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改革促创新,解难题强动力推动军民融合不断走向深入

2016-02-10赵淑珍

中国军转民 2016年5期
关键词:军民深度融合

■ 赵淑珍



抓改革促创新,解难题强动力推动军民融合不断走向深入

■ 赵淑珍

当前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问题导向,找准融合切入点,抓住融合结合点,突出融合创新点,打破特殊利益团体的利益固化态势,以市场为中介以经济为手段,强化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融合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协调统一。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面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重点。当前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问题导向,找准融合切入点,抓住融合结合点,突出融合创新点,打破特殊利益团体的利益固化态势,以市场为中介以经济为手段,强化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融合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协调统一。

一、成果丰硕绩效显著,深度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近些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军政各级单位和部门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不断扩大实践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军地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正在积极形成之中。

——融合战略得以确立

2015年3月,习主席在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是“军民融合”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升为国家意志,明确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极大地调动了军地各级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的积极性,军民融合产业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既能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也解决了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促进了军工产业升级。

——政策措施力度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改革举措渐次展开,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制度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2014年4月,工信部出台《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推进军民融合的路线图。11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向社会发布108项军事需求,吸引地方优势资源参与部队训练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研发。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2015年2月,《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提出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7月,我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发布,涉及118个项目 600 多个专利。2015年4月、2016年3月国防科工局印发年度《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在军工开放、资源共享、军工高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防部宣布将军民融合纳入今年国防费重点支持范围。

——融合程度明显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军民融合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国防科技工业、军队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到空天、海洋、信息等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均在不断提高。融合的范围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多元经济成分延伸,由经济、科技、教育等行业向全社会覆盖,由传统安全领域向新型安全领域拓展。融合的层次也从起初的产品融合向技术融合、资本融合、市场融合、信息融合、品牌融合等多层次融合推进。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左右,标志着我国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

——融合产业蓬勃兴起

十八大以来,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风起云涌,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北京、上海、陕西、四川等省市已建成多个空天产业军民融合孵化转化平台,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产生重大效应,在刺激经济、优化结构、增加就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据估算,北斗卫星系统应用到民用领域形成的产业效应,保守估计,到2015年为1500亿元,到2020年为4000亿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的“航天云网”覆盖全国各地,有效推动制造业生产设备的互联共享,其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生产的新舟系列民航飞机已累计交付超百架,运营在20多个国家的300条航线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把军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应急救灾、反恐防爆、节能环保等领域,生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设备,造价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民口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可以节省宝贵的军事研发,也降低了军品采购成本。目前全国已有 1000 余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比“十一五”末期增加127%,无论是获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的民营企业家数,还是应用于装备研发的民用技术数量,都在连年攀升,范围逐渐由元器件、零部件向整机、主机延伸,为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持问题导向,剖根源重实效,重塑融合深度发展动力结构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仍处于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到位、顶层统筹统管不够、融合领域范围相对较窄、融合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有些领域军民之间资源共享效率低下。对此,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加快理论、科技、管理、实践等方面创新,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打破思想禁锢,筑牢融合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融合发展的力度,真心融才能做到真正融。要破除门户之见,摒弃把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看作是国防和军队自己的事的偏见,树立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要树立统筹兼顾理念,重视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加大与地方统筹协调,做好多层次军地对接衔接,切实解决好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头领导,地方优势资源引不进、引不深等问题。要强化大局观念全局意识,摆脱行业、部门、单位的利益束缚,解决好“融合别人可以,融合自己不行”等问题,勇于打破特殊集团利益垄断格局,推动两大系统的互连互通、合作共享。要根植融合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协作意识,破除一切妨碍融合的狭隘思想和条块分割、自我保障、运行封闭的管理现状,推动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协调发展。

——注重改革创新,塑造全新格局

一要坚持全要素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军地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形成整个国家资源和全部生产要素在两大体系中自由配置、高效运用的开放性创新态势。二要坚持多领域融合,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多元经济成分延伸,由经济、科技、教育等行业向全社会覆盖,由传统安全领域向新型安全领域拓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地大联合、全方位大融合。三要坚持高效益融合,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改变单纯靠行政手段推进工作的习惯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多元力量、优质资源服务国防建设,做到一份投入、多份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国防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紧扣转化差异,创新融合政策

军民两大系统历史上发展路径、体制机制不同,各自优劣势迥异,导致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素质差别较大,需要辩证施治,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发展。一般而言,军工技术过硬,但转做民品需要完善解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力推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找准市场切入点,转换经营模式,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国防军工供货体系,但仍有不少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如信息不对称制约着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国防领域审批项目过多、程序繁杂造成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军工项目;即便承担了武器装备科研项目,民营企业也无法同军工企业一样享受同等的政府资金技术支持、税收优惠。所以,畅通参与渠道,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彻底清除军工集团行业壁垒,仍是当前推动“民参军”工作的重中之重。

——调整利益格局,激发融合动力

在市场经济中,改革创新制度规则、体制机制,打破日益固化的旧的利益格局,是运用经济手段激活动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措施。充分运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则推进军民融合是增强融合动力的关键,也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目前普遍做法。多年来,我国推进军民融合,行政手段用得多,经济手段用得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党特别强调要搞好市场运作,目的就是要把有利于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军民融合,有效转化为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利益驱动,实现参与各方利益的共赢,进而形成各局部利益主体都自觉自愿推进军民融合的格局。

三、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促协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习主席深刻指出:“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促协同,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两大关节点,是打通横亘在军地之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的制胜法宝。

——搭建推动深度融合的顶层框架

一是坚持国家主导。解决制约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应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和完整配套”的原则,采取风险评估、第三方论证、合法性审查、军地协调领导机构认定的程序,建立完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有序衔接、运转高效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二是坚持统筹统管。加紧推进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建设,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从源头上拆除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路障”,切实解决好深度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头领导以及“都在管、都不管”等问题。三是坚持法治保障。配套完善的法规制度,是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保障,也为市场主体参与军民融合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习主席提出依法推进军民融合的思想,要求我们要善于依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军民融合综合立法进程规范组织领导、运行机制、责任义务、配套保障等问题,进而逐步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切实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军地协同提升融合能力

发挥军事需求的主导牵引作用,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融合起来,做到需求主体、需求目标和牵引对象明确,确保各主体、目标和对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实现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突出衔接配套,确保军民融合工作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坚持统一筹划,将军民融合的众多要素协同分类、有机衔接,实现统一布局、统一领导,以满足任务需要,确保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坚持资源共享,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整合军地优势资源,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地方战略性支柱产业、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军队建设中,促进军民高技术相互支撑、双向转移。坚持共同担当,把执行军民融合作为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找准明确责任和倒查追究责任的切入点、结合点、共振点,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

——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当前,相对于传统领域的军民融合,我国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的融合空间更大,更容易打造高精尖的拳头产品。统筹考虑军事斗争需要和国家产业发展规划,需要军民一体运筹,共同研究论证,把握融合发展的新需求,选好突破口,力争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催生新技术、孵化新产业。总结推广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试点经验,选择若干战略地位重要、军事需求突出、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持续加大投入、搞好扶持,开展军地联合创建示范区活动,带动资源要素向新型安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汇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升级。

——加大力度培育融合型人才

融合性人才的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之源,也是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要注重选拔懂融合、善管理、精协调的青年骨干,采取军地双方接力培养、多种途径打磨成才,建设一支融合水平高、政策反映快、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强的“融合型”人才队伍群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领军民融合大发展。融合型人才培养军队要以我为主,主动借重地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联合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模式加强培养,尤其是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成为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顶梁柱。

(作者单位:天津市武警指挥学院政工办)

猜你喜欢

军民深度融合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军民融合 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