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维助力科普期刊的策划与营销
——以《我是歌手》的成功为鉴

2016-02-14崔金贵赵俊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科普期刊

■盛 杰 崔金贵 赵俊杰

江苏大学杂志社,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 212003

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它在普及和宣传科技信息、推动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国际科研合作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期刊的种类很多,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从内容性质方面可将科技期刊划分为5个大类:综合类、学术类、技术类、检索类和科普类[1]。其中,科普类期刊主要向读者介绍普适性的科普知识,内容涵盖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科技信息、医疗卫生、生活常识等各方面,虽然科普期刊的数量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10%左右[2],但由于其受众群体庞大,涉足领域广泛,使其成为科技期刊种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我国科普类科技期刊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科普期刊无论在发行量还是品牌影响力方面,表现都差强人意,多数期刊经营惨淡,发展水平逐年下降,被迫停刊改刊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与我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寻找阻碍科普期刊发展的根本原因,突破发展瓶颈,帮助其走出经营困境已是当务之急。

诸多学者和期刊经营者从自身的从业角度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对科普期刊的发展做了不少研究。在现状分析方面,付玉晶[3]指出了传统科普期刊发展存在的不足,认为网络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和网络化转型的瓶颈是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根本原因。霍键[4]则认为,目前科普期刊的困境在于“内忧外患”,“内忧”源于期刊对受众的定位不明确,传播内容缺乏市场竞争力,“外患”则源于市场大环境的改变。刘明华[5]认为,期刊办刊理念没有以人为本、内容脱离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科普作者、编辑队伍的青黄不接亦是期刊发展动力不足的潜在原因。王亦军[6]提出,读者群体的不稳定、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科普期刊先天性不足均是科普期刊难办的症结所在。在应对策略上,张波[7]提出的“推进科普期刊的新媒体转向”“经营语态转向”和“运营模式转向”这三重转向较为合理地指出了未来转型思路。李雪等[8]则借全媒体的东风,认为出版者可从有形期刊产品、无形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这3条路径来规划期刊的发展方向。王汝斌[9]指出通过精办专题策划、形成自主特色来吸引读者,并结合新媒体发挥资源价值,拓宽发展渠道。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结合科普期刊自身的特点,针对期刊内容、发行渠道、作者队伍、编辑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事实上,科普期刊不仅是传播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产品,它与其它类别的文化产品(如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体育和游戏等)一样,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还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在推广和传播方面存在共性之处。在一些优秀电视类节目大放异彩的今天,能否提炼这类文化产品的创新之处,将其引入到出版类文化产品中来,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目前,将电视类节目的优秀做法和科普期刊的运营模式进行对比借鉴的文献十分罕见,本文从湖南卫视最近热播的一档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总结出一些创新性举措,尝试将这档节目的成功理念,融合到科普期刊的办刊模式中,为期刊的经营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1 我国科普期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已有近60年历史,目前市场上多数科普期刊均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有不少科普期刊曾经创造过极其辉煌的发行奇迹,如《科学与生活》最高发行量达到174万册,《科学画报》达到128万册,《无线电》单期发行量甚至接近200万册,但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很久。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发展,大众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新媒体工具的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科普期刊的读者出现了分流,这极大地削减了科普期刊的读者数量,加上受到一些固有体制的约束,许多期刊未能及时转变办刊模式,经营状况每况日下,不少科普期刊甚至销声匿迹。近10年来,随着国家科技的突飞猛进,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新常态”,并保持平稳发展,这也促进了科普期刊的迅猛发展,科普期刊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2013年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10],当年全国共出版科普期刊1036种,出版总册数1.17亿册,比2012年增长34.84%。尽管我国科普期刊规模庞大,但是结构失衡严重,特色期刊、精品期刊寥寥无几,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名牌科普期刊屈指可数。导致我国科普期刊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受众定位模糊

一本优秀的期刊一定要有精准的受众定位,但科普期刊在受众选择上往往比较“暧昧”。科普期刊的主要使命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这个特性决定了其很大一部分受众是青少年读者。青少年群体有朝气,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理应成为科普期刊的忠实群体。但我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科普期刊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同时由于青少成长速度快,兴趣点的转移周期也十分短,要在青少年群体中扩大科普期刊市场份额十分困难。因此,很多科普期刊又将社会读者作为受众群体,通过改版面、扩栏目等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关注,这使得一本科普期刊在内容选择上模棱两可,而往往不同群体的关注题材差异很大,因此期刊总体风格也很难一致,最终导致顾此失彼,陷入两难的商业困境。

1.2 采编队伍不稳定,原创能力差

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刊载内容重复性高,原创内容少。科普期刊是十分特殊的期刊类型,它所报道的文章不仅要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还要通俗易懂,易于受众接受,这对作者队伍的素质要求很高,撰写科普文章的人既要紧跟科学前沿,又要能将所掌握的科学信息用公众能理解的语言表现出来。而事实上,我国科普期刊作者队伍十分不稳定,真正活跃在一线的科学工作者,如果能将他们熟知的科学知识以生动风趣的语言传达公众,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国外一些顶级的科普杂志,如Discover、National Geographic等都是由十分卓越的科学家供稿,作品的含金量极高。而在中国,迫于科研、教学、职称晋升等压力,科学工作者们根本没有时间和习惯去涉足科普文章的创作,大多数从事科普期刊的采编人员都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科学底子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少数低端科普刊物的采编人员对待科学的态度很不严谨,往往对于道听途说的科学信息不经考证就予以刊载,而通过网络转载的文章也十分普遍,这极大地削弱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和原创性,降低了对受众的吸引力。

1.3 发行渠道狭隘,营销形式单一

科普期刊的发行渠道是期刊社、发行商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顺畅、有效的发行渠道对科普期刊的经营起到关键作用。我国多数科普期刊的发行工作主要靠邮局代理发行,邮局发行网络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但依赖邮局发行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邮政发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差,市场反应滞后,发行效率很低。邮政运输主要依靠混合邮件运输模式,运输物种类多、数量大、体系繁琐复杂,严重影响期刊的投递速度,读者征订的期刊不能及时收到、寄件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极大地打击了读者的征订积极性。另一方面,邮局发行费设置不合理,期刊社和邮局之间的矛盾激化严重,邮局没有积极性去帮助期刊社开拓市场,这也间接导致了期刊的发行工作受阻。除了靠邮局发行,通过自办发行已成为诸多科普期刊的另一种发行方式。自办发行主要利用批发商在全国代理发行,也有与当地民营书店合作,在各大城市铺货发行的。但总体来说自办发行运作系统并不规范,运营成本上升,同时终端销售对零售商的市场意识和推销主动性的要求很高,为了扩大发行量,出版商甚至会采用给回扣、返现金等极端的手段刺激终端零售商,这进一步导致经营环境的不断恶化。

1.4 新媒体冲击下的读者群体萎缩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工具的大量涌现对传统出版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呈现出碎片化和富媒体化特征。具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的4G手机用户已超2.5亿,手机网民的剧增说明我国已跨入4G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新媒体阅读已占据媒体市场的巨大份额[11]。其实,早在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_2010_2020)》就已将科普期刊数字化出版工作正式提上日程,但截至2014年,我国实现数字化出版的科普期刊不足总量的40%,且大多数数字化出版工作仅局限于将纸质版转成电子版上传至各大收录机构,而这种长篇图文形式的电子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目前手机用户多数选择上下班和就餐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手机阅读,读者们更倾向于关注以精美的图片加上配套视频的富媒体形式,电子资源中的长篇大作很难受到受众的青睐。虽然也有部分科普杂志,如《科学大众》《科学画报》等借助微信平台向读者推送相关出版内容,但这些信息很快就会被手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社会新闻、时尚和娱乐八卦等快餐资讯淹没,科普杂志的读者群正在逐渐萎缩。

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普期刊发展的瓶颈,寻找合适的期刊运营模式一直是办刊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但受制于科普期刊的媒体特殊性,在办刊模式上有所突破十分困难,难在哪?笔者认为主要是理念。如何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用新视角来看待期刊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同为文化产品的电视类节目作为借鉴对象,试图从优秀的电视节目中挖掘通性的传播学理念,将其应用于科普期刊的发展中来。

2 《我是歌手》传播学创新理念和举措

《我是歌手》是中国首档顶级歌手对决的娱乐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引自韩国MBC电视台歌手竞赛节目,进入本土后又进行了形式上的改编,节目新颖的编排,精良的制作,独特的经济人形式以及炒作形式的多元化,处处都充满了创新和时尚的元素。2013年节目第一季一经播出便迅速蹿红,在同类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稳稳把住同时段收视冠军。2014至2015年度,节目组趁势追击,继续送出第2、3季攻势,再次获得巨大成功。在电视综艺类节目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是歌手》究竟采用何种创新方式大获全胜,它对受众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我们应当从它的成功路径上汲取什么?笔者从文化产品传播学通性方面对其成功的必然性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2.1 市场定位别具一格

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精准的市场定位十分重要。自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大获好评以来,国内各大卫视都相继推出了各类选秀节目,其中也不乏一些收视率高、影响力大的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中国达人秀》等,但这些节目参赛选手都是平民草根,随着这类节目的泛滥,其呈现出诸多通性问题,如竞赛模式单一、评委风格雷同、海选成本高、观众审美疲劳等,在此背景下,《我是歌手》独树一帜,摈弃了日益饱和的草根市场,将乐坛实力唱将作为节目主角,节目定位为“高规格歌手阵容”“高级试听效果”“高节目收视率”的精品实力歌手对决综艺秀节目,形成了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在受众定位上,其面向的人群是热爱音乐和懂音乐的广大观众,特别地,对于现场观众的选择,节目别出心裁,不仅要对报名观众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进行筛选考核,还要实现年龄的差异化选择,即选择5个不同年代的观众,这不仅能体现各年龄段观众对音乐的理解,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还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正是在节目定位和受众定位上的精准把握,才使得节目能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树立了良好的商业品牌。

2.2 运作团队专业,节目内容创新性十足

《我是歌手》虽然原创于韩国,但节目引进国内后,在流程设计上做了大胆的创新。首先,主办方对每一期的比赛流程不断翻新,使节目充满未知和新鲜感,其中,轮盘选歌、允许参赛顺序对换、设置淘汰歌手的复活赛、允许新歌手“踢馆”“补位”等环节,都属于节目的创新尝试,这些环节甚至让参赛歌手都猝不及防,给歌手造成紧张的同时,让观众的猎奇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次,节目对参赛歌手全程的跟拍让节目除了比赛本身以外,又多了新的关注点。纵观《我是歌手》,每期节目时长2个小时左右,而歌手表现时间不足1个小时,其他排练时间、赛后采访以及乐评人点评等节目素材也毫无保留展现给观众。现场设置在每位歌手的房间以及各个通道的38台摄像机,可以实时记录歌手的每个细小动作和表情,而这些真实的素材,往往是观众最感兴趣的。特别是,每次竞演完成后,在节目总导演宣布每个歌手的名次时,镜头会精准捕捉每一个竞赛者的面部细节,真实展现明星们的心理反应,新颖而独特。

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专业的运作团队,湖南卫视在多年的娱乐市场拼杀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娱乐制片和导演团队。《我是歌手》的总监制洪涛有着大师级的执导能力,曾执导过多档耳熟能详的综艺节目,正是在他的指挥和感染下,节目组不仅凝聚力强,专业水准也极高。另外,在现场音乐表现方面,《我是歌手》请到了80年代香港乐团浮世绘的灵魂人物梁翘柏担任节目音乐总监,同时伴奏乐手都是圈内响当当的殿堂级人物,加上炫目的LED大屏和顶级音响的混合,使得节目的精美性得到充足保障。

2.3 营销形式和渠道多元化

《我是歌手》栏目策划组非常善于应用各类媒体平台,多渠道传播报道,大肆渲染比赛氛围、比赛动态以及比赛前后的幕后花絮等,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关注和参与。以第1季播前为例,制作方定制了短短30秒的精美宣传片,在卫视的多时段滚动播出,片中参赛者身份却始终未公布,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网络上充斥着各类的猜想,受众的窥视欲被彻底激发出来。在《我是歌手》播出期间,网络上对节目的讨论话题总量近亿条,搜索排行榜上也始终占据着第一名的席位。根据北京艾漫智汇科技有限公司为腾讯娱乐提供的监测数据,《我是歌手》在四大门户网站发布的文章总数超过7000篇。此外,从2012年12月1日到2013年4月14日,全国主要城市1000余家主流平面媒体发表了关于《我是歌手》24501篇稿件。而《我是歌手》在百度、谷歌、搜搜、搜狗中的搜索总量共计8159万条,每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的搜索量都会达到一个峰值,而每期的用户关注度几乎都接近百万[12]。TV、纸媒、各类新媒体齐上阵,这种空前的炒作程度和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使《我是歌手》成为“现象级”节目。

2.4 注重品牌的建设和维护

品牌建设是围绕产品定位而展开的系统工作,对于《我是歌手》的品牌建设,节目需要关心的是能否通过宣传扩大其在观众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实现节目和频道双赢。《我是歌手》在品牌建设上无疑是成功的典范。首先,节目组通过海选大众评审为节目造势,通过大众评审团的现场感受,将节目的过程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给其他观众,利用长期的稳定人际关系,增加节目的可信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他们还在节目播出前,让记者们提前观看,有时还会请媒体记者进入演播厅现场体验节目效果,利用记者的亲身体会向外界传达节目的品质,为品牌抢占舆论制高点。在品牌维护方面,节目每期都会邀请高端媒体为节目品牌发声助阵,其中不乏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党刊为其撰写评论,还邀请《人物》《新周刊》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杂志为其宣传造势。比如《人民日报》就曾发文赞赏《我是歌手》节目不仅展现了音乐魅力,更具备了向善向上的精神取向[13]。这些重要媒体的发声得到了民间大V和权威期刊的呼应,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效应和品牌效应。

综上所述,《我是歌手》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具备了文化产品得以畅销的多个优秀品质:精准的市场定位、专业的运作团队和创新的节目内容、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渠道以及受众对品牌良好的忠诚度。

3 《我是歌手》成功对科普期刊发展的启发

虽然电视节目的特点和受众均与科普期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同为文化产品,在运营的方法上,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互通性。因此,从《我是歌手》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应当积极吸收借鉴其可取之处,特别是学习其优秀的文化传播理念。

3.1 找准市场定位点

《我是歌手》首先强调了节目的市场定位,同为文化产品,找准市场定位恰是办好科普期刊的第一步。期刊社必须要对目标市场了如指掌,首先应对同类期刊的详细情况进行系统调研,明确读者的需求,了解同类杂志的饱和度、市场占有率、广告分布投放率等情况,然后挖掘出有市场潜力的题材,为办刊方案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保障。而目前,很多期刊缺乏透彻的市场分析,存在盲目跟风办刊的情况。以健康类杂志为例,随着老百姓对健康的关注热度逐渐上升,医药卫生系列杂志出现扎堆办刊的困扰,仅综合类就有《健康之友》《医药与保健》《家庭医生报》《家庭医学》《健康天地》《大众医学》等几十种,报道题材同质化严重,定位不明确,造成读者无法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兴趣点,期刊的对口程度较低。相反,通过细化市场、精准定位往往能得到更理想的市场份额。典型的健康类杂志《食品与健康》瞄准的是热爱生活、关注健康、喜爱美食的人以及不注重饮食和挑食的人群,将饮食和人类健康结合起来,杂志设有“食物志”“食疗药膳”“隆顺榕养生”“饮食科学”“声色饕餮”等特色版块,读者甚至还能从“八方食单”和“私房煮意”等栏目中找到精辟实用的家常菜谱。此外,通过医学专家“健康面对面”,为读者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让杂志成为“吃货”们的“私人医生”。《食品与健康》不仅兼顾到了现代人迫切获得健康养生知识的诉求,还将美食与健康、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作为特色内容,使得杂志在众多的大众健康类杂志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通过市场分析后了解大众实际需求,精确定位才能抓住受众的心,得到读者们的拥护,这是值得每一本科普期刊借鉴的。

3.2 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形成期刊核心竞争力

《我是歌手》的成功离不开稳定专业的运作团队,而优秀的科普期刊同样需要高水平的编辑部。首先要选择好主帅——主编,不仅要求其具备编辑学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成熟科学的管理水准和较高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凝聚力、众志成城的团队是出色完成工作的基本前提。充分发挥主编的主观能动性,委以合适的职权和待遇,做到权责平衡。在编辑的选择上,首先要求其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优秀的文化产品离不开执行者无怨无悔的付出,这点在《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上已经充分体现。其次要求编辑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在策划选题和编辑文章时才能游刃有余。再次,编辑需要常常和供稿者交流,因此敏捷的思维和成熟的交际能力也是必备的。国内最为出色的科普期刊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总编李栓科认为,杂志的经营永远强调“内容第一”,而出彩的内容就是靠编辑人员的专业采编,因此他始终坚持为《中国国家地理》造就一支“学者+作家+科学家+哲学家”的采编队伍,鼓励大家终身学习,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编辑部做好人才储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杂志社始终把最好的资源分配给编辑部,并给予他们最优越的条件、最优厚的待遇和最先进的设备,换来的是高质量的专业采编内容的回报。因此,广大科普期刊编辑部一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新的高度,将人才储备作为期刊社的核心竞争力。

3.3 利用新媒体资源助力期刊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的科普期刊已经开始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展业务已经是摆在诸多期刊社面前的难题。目前关于利用新媒体工具辅助期刊运作的研究工作已有不少[14_16],开展新媒体办刊的期刊也日益增多,但真正能将新媒体工具效益最大化的却屈指可数。从《我是歌手》传播媒介来看,在节目的宣传方面,它充分地利用了新媒体各类工具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互联网、平媒等宣传造势,使节目未开播已声名大噪;节目播出中又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不断进行微博、微信交流;节目播出后又在各大媒体大肆报道节目的播出效果、幕后故事等,使得参与的观众持续关注节目动态,而未参与的观众又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追加对节目的关注。科普期刊能否不辱使命,关键在于要“让科学变得流行起来”,引燃大众对科学的兴趣。2014年2月份,美国《星条旗报》的报道中称,美国近期将在部分军舰上部署投入实战用的激光武器,据称该武器将成为“航母杀手”。于是在国内一档著名军事节目中,某军事专家针对该事件称“雾霾就是对付激光武器很好的一个防御,激光武器最怕的就是雾霾”。这一言论遭到了国内网友的强烈吐槽,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该报道成为了各大网站的头条。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值得科普期刊借机策划炒作的好命题。期刊应发挥其科学导向的作用,参与到网络的讨论中来,针对该命题,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征稿信息,或者由微信公众平台向关注者推送相关图文、视频等媒体资源,从专业的角度来解释激光武器的工作原理,也可以从科普的角度来讨论激光武器是否真的会对中国造成威胁,这很好地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不仅让大众真正理解了激光武器和雾霾的相关联系,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新媒体资源为期刊的运营增加了新的盈利点。通过移动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了编者和读者的交流和对话,切实了解读者的需求,通过网络直接进行期刊征订,网站的点击率和微信号的关注为广告盈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除了日常的编读交流,一些期刊还利用网络衍生出了诸多的附属产品,如《中国国家地理》就开通了杂志社自己的网络商城,提供驴友们必要的出行服务,利用网络来聚拢人气,形成新的盈利空间。在微信营销日益成熟的今天,科普期刊理应顺应形势,结合期刊特色,创造更为成熟的附属产品,扩充文化产品形式,多条腿走路,实现效益最大化。

3.4 建设精品期刊,提高品牌价值

科普期刊的品牌价值是其无形的资产,《财富》杂志之所以能网罗500强企业,预测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走向,其巨大的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其品牌价值。而对于科普期刊,树立品牌的第一步仍然是要制作出高质量的期刊内容,将热点科学问题演绎成广大百姓易于接受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在表达手法、版式设计、外观制作、装帧形式等多个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精品化办刊,牢牢吸引读者眼球,这是树立品牌的前提条件。其次,在品牌的维护方面,科普期刊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有发达的新媒体网络扩大宣传面,提高期刊在一些行业交流会、产品发布会等公共场合的出镜率,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与期刊一起举办民间信息咨询会,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扩大期刊的社会知名度。在巩固了期刊品牌知名度后,可以适当对品牌进行延伸,通过横向发展系列服务性产品,如科技服务部、健康中心、旅游集团、法律援助中心等,这不仅为期刊的创收建立了更多的渠道,而且为品牌价值的延伸锦上添花。

4 结语

科普期刊的发展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每一个期刊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科普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寻找适合市场的发展道路。本文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的成功经验,凝练了其作为文化产品的优秀特质,并对是否能将这些产品特质与科普期刊的办刊模式相结合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每个科普期刊都有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特性,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各有差异,因此应当在对市场和受众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刊策略。要真正迎来科普期刊的春天仍需要诸多办刊人不断努力和探索,但有一点,吸收各类文化产品的成功经验是科普期刊发展少走弯路的必要手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2]张品纯,初迎霞,孙明,等.中国科普期刊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2011.

[3]付玉晶.传统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4(2):44_45.

[4]霍键.当代科普期刊的困境与出路[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5]刘明华.科普期刊的发展探索[J].记者摇篮,2008(12):49_50.

[6]王亦军.迷茫中的中国科普期刊[J].今传媒,2006(10):45_47.

[7]张波.科普期刊创新发展的三重转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43_47.

[8]李雪,黄崇亚,邱文静,等.科普期刊全媒体出版创意探析[J].编辑学报,2015,27(3):210_213.

[9]王汝斌.浅谈新媒体影响下传统科普期刊的发展之路[J].传播与版权,2013(3):48_4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部发布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EB/OL].(2014_12_18)[2016_04_20].http://www.Most.Gov.cn/kjbgz/201412/t20141218_117008.htm.

[11]王炎龙,李开灿.科普期刊数字出版困局及突破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22_726.

[12]周萌.四大因素成就《我是歌手》[EB/OL].(2013_04_15)[2016_04_18 ].http://ent.qq.com/a/20130415/000037.htm.

[13]任珊珊.真人秀,秀真实[N].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13_3_15.

[14]盛杰,罗晓庆,赵鸥,等.新媒体约稿方式的价值探讨[J].编辑学报,2012,24(5):580_582.

[15]盛杰,陈燕.微博在辅助科技期刊审稿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29_731.

[16]李建军.学术期刊手机短信约稿的特点与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11(4):77_79.

猜你喜欢

科普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