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比较

2016-02-13赵妮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硫辛酸神经血糖

赵妮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0



2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比较

赵妮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该文主要对DPN的发病机制、2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有效的治疗药物,内容如下。

2α-硫辛酸;甲钴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微血管病变的范畴。糖尿病神经病变常常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以单纯周围神经病变多见。病变初期以感觉神经受累为主,患者阳性表现为烧灼、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等,阴性表现为温度觉、痛觉、振动觉或者腱反射的消失等[1-2]。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出,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进行一次DPN筛查,及时发现病变,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3]。DPN早期的表现主要是麻木、触电样感觉等,晚期主要以强烈刺痛、肌肉萎缩及肌力减退等为主。DPN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选择积极有效的防治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DPN的发病机制

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DPN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血糖水平异常:有研究发现,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机体损伤的初步原因,随着患者糖尿病进程的不断发展,四条经典途径被激活,包括AGE途径(糖基化终末产物途径)、PKC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己糖胺途径及多元醇途径,均可造成周围神经的损伤,进而引起DPN。②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状态下,患者体内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减少,导致前列环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缺血缺氧性的神经损害。不饱和脂肪酸的缺失也会导致膜磷脂及相关信号转导磷脂的合成含量减少,出现传导信使水平下降,直接引起代谢性的周围神经病变。③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糖尿病的状态下,患者的活性氧水平增高导致其处于较高的氧化应激状态,并且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导致细胞生物膜的直接破坏、DNA合成抑制、酶及蛋白的失活,直接引起细胞的凋亡。有研究表明,活性氧可以作为细胞内的信使,激活所有的信号传导通路,包括四条经典途径,从而加速DPN的发生发展。

2 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2.1甲钴胺

甲钴胺是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机体内一碳单位的循环过程。本药作用于神经组织,具有较好的传递性,能够迅速便捷的转移至神经细胞内细胞器,通过发生甲基转换反应来促进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甲钴胺在甲硫氨酸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参与了脱氧核苷形成胸腺嘧啶的过程,加速轴索内的传送及再生的基础,还可以增强甲硫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加速合成卵磷脂和髓鞘。有大量动物实验表明,甲钴胺能够恢复神经突触传递的延迟和神经递质的减少,并且甲钴胺还可以使机体脑内的乙酰胆碱的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因此甲钴胺是治疗DPN的比较有效的药物。

2.22α-硫辛酸

2α-硫辛酸是一种具有强抗氧化功能的药物,同时也是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多种酶复合物中辅助因子的一种。2α-硫辛酸可以有效的阻止蛋白质糖基化的过程,同时还可以降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葡萄糖或者半乳糖合成为山梨醇的过程。有临床研究证明,2α-硫辛酸能够有效的降低体内葡萄糖的水平,对高血糖破坏神经纤维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从而有效的减缓了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2α-硫辛酸还能够在人体内被还原成为一种名叫双氢硫辛酸的活性物质,这两种药物都能够加速机体内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再生,达到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还有研究表明,2α-硫辛酸还能够提高机体内谷胱甘肽以及辅酶Q10的水平,并且能够将其整合为某些重要的金属离子。2α-硫辛酸治疗DPN的临床研究较早,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3 DPN的治疗

3.1饮食治疗

在DPN的治疗中,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是关键环节。给予患者糖尿病饮食,严格限制糖类物质的摄入,在保持患者血糖正常水平的基础上,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增强胰岛的敏感性,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3.2运动治疗

进行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患者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同时控制患者的体重,从远期效果来看,运动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糖尿病患者适宜进行有氧运动,选在餐后半小时进行,比如骑自行车、慢走等。运动过程中应有家属陪伴,注意患者的人身安全。

3.3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胰岛素降糖治疗或者口服降糖药物,在治疗期间,定时测量血糖水平。主要是监测每日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包括每日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目的是为了将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正常水平,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对于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的患者,给予适当的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治疗,保持血压和血脂水平的稳定水平,尽量使患者的血压水平保持在130/80 mm Hg左右。使其血脂LDL-C水平降低至2.07 mmol/L以下,或者维持在较基线状态下降30%~40%左右。同时给予甲钴胺治疗,用法是甲钴胺500 μg静脉推注,1次/d,3次/周,坚持治疗14 d。2α-硫辛酸的用法是,将450 mg2α-硫辛酸,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 d。

4 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的评价

首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等。然后对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主要选择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MNCV,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的SNCV。也可以采用TSS问卷(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该问卷是对患者的小腿部或者足部疼痛、麻木、烧灼感及感觉减退等阳性症状进行评分,进而对甲钴胺和2α-硫辛酸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5 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对甲钴胺联合2α-硫辛酸治疗DPN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朱蕾[4]等人通过对甲钴胺联合2α-硫辛酸治疗DPN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发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用药,且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姜月峰[5]等人通过研究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和α-硫辛酸治疗DPN的临床效果发现,甲钴胺单独应用的治疗效果不佳,而甲钴胺与硫辛酸联合应用加之前列地尔,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十分明显。王安[6]通过对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临床效果发现,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十分良好。罗晓红[7]等人通过对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DPN的临床效果以及与Hcy(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s-CPR(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应用甲钴胺的效果。

6 小结

甲钴胺是一种有效改善神经元细胞活性与代谢的药物,可以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加速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2α-硫辛酸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抑制脂类物质的氧化过程,还能够调节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活性,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的传导速度。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并且有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甲钴胺联合应用2α-硫辛酸的临床效果好于单独用药,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1]崔丽娟,杨云花,韩玉,等.α-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和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4):398-401.

[2]杨璐,臧淑妃,宋美情,等.硫辛酸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脂肪因子的干预作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3):353-356.

[3]史晓苹,方晨,肖文金,等.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2):7-9.

[4]朱蕾,张莉,张琴,等.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6):81-82.

[5]姜月峰,靳水玲.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和α-硫辛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75-76.

[6]王安.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3,17(6):1031-1033.

[7]罗晓红,侯红斌,许瑞元,等.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549-551.

R587

A

1672-4062(2016)09(a)-0009-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7.009

2016-06-20)

赵妮(1979-),女,壮族,广西大新人,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等工作。

猜你喜欢

硫辛酸神经血糖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强电场对硫辛酸分子性质的影响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神经”病友
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