上部叶CK和T1处理,中部叶CK和T3处理,下部叶T2处理烟叶身份中等;上部叶CK、T1和T2处理,中部叶T3处理烟叶油份较好;上部叶和中部叶的CK、T3处理,下部叶T2处理烟叶色度得分较高。通过比较总分可知,上部叶CK和T3处理、中部叶T3处理、下部叶T2处理烟叶外观质量总分较高,表现较好。

表3 不同调制技术处理各部位烟叶外观质量的评分 分

2.2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物理特性的影响

表4为各部位烟叶不同调制技术处理后烟叶的物理性状比较。

表4 不同调制技术对各部位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部位/成熟度处理叶面密度/(g/m2)厚度/mm抗张力/N平衡含水率/%含梗率/%填充值/(cm3/g)抗张强度/(kN/m)上部/成熟CK76.280.1352.3014.1628.822.960.153T180.810.1382.2813.5928.773.330.152T277.640.1202.4113.2731.903.650.161T374.240.1291.9812.9930.963.320.132中部/成熟CK67.450.0981.7113.9031.782.690.114T191.220.1352.1913.7026.843.290.146T264.740.1172.5414.2031.852.890.169T375.600.1292.3314.3828.602.750.156下部/尚熟CK62.700.1091.8513.3233.393.430.124T165.870.1082.3613.6033.503.540.157T261.110.1082.0713.7233.543.340.138T354.320.0992.1612.4238.464.620.144

参照《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以拉力、含梗率、平衡含水率、叶面密度4项指标评价烤烟物理特性,各指标权重依次为0.35、0.35、0.14、0.16[15],各指标赋值方法见表5,以指数和法计算烤烟物理特性适宜性状况。

表5 物理特性赋值方法

指标得分100100~9090~8080~7070~60<60叶面密度/(g/m2)75.0~80.080.0~85.085.0~90.090.0~95.095.0~100.0>100.075.0~70.070.0~65.065.0~60.060.0~50.0<50.0拉力/N1.80~2.002.00~2.202.20~2.402.40~2.602.60~2.80>2.801.80~1.601.60~1.401.40~1.201.20~1.00<1.00平衡含水率/%>13.513.5~13.013.0~12.012.0~11.011.0~10.0<10.0含梗率/%<22.022.0~25.025.0~28.028.0~31.031.0~35.0>35.0

各部位不同调制处理烟叶物理特性的综合指数见表6。从表6可见,下部烟叶CK和T2处理物理特性综合指数超过80,物理特性较好;中部烟叶CK、T1和T3处理的物理特性综合指数较高,均超过了80,且3个处理烟叶综合指数差别不大,说明3个处理中部烟叶物理特性较好;而对于上部烟叶来说,4个处理烟叶的综合指数均超过了80,尤以CK、T1和T3处理烟叶综合物理特性综合指数较高。

综合分析表明,CK和T2处理使下部烟叶能获得较好物理特性;对于中部和上部叶来说,CK、T1和T3处理均能使烟叶获得较好物理特性。

表6 不同调制技术处理烟叶物理特性的综合指数分析

处理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CK83.0086.9886.79T177.0887.4486.95T281.3275.8680.62T374.8986.5389.51

2.3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选择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氯、糖碱比、氮碱比与钾氯比9项指标作为烤烟化学成分评价指标[16],根据生产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的结果[15-19],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各指标所对应的隶属函数类型及相应参数范围值见公式(1)(S型隶属函数)、公式(2)(抛物线型隶属函数),确定函数的拐点及烤烟各化学成分指标的权重(表7),通过公式(3)得出化学成分综合指标值。化学成分综合分值0~1,其值越高,表明烟叶化学成分质量越好。

(1)

(2)

(3)

式中:I表示烟叶化学成分综合指数,Ni和Wi分别为第i种化学成分含量隶属度与权重。

表7 烟叶化学成分所属隶属函数的类型、隶属度与权重

隶属度抛物线型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氮碱比糖碱比氯/%S型钾/%钾氯比x110.011.51.11.20.552.00.20.80.8x220.019.02.02.10.958.50.32.58.0x328.020.02.32.41.059.50.8x435.027.03.43.51.4515.01.2权重/%10.009.559.9812.2710.8212.7912.2310.5711.78

各部位不同调制技术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综合指数比较见表8。经不同调制技术处理后,各部位初烤烟叶综合指数范围跨度较大(0.54~0.86),说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受烘烤技术参数影响较大。从表8中可看出,4个烘烤处理后的下部烟叶综合指数均超过0.80,达到高等级范围;中部烟叶T1和T2处理常规化学成分均处于较高等级范围;上部烟叶T1处理在高等级范围,而CK、T2和T3处理烟叶在较高等级范围。说明T1和T2处理能改善中部叶,T1处理能改善上部叶的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各处理对下部烟叶影响不明显,且不同处理下部烟叶均在高等级范围。

表8 不同调制技术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数分析

处理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CK0.860.540.72T10.850.710.80T20.850.670.71T30.820.640.73

注:综合指数(I)分为5个等级:高(I≥0.75)、较高(0.65≤I<0.75)、中(0.55≤I<0.65)、较低(0.45≤I<0.55)和低(I<0.45)。

2.4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表9表明,上部成熟采收烟叶T3处理的香气量高于其他处理,香气质细腻,刺激较小,余味较为舒适,且劲头适中;中部成熟采收烟叶T1处理,烟叶香气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香气质细腻醇和,稍显枯焦气,刺激较少,余味较好,劲头适中;下部尚熟采收烟叶T1处理,香气质柔和、较细腻,有枯焦气,刺激较少,余味较好,劲头偏小。综合分析,上部烟叶T3处理、中部烟T1处理、下部烟叶T1处理感官质量较好。

表9 不同调制技术对各部位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部位/成熟度处理香气量浓度香气质刺激性杂气燃烧性余味劲头总分上部/成熟CK6.506.506.506.756.506.006.25大45.00T16.756.506.506.506.506.256.50较大45.50T26.756.256.756.756.256.506.75中46.00T37.256.257.007.006.756.507.00中47.75中部/成熟CK6.256.506.506.756.256.256.50较大45.00T17.006.007.257.256.756.757.00中-48.00T26.506.256.756.506.506.506.75较大45.75T36.006.006.756.756.506.256.50较大44.75下部/尚熟CK6.006.006.256.506.256.006.25较大43.25T16.256.256.506.756.507.006.50中+45.75T26.006.006.256.506.506.506.25大44.00T36.006.506.256.756.256.756.00中-44.50

2.5 不同调制技术参数对烤烟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10可见,对于下部烟叶来说,CK、T1、T2、T3各处理X1F和X2F之和所占比例分别为66.73%、76.16%、73.67%、68.88%,其中T1处理获得的高等级质量烟叶最多(76.26%),但煤耗和燃料费较高;中部成熟采收烟叶T1、T2、T3、CK,C1F、C2F和C3F总和所占比例分别为85.17%、81.21%、78.94%、78.51%,其中T1处理获得的高等级质量烟叶最多(85.17%),且煤耗和燃料费较低;上部成熟烟叶T1、T2、T3、CK,B1F和B2F总和所占比例分别为80.97%、81.49%、83.39%、77.24%,其中T3处理获得的高等级质量烟叶最多(83.39%),煤耗和燃料费较高。

表10 不同调制技术对各部位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部位/成熟度指标CKT1T2T3下部/尚熟X1F∶X2F∶X4F等级比1∶14.7∶7.81∶17∶5.61∶18.3∶6.91∶15.1∶7.3单叶质量/(g/片)4.544.424.314.21总耗煤量/(kg/炉)640720540600燃料费/(元/炉)416468351390中部/成熟C1F∶C2F∶C3F∶C4F等级比1∶2.8∶5.8∶2.61∶3.6∶7.4∶2.11∶3.1∶7.1∶2.61∶4∶10∶4单叶质量/(g/片)12.5412.2111.9711.54总耗煤量/(kg/炉)630685728780燃料费/(元/炉)409.5445.3473.2507.0上部/成熟B1F∶B2F∶杂色等级比1∶1.4∶0.71∶1.3∶0.51∶1.5∶0.61∶1.4∶0.5单叶质量/(g/片)12.7812.5312.1211.84总耗煤量/(kg/炉)720755795820燃料费/(元/炉)468.0490.8516.8533.0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烤烟调制过程的变黄阶段的温度和湿度对烟叶内在物质的转化和烤烟品质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定色期。这2个阶段的36~38 ℃、40~42 ℃以及52~54 ℃可以作为烤烟调制过程的关键温度点,这几个关键温度点对烤烟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20-21]。张一帆等[22]研究表明,下部烟叶在42 ℃、54 ℃分别稳温12 h,中、上部烟叶在42 ℃稳温16 h,54 ℃稳温12 h,能改善烤烟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汪伯军等[12]研究发现,烤烟在调制的42 ℃和54 ℃分别稳温12 h,能明显改善中部烟叶的品质,并能提高烟叶经济效益。詹军等[13]研究表明,烘烤过程中干球温度42 ℃和54 ℃分别稳温12 h,能显著提高烤后上部烟叶香气物质含量。左伟标等[23]研究表明,42 ℃和54 ℃均延长12 h,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和感官品质最优。以上研究表明,通过科学正确调控烤烟调制的几个关键温度点的温湿度,能明显提高烤后烟叶的综合品质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通过对几个关键温度点的研究表明,下部叶采用T1处理,烤烟能获得较好的内在品质、感官质量以及等级质量;中部叶采用T1处理,烤烟能获得较好的物理特性、内在品质、感官质量以及等级质量;上部叶采用T3处理,烤烟能获得较好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感官质量以及等级质量。不同部位烟叶对应的最佳调制参数不同, 42 ℃的稳温时间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这可能是由于中、上部烟叶体内积累的不溶性氮、蛋白质、淀粉等干物质较多,需要适当延长稳温时间才能将其充分降解[24]。张晓远等[25]对上部烟叶调制工艺的研究发现,上部烟叶在42 ℃稳温24 h能使烟叶保持较高的呼吸速率,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香气物质较高。这一观点与本研究上部烟叶稳温时间较长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中CK各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较短,导致初烤烟叶感官质量较差,高等级烟叶比例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在42 ℃稳温时间过短,烟叶变黄和凋萎不充分,烤青烟比例增加,形成的香气物质也较少,最终导致初烤烟叶吸食性变差,高等级烟叶比例较少。

研究表明,烟叶的调制过程只是在人为控制温湿度条件下加速烟叶成熟衰老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的延续过程[24]。把握好烟叶田间采收成熟度是获得优质烤烟的基础。研究中不同调制技术的研究是在各部位烟叶对应最佳采收成熟度(下部叶尚熟、中上部叶成熟采收)条件下开展的,并最终筛选出各部位烟叶对应的最佳调制技术参数。因此,烟叶品质的提高不能片面开展某一方面的研究,应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系统开展相关研究。研究中对烟叶感官质量和经济效益分析评价表明,这些指标最优值对应的处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说明在优化后的烘烤参数处理下,烟叶感官质量和经济效益指标可以相互表征,表明通过优化烟叶烘烤工艺能使烟叶感官质量和经济效益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因此,应分析不同烟区烟叶生产技术现状、生态环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烘烤技术参数,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大田示范,建立符合当地烟叶成熟采收和配套调制技术的相关标准,指导当地烟农采好并烤好烟。

对于普洱景谷烟区云97品种烟叶来说,下部尚熟采收烟叶干球(36±0.5)℃、湿球(35±0.5)℃稳温16 h,干球(42±0.5)℃、湿球(36±0.5)℃稳温10 h,干球(54±0.5)℃、湿球(38±0.5)℃稳温16 h;中部成熟采收烟叶在干球(36±0.5)℃、湿球(35±0.5)℃稳温18 h,干球(42±0.5)℃、湿球(36±0.5)℃稳温12 h,干球(54±0.5)℃、湿球(38±0.5)℃稳温8 h;上部成熟采收烟叶干球(36±0.5)℃、湿球(35±0.5)℃稳温24 h,干球(42±0.5)℃、湿球(36±0.5)℃稳温18 h,干球(54±0.5)℃、湿球(38±0.5)℃稳温16 h,能获得较高比例的高等级烟叶,并能改善烟叶的感官评吸质量。

[1] 赵铭钦,苏长涛,姬小明,等.不同成熟度对烤后烟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3):146-150.

[2] 叶为民,罗岩峰,潘义宏,等.景东烟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品质影响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5):735-739.

[3] 李富强,宋朝鹏,宫长荣,等.烤烟烘烤环境条件对烟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学报,2007,13(4):70-74.

[4] 左天觉.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5] 叶为民,李绍峰,胡南君,等.烤烟烘烤54度稳温时间对烟叶品质及效益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4,35(1):61-66.

[6] 李传玉,杨辉,王玉平,等.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5):155-157.

[7] 张瑞娜,宋文峰,刘国顺,等.成熟度和调制时间耦合对烤烟内在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6):624-629.

[8] 虞蛟,吴勇,陈宗屏.不同变黄温度与湿度对烤烟吸食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50-51,55.

[9] 樊士军,谭方利,李红光,等.密集烘烤稳温时间和湿度组合对烟叶品质及能耗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27(6):661-664.

[10] 孟智勇,张保占,马浩波,等.密集烘烤变黄和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1(1):17-19.

[11] 刘领,王能如,徐增汉,等.定色前期稳温点对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和多酚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88-5789.

[12] 汪伯军,张文平.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329-1331.

[13] 詹军,李伟,霍开玲,等.密集烘烤中稳温时间对烤烟上部叶香气质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0):1193-1198.

[14] 蔡宪杰,王信民,尹启生.烤烟外观质量指标量化分析初探[J].烟草科技,2004(6):37-39,42.

[15] 李葆,刘春奎,闫启峰,等.湖北恩施烟区烤烟化学成分特点及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5):12-14,18.

[16] 王彦亭,谢剑平,李志宏.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单行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17] 罗华,邓小华,张光利,等.邵阳市主产烟县烤烟化学成分特征与可用性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6):623-627.

[18] 李晓婷,亚平,何元胜,等.云南省临沧烟区烤烟化学成分特征及空间分布[J].烟草科技,2013(1):53-57.

[19] 蒋水萍,张拯研,郑仕方,等.优化烟叶结构后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1):40-45.

[20] 宫长荣,孙福山,刘奕平,等.烘烤环境条件对烟叶内在品质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1999(2):8-9.

[21] 宫长荣,赵铭钦,汪耀富,等.上部烟叶烘烤工艺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7(8):12-14.

[22] 张一帆,张秀衢,钟顺錄,等.密集烘烤配套工艺优化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6):60-61,63.

[23] 左伟标,刘国顺,毕庆文,等.不同烘烤工艺对湖北恩施烤烟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33-35.

[24] 董志坚,陈江华,宫长荣.烟叶烘烤过程中不同变黄和定色温度下主要化学组成变化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0(3):21-24.

[25] 张晓远,毕庆文,汪健,等.变黄期温湿度及持续时间对上部烟叶呼吸速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9(6):56-59.

Effects of Different Curing Technical Parameters on Quality and Output Value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ves

PAN Yihong1,QING Bo2,XU Guofu2,ZHANG Xiaolong1,GU Yumin3,LI Gang1,ZI Wenhua1*
(1.Yunnan Reascend Tobacco Technology(Group) Co.,Ltd.,Kunming 650106,China; 2.Jinggu County Tobacco Company of Yunnan Province,Jinggu 666400,China; 3.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Ltd.,Shanghai 200082,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curing technical parameters on the quality and output value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ves,the different curing technology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flue-cured tobacco with the best harvest maturity form Jinggu tobacco areas in Pu’er city we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king technologies and tobacco quality and applicabil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lue-cured tobacco leaf had high percentage of higher-grade,the volume of aroma of smoke was sufficient,aroma quality of smoke was better,the taste was pure and mild,the irritancy and the strength was less,and the aftertaste was better,when 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6 h at (36±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5±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0 h at (42±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6±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6 h at (54±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8±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 for lower leaves with proper maturity; when 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8 h at (36±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5±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2 h at (42±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6±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8 h at (54±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8±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 for middle leaves with maturity; when 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24 h at (36±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5±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8 h at (42±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6±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stable temperature kept for 16 h at (54±0.5)℃ of dry-bulb temperature,(38±0.5)℃ of wet-bulb temperature for upper leaves with maturity.

flue-cured tobacco leaf; curing technology; quality; stable temperature

2016-03-08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SZBCW201400600)

潘义宏(1983-),男,云南大理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烟叶原料相关研究。E-mail:pyh198311@126.com

*通讯作者:资文华(1977-),男,云南曲靖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烟叶原料相关研究。E-mail:kgclxwh@163.com

TP274+.2;S126

A

1004-3268(2016)09-0146-07

猜你喜欢

成熟度烤烟烟叶
产品制造成熟度在型号批生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整机产品成熟度模型研究与建立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不同成熟度野生水茄果实的种子萌发差异研究
刚好够吃6天的香蕉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烤烟专用水溶根施肥技术介绍(二)
烤烟专用水溶根施肥技术介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