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书”形态的起源、发展与趋势
——兼论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

2016-02-12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用户服务资源建设

张 鹏,王 铮(.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中国科学院大学)



“听书”形态的起源、发展与趋势
——兼论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

张鹏1,王铮2,3(1.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要:在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听书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首先回顾了听书形态的概念演变,分析了听书发展的历史、听书与载体的关系,以及听书的普及化、市场化、资源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听书新形态所带来的音频资源变革,最后讨论了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听书;音频内容;音频资源;资源建设;用户服务

1 研究背景

“听书”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词汇。然而,“听书”一直以来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尤其是在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三重技术趋势的合力作用下,“听书”无论是作为一种“阅读/获知”手段或行为(listen to a book),还是作为一种资源呈现形式或存在格式(an audio book),其内涵都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仅从现象层面就可以观察到“听书”形态的新变化:①在用户的移动端,用户将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作为音频内容的播放工具,实现对音频内容的随时随处获取和收听;②在软件和应用层面,越来越多的音频内容APP(移动应用)开始涌现,它们很多直接以“听书”为应用名称,并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及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用户认可(如国内知名的喜马拉雅听书、酷我听书、考拉FM等);③在内容层面,越来越多的听书软件和应用的运营机构正从音频内容的“集成者”转变为原创音频内容的“生产者”,基于已经形成的用户群、客户端和应用平台,大量的音频内容正在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传统的“听书”形态正在经历一场深远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内涵涉及听书的内容形态、产生方式、传播方式及接收与利用方式;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新兴的音频资源及相应的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的形成;这场变革的影响将不仅作用于传统的听书形态,也有可能影响到人们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也是承担信息管理与保存、知识交流与传播使命的图书馆需要关切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以“听书”的概念内涵和形态变化为线索,分析在数字网络环境中的“听书”新形态,提出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之策。

2 听书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2.1听书的概念演变

听书作为一种阅读形态或是知识获取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今人们时常把听书作为是对传统阅读(阅读纸质印本图书或是电子书)的超越,但是,自人类阅读活动诞生伊始,就是“听、说、读、写”,“眼、耳、手、口”等多种行为和感官合一的活动。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阅读活动起源和本质的回归。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使用符号及图画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在更早之前,人类则是通过语音及身体动作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与判读。尽管人类语言文字产生的具体时间还存在争议,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作为文字的记号系统一定是在语音系统相当完善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声音、诵读、演讲等一系列和听觉感官相联系的概念一直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随着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诞生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人们识字率的提升、图书文献出版行业的发展、人们阅读和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阅读活动才一度成为比较单纯的视觉感官活动。而“听书”则成为“读书”活动的补充或从属。直至近几十年,听书的公认概念被认定为“有声书”或“有声读物”(Audio Book),即将传统的纸质书籍通过声音的方式储存在某种媒介当中,供用户以音频的方式接收内容。[1]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听书形态在最近几十年来主要是作为传统纸质印本图书的附加或辅助功能存在,是传统图书的一种内容增强(Content Enhancement)手段。在产生方式上,通常也是在纸质印本(以至于后来的数字化格式)出版发布后,再将其录制为各类声音格式。因此,传统的听书形态一般仍要依附于视觉呈现形态存在。

2.2声音与阅读的历史联系与文化渊源

尽管听书形态长期以来被作为书籍视觉呈现形式的补充,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上声音听觉与阅读的联系和渊源时,就可以发现其实声音作为知识和文化传播介质的价值远比我们当今所认识的要深远。

(1)以声音为介质的交流符合人类的头脑及生理结构的进化规律。在人们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种感官从来就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共同协调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的知识可达65%。[2]

(2)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声音都是阅读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创作活动、学习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例如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和很多民间创作首先都是靠口耳相传,然后才有文字记录和文献整理,如中国的《格萨尔王传》《诗经》,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呵婆罗多》等。[3]而后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和音律、节奏、吟咏等声音要素相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无不吸收和整理了话本的内容,真正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听书”特色。在西方,“诵”和“读”在近现代到来之前一直都是相结合的。在苏美尔人文化中,书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声念出,因为刻写符号隐含着特殊的声音。在古埃及,阅读是一种口头行为,文字本文的产生实际上是记录主人口述的过程。在古希腊,阅读即是“公共阅读”,即在公开场合为公众诵读自己的作品。乃至直到中世纪,阅读仍是一项集体活动,如诵读宗教经典等。[4]

(3)无论是在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声音介质都在社会识字率低下的时代承担了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角色。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听为读”,因为全社会的识字率非常低下,大都市可能最多5%,农村则至多1%。[4]

2.3听书和记录载体演变

听书形态的发展盛衰和记录载体的演变息息相关。印刷行业以及图书出版行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近代以来的阅读习惯,使得声音传播在文化与知识传播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然而,随着留声机、广播电台、磁带乃至后来的数字音频记录方式的出现,听书形态重新焕发了活力。现代意义上的听书形态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盲人基金会为了照顾盲人和从越南战场归来的伤残军人,找专业人士朗读纸质书籍,然后录制成磁带,播放给有阅读障碍的用户。[5]此后这种以磁带为介质的听书形式迅速进入市场,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成为现代听书形态的源头。据20世纪80年代末的调查数据,美国有声读物产业的销售额在当年就达到了2.5亿美元,消费者中有80%都是健全人。[6]有声读物也推广普及到世界各地并迅速地发展。

新出现的听书形态较之于以视觉为主阅读方式具有很多优点,不断吸引着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盒式磁带书籍风靡美国,[7]这一方面得益于“随声听”(便携式磁带播放器)的流行,另一方面源于美国家庭希望在驾驶汽车享受“阅读”的需要。[8]而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则为听书记录载体带来更大的革命。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的21世纪初年,普通的MP3播放器一般可以存储3~6种图书,用户使用MP3听书既解放了双眼,又无需增加平日的随身行李重量。[9]此后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则为听书载体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以苹果产品中容量最小的iPod为例,一般可以容纳4本书的内容,而且它在加快读书速度时不会像录音机的快进功能那样让声音变调难听。[10]数字播放器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磁带行业。而后苹果手机引领开启的智能手机风潮则颠覆了传统的移动通信终端市场,乃至影响了包括音频内容在内的多媒体内容出版发行生态。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听书的硬件终端,也包括听书的格式和内容。当前苹果公司的iTunes软件占据听书市场的主导地位。[11]一些传统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机构同时也会发布iTunes格式的富媒体内容,典型的例子如知名的老牌科技期刊《》,在其网站上有效地开发利用了有声书、iTunes等媒体技术和手段,实现了期刊的内容增强,整合了文本、音频等内容统一服务于科学信息的传播。[12]

值得注意的是,在苹果及安卓系统搭建的互联网开放应用系统中,越来越多的听书或音频APP开发上线,这些音频信息源既有来自传统媒体产生的内容,也有传统媒体之外的用户生产的原生音频内容,这大大丰富了当前听书用户能够接触到的音频资源,也对音频资源及听书资源的内容认定、开发利用和保存管理带来了挑战。

总之,回顾现代听书形态的记录载体演变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从Audio Book(有声书)到E-Audio Book(数字有声书)再到E-Audio Content(数字有声内容)的转变。

2.4听书的普及化、市场化及资源化

随着听书记录载体的进步,听书形态重新在社会中普及,由此带来的必然是听书的市场化,欧美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形成了听书市场和听书产业,听书内容也就成为一种产品和资源。

听书的普及化过程经历了从“分众”向“大众”的转变过程。如前文所述,现代听书形态首先服务于视障人士和伤残军人。时至今日,面向盲人和视障人士的听书资源仍然是听书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例子如在2012年,中国残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盲文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启动的“听书工程”,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其70余年积累的节目资源库中首选1万小时优秀节目资源捐赠给中国盲文图书馆,支持盲人有声读物资源建设和发展,支持中国盲文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建设。[13]在服务中小学生方面,听书被证明是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有声读物作为阅读工具的价值所在,[14]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听书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与英语教材配套的听力材料也可以视为面向学习目的的听书形态,英语听书、国外有声读物在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用户基础。[1]此外,有车族、上班族、白领、家庭主妇等都被列为对于听书有庞大需求的用户群体。[16]还需指出,听书的普及在我国存在特有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我国的听书受众几乎遍及所有年龄段。由于听书读物与传统曲艺紧密联系,使得听书不仅面向年轻人,也吸引老年人,推广听书不仅限于新的科技公司,也包括传统的曲艺团体。[1]

当前,听书形态的普及化主要表现为:在一些用户的日常阅读习惯中,每年完成“听书”的数量已经超过单纯用眼睛“读书”的数量;[10]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出版物市场份额中,听书出版物的比例迅速且持续上升。美国音频出版协会(APA)的报告显示,2011年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为7237种,比2010年(6200种)增加了17%,比2009年(4602种)增加了57%。[17]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也正是智能移动终端开始流行的时段。

近年来听书掀起了市场上的“有声革命”,[18]各家出版商都在开发自己的有声产品。美国、德国等有声出版物发展成熟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从制作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9]在当今的各大书展上,都设有专门的“听书”展台。[11]各类出版商、媒体机构、硬件厂家、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合作”也在不断深入与加强。2008年,拥有Kindle阅读器的亚马逊公司收购了老牌网络听书供应商Audible以扩充自身听书业务。[11]2009年,我国国内的电子阅读器领军企业汉王科技与当时国内最大的有声图书门户网站合作推出内容和硬件终端结合的听书版电子书。[6]在Web2.0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推动下,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

3 新型听书形态带来的挑战及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3.1新型听书形态带来的音频资源变革

听书形态具有很强的载体依附性,记录载体形态的演变深刻影响着听书的形态变化。同时,随着听书内容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格式进行存储和呈现,音频内容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数字资源属性。从数字资源的一般属性来看,一方面数字音频资源能够节省物理存储空间,实现大规模的保存以及方便地传输和接受利用,但是另一方面数字音频资源也具有自身的脆弱性,面临长期保存的挑战,同时海量的数字音频资源也面临有效收集和组织的问题。除此之外,随着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数字音频革命”。当我们以信息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听书的内容,以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对于听书内容的有效开发、管理和利用时,应该注意到一种新型的数字音频内容资源及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1)以智能手机为代表智能终端普及让手机阅读、移动阅读的比例越来愈高。根据2015年4月发布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光盘阅读的接触率均有所上升,2014年有49.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3年增加了5.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13年上升了9.9个百分点。[19]以微信阅读为例,2014年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有3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66.4%)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19]而当前微信中传播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数量庞大的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越来越多的听书APP更是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阅读创意和阅读体验。

(2)在移动互联生态中的数字音频内容出现大规模爆发性的增长。如今无论是在苹果的App Store还是在安卓的各类应用商店,只要搜索“听书”,就可以得到多达20~40个各类听书移动应用。在这些应用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有声书(翻录或转录已出版图书),也有大量的自出版(self-publish)与原创内容。这一方面在大大满足用户需求和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如听书内容的版权问题,以及面对大量的听书内容如何选择精华的内容。例如有用户希望收听《红楼梦》作品的内容,在各类听书应用中提供了至少数十个关于红楼梦的音频主题内容。这种情况就如同在纸质印本时代用户面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时面临选择的困惑。此外,现在很多用户将听书内容作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很多听书应用也提供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和专栏,而用户如何能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且内容质量得到保证的音频内容,也是音频资源服务特别是听书服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新型数字音频资源在某些部分呈现出开放资源的特征。例如很多当前互联网上的听书内容和MOOCs(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具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一些MOOCs课程以音频方式在听书应用上发布,也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版权争议,内容平台的建设,内容的优选、组织与整合等。

3.2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

面对“有声读物”阶段的听书形态,图书馆在音频资源建设、资源管理和用户服务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这一点在阅读气氛浓厚、听书文化盛行、版权规定健全、图书馆服务发达的欧美等国表现尤为明显。在德国,图书馆是听书的主要阵地,德国有1.3万家图书馆,各个城市的图书馆经常举办听书会,组织知名人士到现场为听众朗读好的作品,激发人们的读书兴趣。[20]在美国,图书馆需要购买大量的有声读物,网络有声读物上也纷纷将图书馆定位为重要的销售渠道,[6]图书馆出借的有声读物颇受读者欢迎。[10]当然,在针对传统有声读物资源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图书馆也需要思考面对网络环境下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之道。

(1)图书馆需要充分认识到听书形态的变化,以及音频资源内容的拓展,并将这种认识体现和贯彻到图书馆资源的建设策略中。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图书馆关注的目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有声读物”,而是要积极关注更为多样的“声音资源”,这些资源可能包括:“口述历史”的声音资料记录,开放教育资源(以MOOCs为代表)的音频发布格式,以及互联网上以音频格式发布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2)图书馆应该熟悉、加入乃至倡导建立专门面向音频内容的专业组织。在欧盟国家由于听书行业的成熟发展,随之诞生了很多专门针对音频出版物的协会或专业组织。如英国成立了有声读物出版协会(Spoken Word Publishing Association),于1995年设立了“有声读物大奖”,为有声读物的阅读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美国有声读物出版协会APA(the Audio Publishing Association)于1986年建立,对于美国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充分支持,对产业的规范化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6]当前,我国音频内容资源的开发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也更具潜力的局面,已经成立诸如“中国听书作品反盗版联盟”这样的组织。[21]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传播体系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必须要对有关的组织、其他利益相关及其政策和战略有所关注。

(3)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在资源建设、信息组织方面的优势,对听书内容资源以及各类新的音频内容资源探索和尝试进行收集或揭示。针对成熟的听书作品或产品、开放获取音频内容、原生音频内容,图书馆需要对其特征和属性有所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摸索相对应的资源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开发音频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版权的保护以及对高质量高价值音频内容资源的揭示。[3]

(4)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空间资源和硬件服务条件,为听书活动和新型音频资源的利用创造环境。由于当前大量的音频内容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因此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在网络接入和网络带宽上的公共资源优势,为那些有网络介入困难的用户提供音频内容获取渠道。另外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听书室、改造电子阅览室、组织听书活动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提供音频信息服务。[22]

4 结语

听书形态在人类知识与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互联网环境下新型听书形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的听书形态背后是大量基于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环境产生的新型音频资源,这些音频资源为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带来了变革,也对传统的音频资源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变革。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承担着作为文献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情报中心的职责,新出现的音频资源类型同其他网路开放内容一样,对于人们的教育、学习、求知、娱乐活动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因此图书馆需要注意到听书作为一种声音资源的组织方式或利用方式所发生的形态变化,从资源组织和用户服务等角度探索对新型音频内容资源的应对之道。

[参考文献]

[1]刘丹.李圣辰.听书:耳朵里的市场[J].销售与市场,2010(9):86-87.

[2]李昂.听书与论书[J].新闻爱好者,1993(2):40.

[3]曹广英.成人自学“听书”和图书馆“声书”业务的新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2(3):54-55.

[4]阅读的历史:从朗读到默读[EB/OL][2015-05-01].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07/27/ c_123477233.htm

[5]刘保华.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建立“听书室”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408.

[6]刘荣.我国听书产业在网络下的发展和标杆性策略分析[J].编辑之友,2011(8):73-76.

[7]美国的听书热[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6):52.

[8]听书——盒式磁带书籍风靡美国[J].信息经济与技术,1995(3):43.

[9]灵凌.国内首家听书网全线开通[J].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9):40.

[10]李忠东.美国人坐火车爱听书[J].铁道知识,2005(12):36.

[11]胡昌华.发现听书市场的蓝海[J].出版参考,2009(15):8-9.

[12]Nature Podcast[EB/OL].[2015-05-01].http: //www.nature.com/nature/podcast/index.html.

[13]陈曦.“听书工程”启动,惠及全国1233万盲人[J].中国残疾人,2012(3):15.

[14]陈洁.美国儿童听书市场暑假走俏[J].出版参考,2004(7):30.

[15]高洋.听书:高近视率现状下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选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6-7.

[16]浩浩.听书的市场[J].出版参考,2005(2):27.

[17]付国乐.氧气听书引领国内数字阅读进入“有声时代”[J].科技与出版,2014(10):139.

[18]黄鸥.新星:加入“听书市场”行列[J].对外传播,2009(5):42.

[19]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手机阅读率首次超过50% [EB/OL].[2015-05-01].http://ex.cssn.cn/dybg/dyba_wh/201504/t20150427_1603067_1.shtml

[20]李丽宾.新技术开启全新的阅读方式——听书[J].情报探索,2007(5):14-15.

[21]周飞亚.读书与“听书”[J].新湘评论,2014 (8):29.

[22]谈苹.浅谈阅读跨越——“听书”:读者阅读的新选择[J].图书馆界,2011(2):55-56.

Origin,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Audio Book——Coping Strategies of Library in the Face of New Audio Resources

Zhang Peng,Wang Zheng

Abstract:Traditional audio book pattern has chang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digitization and mobil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nception evaluation of audio book, and then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audio boo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udio book and record medium, and the feature of popular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resource of audio book. Based on above research,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pattern of audio book and the revolution on audio content resource,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n new audio content resources for library.

Keywords:Audio Book;Audio Content;Audio Resources;Resource Development;User service

[收稿日期]2015-07-29[责任编辑]邵晋蓉

[作者简介]张鹏(1986-),男,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王铮(1986-),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55.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3-0008-05

猜你喜欢

用户服务资源建设
新媒体时代老年类报刊的用户服务转型与升级对策
分析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及用户服务创新
口碑信息传播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路径分析
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用户服务保障模式探讨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