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的新业态及改革思路

2016-02-14谢文亮郑添尹颜志森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互联网+

■谢文亮 郑添尹 颜志森

1)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赤沙路21号 510320

2)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赤沙路21号 510320

3)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市浈江区大学路288号 512005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沿用粗放式出版模式,呈“小、散、弱”状态,集群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一些学术期刊虽然已经形成初步的集群化,但形式重于实质,其内部出版经营管理模式比较松散,出版机构之间缺乏互相协调,没有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出版生态圈。2014年4月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对学术期刊的出版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分散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统一出版发行的战略方针[1],然而,新机制如何实施在文件中却没有给予回答。学术期刊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的一定的成效,一些文献[2_4]认为学术期刊改革需要以互联网作为支撑才能取得突破,文献[5]提倡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建立科技期刊“互联网+”的工作群体,文献[6]介绍Science Open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出版模式,分析得出学术期刊互联网出版必须具备有平等、开放、分享和协作等特征,文献[7]从传播的角度出发,指出“互联网+”下学术期刊要树立新媒体时代创新思维方式,优化和拓宽传播渠道。这些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期刊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探讨,然而,旧的出版体制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除了引入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技术之外,必须有新的理论作指导,引入新的出版生态,形成新的出版模式,才能使学术期刊出版取得重大的突破。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实施平台,没有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的生态圈。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各行各业中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8]。在学术期刊出版业中,也应该重视“互联网+”理念,尽早制订相应的“互联网+”计划,强调互联网作为一种促进出版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推动传统出版媒介与互联网的融合,用互联网连接一切出版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形成一个和谐的、健康发展的出版生态圈,为学术期刊的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国外很多学术期刊都在探索实施“互联网+”战略,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以及技术优势,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出版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出版新业态。其中比较成功的出版集团有有Elsevier、Wiley、Emerald、Springer、IEEE、IISTE、Wiley-Blackwell、Taylor&FrancisGroup、SAGE、BenthamSciencePublisher等。这些学术出版集团汇聚了大多数全球著名学术期刊,与中国“一社一刊”普遍现象不同,国外出版集团实施了互联网计划,其出版的学术期刊分布全球各地,并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实施有效的出版经营,形成比较完善的出版生态圈。因此,研究国外出版集团的“互联网+”战略,有利于为我国学术期刊提供借鉴。本文结合Elsevier的出版实践,研究在“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如何围绕互联网建立起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出版流程、读者服务以及资讯服务等,形成学术期刊互联网出版服务产业链,以“互联网+”形成学术期刊出版一体化的出版生态系统。

1 “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的定义及内涵

“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出版组成一个系统,“+”代表的不是普遍的加、减符号的概念,也不是代表数量的增减,而是代表一种关系,是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出版业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是:

G=<(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

其中,(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是一个集合,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出版是集合的元素,“+”是集合运算符,表示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出版业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可以是连接、融合、互动、促进等。G=<(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互联网为出版提供条件支撑,出版遵循互联网条件进行,两者通过连接、反馈、互动以及融合等方式相互作用,形成学术期刊出版业的新生态。学术期刊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出版竞争,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对出版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型,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避免被淘汰的局面。总之,“互联网+”下学术期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但最终结果不会减弱学术期刊出版业,反而,如果理清“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出版之间的关系,会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连接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出版业的“+”,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是对互联网和学术期刊两者关系认识的加深,是思想形态上的转变,以及对目前出版状况从认识上的自我否定;其次,“+”是创新驱动,学术期刊利用互联网创新出版机制;再次,“+”是跨界融合,对各种新的网络媒介进行利用和整合,使多种媒介工具为出版服务;第四,“+”是结构重塑,互联网打破了学术期刊已形成的各种关系结构,颠覆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对各种关系结构重新塑造;第五,“+”是尊重人性,服务增值,注重人性化服务,以增强读者黏性;第六,“+”是开放生态,学术期刊应该打破目前的封闭办刊的方式,增加交流,形成开放的出版生态;最后,“+”是连接一切,以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出版要素,也连接未来。总之,“+”将学术期刊与互联网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出版新业态。

2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新业态

“互联网+”意味着出版指导思想、出版形态、出版方式、出版组织结构、出版服务等出版模式的转变,但其本质不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出版类产业,而是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媒介,促进和形成健康、持续发展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新业态。

2.1 互联网下出版业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的“+”有跨界的意思,跨界融合是解放思想的表现,创新学术期刊出版思维,学术期刊要敢于跨界,才能打破目前出版模式僵化、经营不善的局面。一般认为,学术期刊应以出刊为主要工作,其他的事务与学术期刊不沾边,因此,目前学术期刊在出版模式、出版机制上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学术期刊要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进行多领域的跨界融合。第一,内容产品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学术期刊可对自身的内容产品进行二次加工,或进行知识发现,建立起专题数字图书馆,打造知识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第二,在出版经营上,学术期刊可与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实现学术期刊的众筹出版、数字支付等出版经营难题。第三,媒介产品形态融合;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将顺应发展趋势,减少纸质期刊发行,大力发展数据库期刊,并探索移动电子期刊以及移动A P P在学术期刊的应用。第四,媒介传播渠道融合;采取多种媒介传播渠道结合,如传统的官方主页、博客传播渠道与新媒体,如微信公众服务号、微博等传播媒介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2.2 连接一切出版要素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要利用互联网连接起一切的出版要素,充分调动各出版要素的作用,各要素间互联协同,赢造一个运行良好的出版生态圈。与传统的出版方式不同,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出版是一个实时协同的过程,各种出版要素都通过互联网的作用高效、有序进行。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流通过互联网的作用即时变成了内容产品,缩短了学术出版的时效;同时,“互联网+”又是将传统的内容数据化,由云计算、数据挖掘、大数据将内容变为决策信息,并实现精准营销;互联网评价体系的引入改变了原来的以影响因子为主的评价方法,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客观;互联网出版模式及互联网社交工具的兴起改变了学术期刊的读者关系维护;而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支付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术期刊数字版权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有利于解决学术期刊的出版资金来源,使之成为市场主体,解决困惑学术期刊多年的财政拨款与市场融资问题,为学术期刊改制的成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通过互联网可将与出版相关的技术层面的要素连接起来,创新出版经营方法。

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期刊社、读者、编辑、审稿专家、数据库出版商等出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互联网内,如在线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平台等的作用下将出版过程中的人与人紧密连接到一起,形成一条生态链;另外,学术期刊要破除传统的痼疾,充分调动各方面出版要素的积极性,将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出版环节连接到互联网平台上,如采编、宣传、服务、发行等,各要素之间又不是一个割裂的部分,而是有机连接,互联协同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出版生态圈。

2.3 互联网支撑下的创新驱动

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普遍以粗放式的要素驱动为主,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收益甚微,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面对着竞争以及资源短缺日益突出,以资源为驱动的出版模式难以为继,以创新为驱动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实施势在必行。“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要以互联网为创新驱动的引擎。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引入互联网思维,创新出版思维模式;二是减少传统的纸质出版,实行互联网出版,从纸质出版物向互联网出版物转变;三是创新服务模式,重视互联网服务,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服务读者,与读者互动,及时解决读者问题,增加读者对学术期刊忠诚度;四是创新互联网经营方式,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学术期刊经营当中,传统的纸介质样刊的邮寄方式逐渐过渡到电子文档发行,并实行互联网支付、O 2O发行等方式,将互联网众筹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经营资金融资,解决办刊资金来源。以创新为驱动的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竞争力,在节省出版资源的同时,引导学术期刊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面发展。

2.4 组织结构与内容的重塑

(1)组织结构的重塑。“互联网+”的引入颠覆了学术期刊的原有的经营出版方式,使得各种关系出现变化,原来的结构经过互联网的洗礼,完成了结构上的蜕变。首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过程中形成了技术同台、规范同台以及服务同台;其次,“同台化”将吸引同种类型的期刊聚类,是学术期刊集群化的重要前提,为学术期刊的集团化奠定了基础;再次,随着集群化的趋势和步骤加快,引起学术期刊内部结构的进一步改革;最后,集群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促成集团化经营,跨地域、跨时空的出版方式形成,并通过合并、收购等实现跨国经营。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出版组织结构一直在转变,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可以说,“互联网+”互联网平台出版改变小、散、弱的出版方式,实现学术期刊的在线采编一体化,是学术期刊集团化的催化剂,加快了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的速度,出版集团最终形成了分散与统一相结合的出版经营模式[1]。Elsevier正是通过组织结构的重塑造,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有条不紊的出版生态圈。在Elsevier组织结构中,出版平台、出版管理、政策、工业标准、社交媒介、运营管理等构成了出版生态圈的重要组成要素。各个要素都清楚定义,出版过程中按照规则办刊,才能使2500多种学术期刊在出版生态圈下高效、有序、持久的出版。这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业改革的方向和学习的对象。以编辑加工协同为例,Elsevier各个编辑部分布全球各地,编辑部之间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从技术层面上,通过同一个在线投稿系统E E S将所有的编辑人员连接起来;在宏观上,要遵循Elsevier所制定的规则。Elsevier采用分散编辑加工、统一发行的方式,实行跨地区出版,其依靠的是严格的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如通过Elsevier集团公司所制订下的15条原则,如可访问性、退稿、版权、数字档案等,使编辑规范等能在所规定的原则约束下有条理的运行。

(2)学术期刊内容的解构和重塑。“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不但重视学术论文内容的质量,还要重视内容产品形态以及内容的增值服务,纸质学术期刊成了副产品,网络化、移动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所重视和接受,学术期刊纸质内容要作相应的网络产品和移动产品状态的转变;另外,“+”的涵义之一就是增值,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来取得学术期刊的内容增值,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挖掘,创造出新内容价值,并通过技术层面上的重塑,实现对内容的重新包装,形成多种新的产品形态。例如,对内容的解构,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元数据,对其进行标注,再通过数据挖掘、情报分析、知识关联等技术对元数据实施内容重塑,形成一个智能的信息咨询数据库。Elsevier重视学术期刊的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强大的内容数据库是其支柱,目前有 Scienc Direct、Scopus、Evolve、Knovel,Reaxys和 Clinical Key著名的数据库。其中,Scienc Direct是基于We b的全文数据库,收录了Elsevier出版的2500多种学术期刊和33000多本书的数字化全文,是全世界高校科研的必备数据库;Scopus是Elsevier建立起的摘要以及引文数据库,跟踪、分析、可视化全球出版的主要的书刊的引用情况,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全面的信息。除了全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以外,Elsevier利用出版资源的优势,将其业务扩大到信息资讯服务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以及知识发展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多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库,如Elsevier医学知识库,提供安全、及时、循证的医学临床决策所需的信息服务。Elsevier还尝试语义出版,利用互联网下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为信息产品服务的最新体现。Elsevier是RELX Group组织的一员,通过互联网为科学、技术和医学市场提供信息和工具,帮助客户提高科学研究和健康保障结果。

2.5 人性化服务

读者是学术期刊存在的唯一理由。与传统的单一选择不同,互联网提供给读者多渠道、多样化的选择,资源更容易获得,资源的可替代性增加,除了少数的几种权威期刊,一般学术期刊的可代替性强,读者的关注很容易从某种期刊转移另一种期刊上,以上种种因素导致读者的忠诚度下降。学术期刊为了维持和发展读者数量,必须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因此,学术期刊在内容提供上除了高质量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时代读者的其他需求,如移动阅读,在线投稿、查稿;编辑与读者的即时交流互动,编辑要利用自媒体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9]、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工具与作者一对一交流,为读者解难答疑,实现人性化服务。另外,互联网下随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提高,审稿模板化成为一些编辑省力和省事的选择,目前很多期刊编辑过度依赖审稿系统模板,或对于审稿的耗时、费神非常在意,在退稿或退修意见中,像解答选择题一样利用系统模板划钩。读者从心理上比较抗拒模板化的审稿意见,忠诚度也会因为模板化审稿方式而减弱,因此互联网下的审稿要求编辑注重人性化,切忌模板化。Elsevier建立起EES或EVISE©的全球唯一采编系统,实现作者一次注册,多刊投稿:一次登陆,多刊查稿的人性化投稿查稿系统,这种方法值得我国期刊界的学习。我国目前的学术期刊投稿方式处于混乱状况,读者难以获得学术期刊的投稿方式,一是由于学术期刊网络化水平不高,很多没有投稿系统;二是集群化不高,基本是一刊一投稿系统,读者必须一个个注册和投稿;三是缺乏权威来源认证,让读者无法识别投稿方式的真伪。同时,Elsevier又融合多种流行的社交工具,如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 )、领英(LinkedIn)、Google+(GooglePlus)等,实现出版集团、编辑部、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的人性化联系与交流。

2.6 出版平台化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将实行平台化管理。首先,出版流程平台化,整个出版流程,从采编、审稿、编辑加工等都在采编平台上实行,在增加效率的同时,又增加透明度。其次,出版经营平台化,互联网时代,发布和发行平台嵌入到同一出版平台上,在编辑加工完毕后,实现“一元制作,多元发布”,即可将已定稿的内容通过网页,或移动终端发布出去,在需要支付版权费的情况下,读者直接可通过支付平台购买选中的电子文档。再次,出版服务平台化,一方面,包括富媒体、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在出版平台上的应用,为读者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如论文评价、引文信息、专题信息、热点选题等;另一方面,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学术期刊的作者与作者、编辑与作者、编辑与编辑、编辑与审稿专家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服务平台。最后,从全局来看,出版过程中的各种平台都统一于大的互联网平台中,形成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圈。Elsevier重视互联出版平台建设,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Elsevier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出版所需要的安全、可靠的互联网平台。首先,Elsevier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全球统一投稿和查稿平台。EES或EVISE©是Elsevier全球范围内统一的投稿和查稿平台,为分布全球各地的2500多家期刊提供统一的投稿入口。其次,为了有效发挥出版平台的作用,Elsevier在出版平台上应用国际标准化协议,以确保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查询以及获得评价信息,如应用ESPRe SSO和Shibbo leth/SAML协议,以确保用户能使用机构身份,通过各种不同平台访问Elsevier;应用WA I和Section 508协议,保证Elsevier网页能被全球的残疾人访问;应用MARC协议定义数据在Elsevier中的显示格式,以兼容世界各种检索系统,增加被检索的机会;应用Open URL协议,保证敏感内容数据的传输与交换;同时,由Elsevier倡导制订的Cross Ref协议,可将不同学术期刊、不同的出版机构所刊的文章的引用情况进行无缝的整合,提供引文参考文献链接服务;还有很多的协议,如Niso、OAI-PMH、Counter、KBART等,规范 Elsevier数据存储格式、网络访问、数字归档等,使Elsevier互联网平台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访问和信赖。最后,建立以流行社交媒体为交流中介的社交平台。Elsevier的每个学术期刊都提供了社交媒介,为读者通过推特、脸书、领英、Google+等发表观点、评论、提问,以及与同行之间交流提供平台。

2.7 打造开放生态系统

学术期刊必须持开放态度,才能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取得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期刊界之间的交流、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与期刊的交流日益开放与频繁,任何闭门造刊行为将导致学术期刊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开放原则,定期开放发布期刊最新选题,供读者和作者参考;开放编辑部与同行学术期刊之间的办刊经验学习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开放与国外出版集团和数据库的合作,提高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在不违背出版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可开展技术、战略上的合作,促进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开放电子期刊的获取,让读者可免费阅读期刊,提高期刊的传播面;甚至,学术期刊应该开放编辑档案,树立一个公正、透明、负责任的品牌形象等。总之,学术期刊不仅要在内部形成开放的生态,还要将内部开放的生态延伸到外界开放,共同打造一个内外开放生态系统。Elsevier打造了一个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从上面分析可知,该出版生态系统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了一个连接2500多个学术期刊的出版集团,采用集团化管理方式,各个学术期刊在开放的出版规范和管理方式下,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内容出版;在数据库开发与合作上,与全世界多个著名期刊合作,建立了如Scienc Direct、Scopus等著名的数据库;在期刊品牌形象的建设上,通过其EES系统,开放投稿查稿,开放其审稿流程,让作者有参与评论、申诉、质疑以及建议等权利。

3 改革难题及改革思路

3.1 改革难题

“互联网+”是中央政府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困境提出来的,从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到现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正如马云曾说过,互联网只是工具,真正有实体经济和好的产品支撑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互联网只能解决渠道问题,不能解决经济长期发展问题。中国目前的学术期刊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其中也不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名刊。以科技期刊为例,2015年被SC I索引的173种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有:CellResearch(14.812),Lightscienceand applications(13.6),NanoResearch (8.893),NationalScienceReview(8),Nanoscale(7.76),Giga Science(7.463),Molecular Plant(7.142),FungalDiversity(6.991),JournalofCellMolecularBiology(6.459)等;另外,国内还有一些高质量中文期刊,由于文种原因,未被SC I索引,也占了一定比例。但是,一方面,相对于中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的数量,高质量期刊所占比例小,因此必须提高期刊办刊质量;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普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一部分高质量期刊并不弱,但其出版模式摆脱不了“小、散”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期刊的办刊模式入手。另外,Elsevier之所以能很好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因为背后的产权清晰,在市场环境中各种出版资源能够优化组合,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由于出版机制和结构问题,虽然进行了互联网出版实践,但很多互联网出版模式只是徒有形式,很难进入深层次的生态系统合作,也就很难产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几年也有一些出版网络平台获得了科协的资助或者自发进行的联合,实施了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等科技出版计划,但大部分都没发展起来,因此,中国科技期刊改革任重道远,改革中国学术期刊所遇到的难题需要两手同时进行,一手是抓期刊质量问题,以提高期刊产品质量为目的;一手是解决期刊的渠道问题,以期刊出版方式转型为目的。

3.2 改革思路

我国学术期刊的改革思路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解决出版模式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建立起成熟的出版平台,在出版平台的支撑下实现出版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扩展出版产品的渠道,构建一个运行协调的生态圈,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生态系统,形成健康、持续发展的出版新业态。

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起适合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在互联网支撑下,使得跨地区、跨行业,甚至是全球化管理成为可能。在国内可对学术期刊实行集群化、集团化管理,使学术期刊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在结构重组中壮大实力,积累资本;在此基础上,努力实行走出去的策略,加强与国外学术期刊出版集团的合作,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在全球的话语权。

其次,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互联网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用于对有价值选题的精确把握,用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发现和预测,使学术期刊的选题和内容新颖,体现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此之外,要学习国外学术期刊对内容的深层加工,提取和挖掘有价值的元数据,通过元数据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挖掘内容的深层次关联,形成了新的知识,并打造期刊内容数据库和知识智库,使得内容增值,也可为相关的行业提供知识和决策支持。

再次,各行为主体合作与协调。实施“互联网+”出版的行为主体应该由多方面共同合作,共同协调,才能保证正常实施。不同的出版主体组成了一个生态圈,生态圈中各方都在共同遵守的协议下,按照已制订的相关规则运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上,各个主体包括: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出版平台、期刊编辑部、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以及第三方服务。在“互联网+”出版生态系统中,各方参与者的合作要像Elsevier一样,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探索与实施可持续、互利共赢的商业出版模式

第四,给予政策和相关措施的保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科协等联合出台相关的指导政策文件,对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构建给予充分的调研和理论研究,给出具体可行的实践纲领和指导思想,各级协会、学会或出版行政机构要重视,并根据各自学术期刊业的特点作出相适应的政策落实。学术期刊作为重要改革的主体,要利用“互联网+”改革制约自身发展的各种桎梏,勇于创造新的出版模式,才能在未来的期刊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最后,在具体的实践上,学术期刊要从以下方面出发进行改革:一是升级办刊环境,建立起互联网出版平台;二是从思想上转变,要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形成出版生态圈的思想;三是从服务上转变,应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使得出版服务人化性、即时化;四是从出版业务流程上转变,利用互联网化简原有的出版流程,使一切出版活动都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出版平台上和谐、高效的进行;五是从出版产品上转变,发展互联网内容数据库,从电子期刊到全文数据库、摘要数据库、引文数据库等的发展和转变;六是从增值业务的转变,实现从以内容产品到信息咨询产品的转变;七是出版组织结构的转变,从单一的期刊向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八是经营上的转变,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变革学术期刊经营方式。通过以上的途径,实现学术期刊的“互联网+”战略,提高学术期刊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弊端。

4 结语

我国学术期刊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思路,选择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才能走出目前的所面临的困境。“互联网+”在其它的产业已经开始实施,在出版业还停留在论证阶段,对“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的模式缺乏理解和相应的理论,没有形成共识。“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内涵和关键是建立一个新的出版生态系统,连接一切出版要素,将出版要素调动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出版生态圈,形成“互联网+”的出版新业态,是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E B/O L].[2014_04_14].http://www.gapp.gov.cn/new s/1663/199178.s ht m l.

[2]邓菁.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学术期刊同质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8):93_95.

[3]周建森.“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15(13):23_60.

[4]刘成勇,张琦,邓健,等.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出版科技精品工程[J].科技与出版,2015(8):4_8.

[5]徐会永,许玉清.“互联网+”时代对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32_135.

[6]梁洁.Scienc Open的“互联网+学术出版”模式介绍、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85_192.

[7]蒋华林.“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传播渠道优化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571_578.

[8]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9]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65_72.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互联网+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