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汉代的行政官署

2016-02-12

中国机构编制 2016年2期
关键词:相府丞相围墙

● 张 锐



简述汉代的行政官署

● 张 锐

官署是官吏办公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然会通过官署的建筑语言表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语言”,可加深对行政制度的理解。本文以汉代丞相府、郡国守相府、县寺为例,简述汉代的行政官署。

一、丞相府

丞相是西汉最高行政长官,官署称“丞相府”,是丞相官邸,功能上类似于现今英国的唐宁街10号。丞相府位于未央宫之东,与未央宫东门阙相对。丞相府的外部结构,据东汉应劭《汉官仪》“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的记载,大体是用围墙围成的方形,东西南北四面墙各开一门,门下有走道。这与汉代皇宫、帝陵及宗庙的建筑风格一致。对这一现象,建筑学家刘敦桢认为:“汉制以丞相佐理万机,无所不统,天子不亲政,则专决政务,故其位最尊,体制最隆……其府辟四门,颇类宫阙,非官寺常制也”。

据东汉卫宏《汉官旧仪》的记载,丞相府大门用方圆三尺、不着色、不郭邑的榆树板,上面写着“丞相府”三个大字。行政次官、丞相长史分别在丞相府的东门、西门办公。汉代官署门口一般设有钟铃和鼓,按时击奏以提醒官吏起居休息,开闭大门,遇到紧急或者重要情况则击鼓报讯。而丞相府门口不设铃鼓,以官奴婢传漏以起居,这与宫内官署相同。西晋荀绰在《晋百官表》认为,丞相府门前不设门阑、铃、鼓,具有表明其为天下政务汇集处“深大阔远,无节限”的政治意义。

《汉书 · 董贤传》记载了丞相孔光在丞相府迎接汉哀帝宠臣董贤,自外门望迎、退至中门、再出閤门拜谒的过程。说明丞相府与一般官署建筑布局“回”形结构(即外墙里面还有一圈围墙,从而使官署形成内外圈的“回”字形)有异,在“回”字形之外还有一圈围墙,即从外到内有三重围墙,是以,从外大门进入相舍,需要经过外门、中门、閤门三道门。

丞相府中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百官朝会殿,供朝廷举办各种“集议”以及上计①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举谣言②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称为“举谣言”。和习肄③肄:练习,与“习”同义。礼仪等大型活动使用,是周代外朝的遗存。百官朝会殿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集会场所,功能上类似于唐代的尚书省都堂。有时皇帝与丞相议论国家大事,也要亲临丞相府。

丞相府中还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收藏图籍文书的书府。《汉书 · 高帝纪》记载,刘邦攻占咸阳后,萧何不是抢钱抢房占地盘,而是全面接管秦的地图、户籍与卷宗档案等文书资料。这是萧何高瞻远瞩、目光远大之处,懂得管理一个诺大的国家,更加重要的是各类文书资料。有了全国的地图、人口数据、税收数据、驿站船邮资料,就可以全面了解国家的形势。汉能够平定天下,这批公文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后来长期做丞相也靠这批公文资料行政。丞相府作为国家行政中枢,每年接收大量的上计考课等文书,也收藏在书府中以备及时查阅。

丞相府作为丞相官邸,既是丞相办公之处,也是丞相的居所,办公和居住连在一起,前为厅事,后为官舍,呈现“前堂后寝”的布局,厅事与官舍之间有称为“閤”的小门相连,侍閤等官役随时听候吩咐。丞相居所称“府舍”或“相舍”,《汉 · 赵广汉传》载:“广汉闻之,疑丞相夫人妒杀之府舍……遂自将吏卒突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可见丞相及其家人、奴婢等都住在府舍中。相舍的后面有花园供游赏,后花园附近有属吏的吏舍,如《史记 · 曹相国世家》载:“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丞相府中还有数量不小的客馆,用于接待宾客或者安置幕僚,如《汉书 · 公孙弘传》载:“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二、郡国守相府

汉代郡太守和诸侯国相官署称“守相府”,也是守相官邸。守相府所在县称为“首县”。中国古代以北为尊,皇帝的宫殿一般位于京城的正北方,郡县官署为了迁就十字形大道,尤其是为了避开尊贵的正北方位,一般设在城市的东北方位。守相府设在首县县城的东北方位,首县官署只能另设别处,普通县官署则一般设在东北方位。

汉代城市,官寺、市、里分区很明确,其外部都由墙垣和街道隔开。郡国守相府也用围墙将之与城市的街道隔开。府内还有很多墙,将之分隔为多个大大小小的功能院落。守相府围墙最外墙朝南正面为府门,大门两侧的墙面转折一个三十度的角度斜向大门,以突出大门的位置,就是所谓的“八字墙”。正门有亭长一人和若干门卒负责守相府的安全保卫。大门旁有附加建筑,与围墙相连的左右各有一间房,名为“塾”。穿过两塾中间的府门,迎面是一道屏风,汉人称之为“罘罳”,也就是后世的照壁。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具有大门外障的功能。晋代崔豹《古今注》解释:“罘罳,屏之遗像也。塾,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塾之言,熟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

绕过罘罳,就进入守相府庭院中。庭院中最重要、最高大的建筑是正堂,为守相升堂听事之所。正堂亦称“黄堂”,《后汉书 · 郭丹传》注曰:“黄堂,太守之厅事”。由听事之庭,引申为“厅事”,是以正堂又可称“厅事室”。《华峤书》曰:“华仲……迁东平相,赏罚必信,吏不敢犯。有梓树生于厅事室上”。

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守相府听事壁上还常绘有历任守相的事迹与画像。应劭在《汉官》中认为,“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守相府墙壁上有时还绘本地有影响的人物的图像。将历史人物画在宫廷和官邸墙壁上,是汉代为臣民树立楷模的重要方法。汉武帝、宣帝和明帝都曾这么做。

正堂主要用于守相处理重要政务,日常政务守相一般在称为“便坐”的厢房处理。如《汉书 · 文翁传》载文翁为蜀郡太守时“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注引师古曰:“便坐,别坐,可以视事,非正廷也”。

守相属吏在守相府分曹办公。根据诸曹在守相府的位置,有前后曹之别。《汉书 · 萧望之传》如淳注曰:“贼曹、决曹皆后曹”,说明贼曹、决曹皆在正堂后面办公。守相府列曹众多,以至有的属县县丞进府办事找不到官曹所在。《后汉书 · 张玄传》:“玄初为县丞,尝以职事对府,不知官曹处,吏白门下责之。”可知守相府规模很大。

守相府与丞相府一样,也是“前堂后寝”建筑布局,前为办公区,后为守相住所,称太守舍或府舍。府舍面积很大,可供多人居住,而且也有后花园。《汉书· 朱买臣传》载新任会稽太守朱买臣“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后汉书 · 孔奋传》:“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孔奋时为郡丞,隗茂等夜攻府舍杀郡守,胁持孔奋妻儿,说明郡丞舍紧挨着太守舍。

守相府办公区和府舍之间也有称“閤”的小门相连。《史记 · 汲黯传》:“迁为东海太守。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后汉书 · 吴佑传》:“官至酒泉太守……民有争诉者,辄闭閤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閤旁配备有侍閤等官役侍从服务。

守相府用围墙隔成“回”字形结构,办公区在“回”字形的内圈,“回”字形的外圈中有很多属吏的单身吏舍。东汉王充《论衡 · 诘术篇》称:“府廷之内,吏舍比属”,是吏舍密度很大,应是集体宿舍。尹湾汉墓简牍《元延二年日记》显示,东海郡功曹师饶出差归来则记“宿舍”,休假则记“宿家”,说明宿“舍”和宿“家”不是一处。《元延二年日记》还载有十二月五日“宿府”,可能守相府中还有用于接待的客房。

三、县寺

汉代县令长官署称“县寺”,也是县令长官邸。如1971年秋发现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第16标有“繁阳县令官寺”,墓后室壁画绘有武成图,图上标注有“武成寺门”。汉代县城一般由县寺、市场和里居构成。《汉书· 高帝纪》注引应劭曰:“太上皇思欲归丰,高祖乃更筑城,寺、市、里如丰县,号曰新丰,徙丰民以充实之”;《汉书 · 平帝纪》:“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巿、里,募徙贫民”。

县寺用高高的围墙将官署与城市其他建筑隔开,围墙四面开门,南门为正门,门前有二桓表、有鼓。桓表也就是现代所称的“华表”。县寺立鼓,目的是召集号令。县寺正门向着县城街道。《后汉书 · 张湛传》载郡守张湛乘车回乡,望见县寺大门就下车步行,以示对家乡官寺的礼敬,说明县寺正门前有宽阔的街道,可能是县城的中心街道。

与郡国府一样,县寺门两边也有“塾”,穿过两塾中间的寺门,迎面为一道称为“罘罳”的屏风。绕过罘罳,就进入庭中,庭中最重要、最显赫的建筑为正堂,为县令长升堂办事之所。在正堂两侧,设有厢房以便县令长日常办公或者处理机要事务。《后汉书 · 鲁恭传》载鲁恭为中牟县令时,嘉禾④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人们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从县寺厢房中长出来,反映其为政清静。

与郡国府一样,县寺也是“前堂后寝”建筑布局,前为办公区,后为县令长居所,称“县舍”。《后汉书 · 光武帝纪》:“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有时县令居所称“令舍”,县长居所称“长舍”,如和林格尔汉墓后室壁画武成图标注有“武成长舍”。在办公区与住宅区之间有一道围墙,墙中开门,小门也称为“閤”。因閤内为县令长私宅,能够进入其中的多是县令长亲近之人,一般人不得入内。负责内外传递信息的官役称“铃下”、“侍閤”,大约相当于清代县衙的“门子”。

县丞在县寺中也有专门官舍,称“丞舍”。《后汉书 · 吴祐传》:“时济北戴宏父为县丞,宏年十六,从在丞舍。祐每行园,常闻讽诵之音。”吴祐“行园”之园,指侯国相舍的后花园。吴祐游园时能听到县丞舍中的读书声,说明县丞舍与其官舍紧挨着。尹湾汉墓简牍《元延二年日记》载师饶元延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记“宿高广丞舍”,说明丞舍中有接待宾客的客房。又,和林格尔汉墓后室壁画武成图标注有“长史舍”,武成长史即县丞,也可说明县丞有官舍,为单独院落。

宋杰认为,汉代“任职在县丞以上的‘长吏’有资格携带妻子家属在官舍居住,而普通的吏员只能在吏舍单身合住”。县廷属吏是否“合住”难论,不带家眷单身居住应是可靠的。汉代县廷属吏一般在数十至一百多人,为他们提供家庭住宅可能性不大。“府廷之内,吏舍比属”,说明县廷中的吏舍与守相府一样都相互挨着,应是集体宿舍。《史记 · 李斯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吏舍厕”当指集体宿舍旁边的公共厕所。汉代“长官、监察官必避本籍,属吏必用本籍”,从东海郡没有为功曹师饶提供家庭住宅来看,县廷应也不会为属吏提供家庭住宅。

汉代各县县寺中都设有监狱,以便官员就近提审犯人。汉代监狱很多,《汉书 · 刑法志》载“天下狱二千余所”,监狱数超过县级政区数。尹湾汉墓简牍《东海郡吏员簿》载东海郡38个县均配有2、3名狱史和1、2名牢监,说明各县都设有监狱。《后汉书 · 和帝纪》载东汉和帝永元六年七月“幸洛阳寺,录囚徒,举冤狱”,皇帝驾幸洛阳县寺录囚徒,可说明监狱在县寺中。张继海和邹水杰认为,县监狱在县廷之北,与汉代人北方主刑杀的观念一致。

四、结论

1.丞相府开四门、无塾、无兰、不设铃鼓、三重墙院、设百官朝会殿和图书馆等建筑形制,反映了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独特的政治和行政地位。

2.汉代行政官署也是行政长官官邸,两者是一体的。各级行政官署“前堂后寝”的结构,以及行政次官丞(或长史)的官舍置于长官官邸之中、属吏只能在吏舍单身居住等特点,反映了汉代行政以行政长官为权力中心的特点。

3.各级官署中隔开办公区和官舍的小门“閤”,既是区分行政长官公务与私务的关键,也是行政长官掌控一方行政的关键。在汉代行政中发挥政治控制功能的“门下吏”系统,即由在该小门之下办公的长官亲近吏发展而来。

4.官署在城市中的位置、重重设障的围墙、门外的设施和门内的罘罳,以及高大宽敞的正堂等,都反映了官署的崇高地位、威严和神秘。

(作者单位:中央编办监督检查司)

猜你喜欢

相府丞相围墙
超越围墙
突然之间
旅游搭台 文化唱戏 2019年山西省“免费送戏进景区”省级启动仪式在皇城相府成功举办
边城雁不孤
围墙的信念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济公传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夏天的围墙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