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亮点

2016-02-13明文彪

浙江经济 2016年24期
关键词:浙江全省改革

明文彪

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亮点

明文彪

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去产能稳步推进,去库存步伐加快,去杠杆成效显现,降成本作用明显,补短板全面推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是破解当前浙江经济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2016年,浙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亮点一:去产能稳步推进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浙江把钢铁、水泥等作为去产能重点行业,大力整治“脏乱差”“低小散”企业,切实处置“僵尸企业”,加强跨区域产能合作。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纸浆、水泥熟料、人造板、水泥、粗钢产量分别下降25.5%、14.1%、8.6%、7.3%和0.4%。

建厂58年的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全线关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杭钢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支持杭钢转型升级的意见。各相关部门按照“特事特办、能办则办”原则,全力支持杭钢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发展。仅用150天,半山钢铁基地400万吨钢铁产能安全关停、1.2万名职工平稳分流。预计关停后一年将减排二氧化硫7000吨、氮氧化物3400吨、烟尘3000吨。2016年国家下达的303万吨压减钢铁产能计划,5年目标任务浙江1年完成。

运用市场之手整治“低小散”企业(作坊)力度加大。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广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实施差别化的用水、用电、用能、用地等要素价格,加大淘汰小企业、小作坊落后产能。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11家、整治提升“脏乱差”“低小散”企业(作坊)1.59万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4万亩,腾出用能空间110万吨标准煤。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0.9%,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低于主营业务收入1.9个百分点。

“僵尸企业”处置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浙江出台《关于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成为处置“僵尸企业”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将全省“僵尸企业”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长期停产的;第二类是负债率超过100%且连续3年亏损,还靠政府补贴的;第三类是连续3年以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的;第四类是陷入“两链”风险的特困企业。2016年1至10月,全省共处置“僵尸企业”546家,已超额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的450家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国际产能合作在海外加快布局。2016年前10个月,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163亿美元,同比增长53.4%,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支持实施了一批电力、纺织、光伏、钢铁、冶金等产业投资项目,建立了一批境外生产加工基地,红狮集团印尼、尼泊尔、缅甸等水泥生产项目、百隆东方越南纺织项目、巨石集团埃及玻璃纤维项目等加快推进。

亮点二:去库存步伐加快

2016年6月,浙江出台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明确坚持去库存和调结构相结合,优化存量和引导增量相结合,到2017年全省在售商品住宅库存消化周期保持在10—16个月的合理水平。

棚改货币化安置加快推进。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新开工实物安置项目,创新“房票”、团购等方式,引导购买库存商品住房。各地纷纷出台棚改货币化安置优惠政策。如杭州市明确被征收人如果选择货币补偿,并且在一年内购买住宅房屋,最高可以享受被征收房屋评估价格的42%的货币补贴。平阳县鳌江镇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方式获得银团15亿元融资,成为全省首例实现100%货币化安置的地区。

县(市)购房落户条件限制陆续取消。浙江2015年底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浙江籍的公民只要凭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可以在除杭州市城区以外的城镇地区自由迁移户口。同时,对进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其原有合法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积极为农民进城购房创造条件。2016年1-10月,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7035万平方米,同比大增53.5%。

商品房供地与库存、价格挂钩制度全面建立。浙江对于在售商品住宅库存消化周期超过20个月的,或者在售、在建待售及已出让待建商品住宅消化周期超过30个月的市、县(市、区),暂停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目前11个设区市住宅库存化周期降至7个月左右,部分县(市、区)商品房库存、价格均有所回落。

非住宅商品房用途转换加快探索。浙江对空置待售的非住宅商品房,允许房地产企业实行整体用途转换。如绍兴市对于购买非住宅商品房最高补助100万元,允许非住宅商品房项目进行整体业态转型,用于建设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项目。受此政策利好,杭州等地一些开发商把原先定位为写字楼的物业以酒店式公寓对外销售,大大加快了房地产去库存进程。

亮点三:去杠杆成效显现

2016年8月,浙江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行动方案(2016—2017年),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有效遏制企业过度融资、过度负债、盲目扩张和盲目投资,逐步降低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2016年9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3%,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

企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扩大企业股权、债券融资规模,改善企业资本实力和负债结构。截至2016年10月底,浙江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券227支、融资规模2640亿元,拉动项目总投资近8000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到39%,比年初提高5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水平。2016年起,浙江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风险指标,实行三级预警、分类管理和差异化管控,建立起与中低风险地区债务风险管控质量挂钩的财政奖惩机制。2016年全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9685亿元,债务率从2015年的92.9%降为90.9%,低于警戒线9.1个百分点。

“两链”风险化解处置方式加快创新。加快清理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特别是过度互保联保,逐步破解企业担保链症结。温州市陆续出台“双十条”措施及其升级版,推广包括政府转贷、平移代偿、暂缓追偿、差额担保等担保链八大破解模式。截至2016年9月底,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3.13%,较年初下降0.69个百分点,创四年来新低。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通过完善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目前,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汇集了46个省级部门报送的249万家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法人信用记录,以及5612万户籍和流动人口信用记录。全省所有金融机构均可查询信用平台信息。同时,信用平台无偿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每日信用记录查询次数超过5万次。

亮点四:降成本作用明显

2016年4月,浙江出台了企业降成本30条政策,从企业反映突出的税费、用工、用能、融资、用地、物流、外贸、制度性交易等方面成本入手,优化发展环境,力争打造“全国商务成本洼地”。经测算,《意见》实施后,每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1000亿元左右,其中直接降低企业成本500多亿元,间接降低企业成本450多亿元。

减税降费力度空前。从2016年5月1日起,浙江全面推行“营改增”。据测算,“营改增”将为全省企业每年减负约300亿元。在企业普遍反映的涉企收费方面,经过“四张清单一张网”、涉审中介治理等“放管服”改革,企业税外收费已大为减少。根据对全国各省(区、市)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结构的比较分析,目前浙江企业的非税负担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为31个省市区最轻。

用电、用气等生产性经营成本低于兄弟省份。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电价高于周边省份问题,2016年起浙江对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降低4.47分。较大幅度降低天然气价格,当前全省企业用气价格总体上已低于江苏水平。这两项为全省的工商企业每年减负约45亿元。

用工成本持续高企现象有所缓解。从1994年到2015年的21年间,浙江已15次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2016年浙江提出“最低工资标准原则上每2年调整1次,调整幅度基本与劳动生产率相协调”。同时,通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加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投资,预计社保费每年减免近80亿元。

融资成本明显回落。通过创新企业融资机制和方式,加快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下降9.6%,其中利息支出下降13.4%,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0.6和7.3个百分点。具有方向标意义的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逐年下降,2013年为21.5%,2014年为19.4%,2015年为17.5%,目前已降至17%以下。

亮点五:补短板全面推进

积极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围绕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改革落地六大短板,制定补短板行动方案,明确六大领域21个重大工程1700多个项目,涉及短板领域的项目投资增速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技城、特色小镇等创新空间建设,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七大万亿产业高速发展。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13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51.9%,新设市场主体71.4万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持续高涨。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迅猛。2016年前三季度,浙江交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234.5亿元,同比增加30.6%,大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20个百分点。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形成强劲拉动效应。上海复星、万丰奥特、浙江吉利3家浙企参与杭绍台铁路PPP项目,是全国铁路引入社会资本的一大突破。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水共治”深入开展、“三改一拆”纵深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到2016年9月底,221个省控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77.4%,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87.9%,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十件民生实事按计划推进,2016年前三季度投入卫生、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民生财政支出3609.3亿元,同比增长17%。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浙江音乐学院、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等一批社会重大项目建成使用,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省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低收入农户获得感不断增强。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093元和18440元,分别增长7.9%和8.4%,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

重大改革项目落地见效。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40项重点突破改革任务进展顺利。其中,“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2015年的554项减少到516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取消;市县行政审批一体化改革全面推广,企业投资项目100天高效审批和50天高效审批试点加快落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以亩均绩效为核心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全面开展。

亮点六:试点地区改革特色彰显

浙江省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分别就“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改革任务,在诸暨市、乐清市、永康市、温岭市、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开展试点。试点地区主动作为,大胆尝试,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

诸暨市以去库存为重点,积极探索“房票”“地票”政策,以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机制和房屋征迁安置市场化机制推进去库存,全市商品住宅库存化周期降至10-13个月的合理区间。

乐清市以补短板为重点,通过建立“一湾五区”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构建标准体系等多措并举,支持和引导正泰、德力西等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的制定和品牌建设,重点补齐湾区经济发展和电器等产业转型升级两大短板。

永康市以降低企业杠杆率为重点,成立去杠杆工作领导小组、企业帮扶领导小组,建立担保贷款追偿化解机制、扩大“转贷通”贷款、推动企业股改上市,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存量收储平台、政府产业基金“四大平台”,着力打好“两链”风险化解组合拳。全市不良贷款由2016年2月的4.99%下降至2016年9月的4.22%。

温岭市以去产能为重点,把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机结合起来,以小微企业园、产业转型升级基地、特色小镇为平台,推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基地一期16家厂房主体完工,首次采用工业地产模式的300亩园区签约企业54家。

金华经济开发区以降成本为重点,建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重点特色产业基金、“一企一策”分类处置、应急周转金、技改投资差异化奖励等制度,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浙江全省改革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改革之路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革备忘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改革创新(二)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