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7”乡村刀扎伤事件的应急救治

2016-02-07于庆艳杜怀明赫光霞王洪霞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伤者预案急诊科

于庆艳,杜怀明,赫光霞,陈 静,王洪霞

• 案例报道| CASE REPORT •

“3•27”乡村刀扎伤事件的应急救治

于庆艳,杜怀明,赫光霞,陈 静,王洪霞

2014-03-27,北京怀柔医院成功完成1起乡村刀扎伤事件的应急救治。乡村特殊的地貌和人群特性增加了院外救治难度,突发事件发生后,院外信息上报和现场救援快速高效,院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及时,多科密切协作,有效地降低伤者病死率。

刀扎伤;应急救治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政治稳定,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2014-03-27,北京市怀柔区某村精神障碍患者张某持刀扎伤同村18人,致6人死亡、12人受伤,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笔者就本次“3•27”乡村群体性伤人事件救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类似乡村群体性伤亡事件的紧急救援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03-27,北京市怀柔区某村精神障碍患者张某持刀扎伤同村18人,其中男10人,女8人;年龄1.5~82岁,平均(50.81±24.84)岁,其中1.5~14岁3人,15~49岁3人,50~82岁12人;多发伤18例中,其中胸、背部多发伤5例,腰、腹部多发伤5例,胸、腹联合多发伤2例;脊髓损伤2例,皮肤裂伤4例。6例死者中左胸刀扎伤1例;左季肋刀扎伤1例。

1.2 院外急救和应急指挥 3月27日12:47,我急救分中心接到第一个求救电话,称“某村有1人被扎伤倒地”,12:49调度就近派遣1辆救护车前往事发地,12:50调度再次接到同村的求救电话“公园旁有3人被扎伤倒地”,12:52和12:54调度增派分站2辆车完毕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上报流程。调度首先把该事件直报院长,然后逐级上报。12:49之后调度陆续接到该村的求救电话,累计接到报警电话8次,按呼救地点统计受伤人数达10余人。调度分别于13:16和13:24增派4个车组参与现场救援。第一车组急救人员12:56到达现场,对最先呼救的伤者进行止血、包扎,开放静脉通路扩容。第二及第三车组分别于13:05和13:07到达现场,立即在路人指引下寻找和救治伤者。救治过程中,路人赶来求救,称“村里还有多人被扎伤”,急救人员立即把信息反馈给调度人员请求增援。后续增援4个车组陆续到达,车组先后被路人告知伤者位于公园旁、主街道、小巷内,并对其进行及时救治和转运。

1.3 急诊科救治和组织 急诊科安排沟通能力强的医师在公安部门配合下对陆续赶来的6位死者家属进行安慰和死亡通知,主动帮助家属联系殡葬部门安放转送死者遗体。院内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后,各科应急小分队成员10 min内到达急诊科,对院前转运至急诊的伤者进行初步检伤分类后分流至各专业科室[1,2]。各专业科室采取创伤伤情评估—急诊手术—创伤外科重症

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救治模式救治。首先,在进行术前准备和救治的同时,心外科、胸外科、腹外科、骨科医师联合对危重伤者的生命体征、伤口部位、刀扎伤后可能伤及的部位、哪一部位的伤最危及生命需要优先进行手术治疗进行评估,评估完毕联合进行手术,术后送入创伤外科ICU进行术后伤者综合管理。

2 结 果

此次事件的院外急救半径5 km,我急救分中心共派出救护车9车次,急救人员27名。伤、死者全部在16~71 min救治转运至院内急诊科。1 h内手术5例,1~2 h内手术3例,清创缝合4例。院内专家组成员对术后伤者进行会诊后,聘请市级心外、胸外、腹外专家5名于2 h内到达院内,再次对伤者进行会诊。最终12名伤者中转市三级医院8名,留观4名,确保入院患者无死亡。

3 讨 论

3.1 乡村群体性刀扎伤事件的救治经验

3.1.1 两种信息上报路径为院内应急预案启动赢得宝贵时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急救意识的提高,120急救电话的普及,院外急救往往最先得到急救需求,尤其是突发事件。此次事件急救分中心采取逐级上报和直报两种信息上报路径,分中心调度接到求救电话后,根据汇报流程应该依次上报分中心主任—急诊科—医务科;院内医务科—业务院长—院长。此次调度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政治敏感性派车同时立即直报院长,然后逐级上报。两种路径信息上报,为应急预案的及时启动,为领导评估事件的性质和发展动态,及时做出指挥决策赢得宝贵时间[3]。应急预案启动后,院内各科应急小分队成员10 min内到达急诊科,为后续抢救做好人力和物力准备。

3.1.2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院外急救和急诊科针对本区的特点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相应工作制度和流程,定期组织演练。因此,发生突发事件时,院外急救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应急小分队和院内专家组成员能按时到位;可有效提高应急能力和抢救意识,达到及时高效抢救[1]。

3.1.3 多科密切协作,争分夺秒救治,确保救治时效

刀扎伤所致多发伤具有损伤机制复杂、生理紊乱严重、伤情重、变化快、易漏诊和误诊、并发症严重的特点。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对患者进行生命支持,在“白金10 min”内完成控制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操作;30 min内有效干预休克。急诊科救治是把患者的创伤视为一个整体,根据伤情需要从全局的观点制定抢救措施、手术顺序及器官功能的监测与支持,不将各部位的损伤孤立地隔离对待。对于胸、腹、盆腔等内脏损伤出血,在“黄金1 h”内进行确定性救命手术,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在留观过程中发现2名伤者存在脊髓损伤,转往三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1.4 关注心理创伤,助力社会和谐 此次事件中,由于事发突然,伤人者手段残忍,被伤者毫无防备,伤情严重,给伤者和家属造成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特别是死者的家属,对医疗急救有极高的期望值,更加难以接受现实。急诊科选派了两名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医护人员陪伴在死者家属身边。在心理应激期,家属出现自责、指责等心理变化过程,指责对象通常为公安和医疗部门[4]。虽然任何语言也不能平复死者家属的伤痛和过激情绪,但是医护人员的行为和肢体语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现场,为降低对死者家属的刺激,医护人员为现场死亡者进行液体复苏抢救并转送至急诊科;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为死者盖上一次性床单;拭去外表血迹;安排家属到指定房间休息并递上一杯水等行为,均可以慰藉家属的心灵。家属情绪有所缓和后立即在公安部门配合下转送死者至殡葬部门,缩短死者在急诊室内停留时间,减少对死者家属不良刺激,避免加重死者家属指责的心理应激反应,助力医患和谐。

3.2 乡村群体性刀扎伤事件的特殊性和难点

3.2.1 乡村群体性刀扎伤事件伤员分散,现场统一指挥和信息报告难 此次事件18名伤者受伤地点不同:自家院内2名,公园旁3名,主街道9名,小巷4名。首先到达现场的两组急救人员,在不同群众指引下分散救助伤者。现场是分散的,无法统一进行全部现场评估、检伤分类和信息收集,而且救护车之间无法相互配合。但若村级管理者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度指挥呼救者或村干部能到村口接车,会缩短寻找患者时间,降低病死率。

3.2.2 街道狭窄,救治时效差 村中小巷道路狭窄交错复杂,救护车无法直接到达,需绕道而行,急救人员为快速到达伤者身边,携带抢救用品步行进入小巷,导致救护车与急救人员分离,救护车绕行途中,又遇伤者求救,司机无法停车,引起伤者和家属误解。

3.2.3 通讯不畅通,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 此次事件为精神障碍患者随机连续行刺,公安和急救部门对村中路况生疏,相互间通讯不畅通,无法以最快速度相互提供信息支持,急救人员遭受人身伤害风险大。老人和儿童占伤者比例78%,多发伤者占伤者比例78%,医

疗救治难度增大。

3.2.4 民众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事发突然,在警方未有效控制伤人者之前,民众处于恐慌之中。救助方法仅限于拨打报警和求救电话。现场无人主动引领警方追踪伤人者;无人主动引领急救人员尽快找到所有伤者。现场所有伤者未自救或被救助,导致6人死于现场。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发,行政区域内的各个部门都制定了本部门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如果把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系统比喻为一张网的话,那么这张网的纵向是畅通高效的,网格横向联动需要各应急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改进[5]。针对乡村特性,制定乡村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乡村干部参与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加强对民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纳入应急体系建设中[6]。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各部门间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能把病死率、伤残率降到最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胥 娇,吴群红,赫艳华,等. 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关键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卫生资源, 2013, 16(1):27-29.

[2]李 毅,晁生武,祁永章,等. 246例玉树地震伤员伤情分析和救治总结[J/CD].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3,8(3):245-248.

[3]李云波,车颖华,孙 卉, 等. 昆明“3•1”暴恐事件中院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 3(3):160-162.

[4]刘秀华,王晓祁,崔 红,等. 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心理救援管理模型探索[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 3(3):128-132.

[5]田军章,王声湧,叶泽兵. 中国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应急管理,2013, 5(3):14-19.

[6]秦伟毅,唐绍辉,李双明,等. 广州“5.6”火车站恐怖暴力袭击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分析[J/CD].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5, 10(3): 37-40.

(2016-03-18 收稿 2016-10-14 修回)

(责任编辑 潘奕婷)

Emergent treatment in“3•27” countryside knife-stabbed injury incident

YU Qingyan, DU Huaiming, HE Guangxia, CHEN Jing, and WANG Hongxia. First Aid Branch, Beijing Huairou Hospital, Beijing 101400, China

On March 27, 2014, Beijing Huairou Hospital successfully treated a case of stab wound occurred in rural area. Special landforms of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this incident both enhanced the difficulty of prehospital treatment. After the incident, outside hospital information was reported and on-site rescue was conducted fast and efficiently while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 inside hospital were carried out promptly, multiple departments worked in close cooperation, which lowered the mortality of the injured.

stab wound; emergent treatment

R129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11.012

于庆艳,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E-mail:yqy7817@163.com

101400,北京怀柔医院急救分中心

猜你喜欢

伤者预案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上)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帮助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再开溜是否构成逃逸罪
紧急预案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伤者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