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保障措施

2016-02-07郭玉涛王秦湘曹雪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9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郭玉涛,王 庆,王秦湘,曹雪峰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021)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保障措施

郭玉涛,王庆,王秦湘,曹雪峰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02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保障措施;黄河流域(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河上中游地区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生产建设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前入黄泥沙的重要来源之一。新形势下,做好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提出水土保持改进措施,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而且是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分析了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总结了黄河流域(片)积极采取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障措施,如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监测新规程,引进新技术提升监测水平等,助推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生产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并呈现出规模大、战线长、范围广、速度快、数量多等新特点。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前入黄泥沙的重要来源之一[1]。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控制水土流失,保障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是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和全面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必要手段。随着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得到基本落实,特别是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新规程(试行)》(办水保〔2015〕139号)实施以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着新技术应用不足、部分监测指标获取困难、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认识不足等问题。

1 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及水土流失影响

黄河流域(片)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新疆等10个省区,总面积367.8万km2。该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产建设项目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范围广。截至2015年底,黄河流域(片)仅水利部批复水土保持方案的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就达1 026个,其中火电类254个、煤炭类188个、公路类133个、铁路类105个、水工程类95个、输变电类69个、管道工程类49个、化工类30个、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类项目103个,建设周期长、扰动面积大的火电、煤炭、公路及铁路占到项目总数的66%,分布于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内蒙古、新疆、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的项目占总数的83%。这些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据初步测算,流域内因生产建设每年增加的水土流失量约为1.5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2 监测内容与方法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即对项目区内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趋势按照统一的方法和规范进行监督预测,对水土流失各要素进行连续和定期监测,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掌握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状况[2]。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可以准确掌握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其水保措施的防治成效,提出水土保持改进措施,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准确掌握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分析和评价水土保持效果,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科学配置等提供依据。

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依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和工程相关设计文件,主要监测内容有:一是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包括由项目建设引发的地形、地貌的变化情况,植被占压情况,建设项目扰动土地面积,取土(石、料)弃土(石、 渣)数量及面积;二是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量、对下游和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三是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包括防治措施的数量与质量,林草措施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监测,可突出反映在特定自然因素下的一定区域内,由生产建设项目建设所引起的土地扰动,以及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其实施的防治措施与效果等。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传统方法有调查监测、实地量测和定位监测。调查监测一般用于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监测。定期对建设项目开展全面调查,是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形成的一种简单有效、可操作的监测方法,通过调查巡测,可以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等进行动态监测,是目前我国各类开发建设项目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实地量测一般用于扰动土地面积变化监测,主要采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监测工具,对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占地、取弃土(渣)场等临时占地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现场量测。定位监测是在地面布设监测点,主要对某个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定量监测,一般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测钎法)、简易坡面测量场、沉沙池法、径流小区法等。

3 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国务院、水利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而搞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了推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2009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2009〕187号),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和任务、内容和重点、方式和手段、成果报告和公告及监测管理等要求。新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明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水土保持相关制度,使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变得强制化、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

《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检查要点(试行)的通知》(水保监便字〔2015〕72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指导和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关于印发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要点(试行)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程序的函》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和监测成果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另外,2015年6月水利部办公厅以“办水保〔2015〕139号”颁布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明确提出“点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不小于100 hm2和线型生产建设项目山区(丘陵区)长度不小于5 km、平原区长度不小于20 km的应增加遥感监测方法”。遥感技术成了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必要手段之一,主要是对扰动范围、取弃土情况、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可以大大提高监测成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新水土保持法给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新形势也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监测方法、技术水平、成果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

4 面对新形势,积极采取的保障措施

4.1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明确了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精度及成果汇总等要求;监测方法上强调了遥感监测的应用;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等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监测指标和精度要求;不同监测成果报送时限及对象,监测成果的提纲和监测记录表格样式。

实践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中规定的各项监测要求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加强了专项培训,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在监测方法上,全面采用遥感监测方法,并购置多台小型无人机,同时在遥感监测后期数据处理分析方面开展前期调研和技术论证工作。在监测工作程序上,严格按照新规程的要求,必须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监测实施方案,提高了实施方案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在监测记录和监测成果的编制上,完全按照新规程的格式和要求来做,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4.2加大监测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的力度

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各项指标中,建设期的土壤流失量、扰动土地面积、弃土弃渣量等是监测的重点,同时也是监测的难点。目前土壤流失量普遍采用简易土壤流失观测场法,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差,观测数据的精度低、可靠性差;同时项目建设期间施工活动频繁,基本上没有稳定的场地来布设监测点,即便布设了监测点,往往短期内就被损坏,实际取得的有效观测数据寥寥无几,监测报告中编造观测数据已是不争的事实。径流小区、沉沙池等观测法同样可操作性差,难以取得有效观测数据。为突破这些监测重点、难点,我们加大了监测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工作,以期建立不同类型区、不同扰动强度、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的土壤流失分析数学模型,改进土壤流失分析手段和方法。

4.3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升监测手段

由于公路、铁路等项目的施工便道、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占地面积大、范围广,常规方法监测扰动面积难度大、任务重,实际监测工作中多通过分析资料获取,而非实测,因而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很难保证。目前常规监测过程中普遍采用GPS进行定位,而对于新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则严重不足,监测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很难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及时、快速、准确的动态监测。面对新形势,在信息采集和遥感影像快速提取方面,我们开展了积极探索,也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加快无人机在流域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突发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等工作中的优势。同时,积极引进移动气象站、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泥沙测定仪等先进设备,以更快速、实时、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弃渣体体积信息和泥沙含量信息。另外,为实现监测手段的高效智能,积极研发水土保持监测野外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了集数字化地理信息、网站信息、专业监测信息及点位分布图等于一体的数据采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描述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区域内各项水土保持监测要素的实时状况,对水土保持监测野外数据采集工作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

4.4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纽带作用

在整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过程中,水土保持监测是关键环节,具有核心纽带作用,监测人员介入后,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相关单位、部门、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将各建设阶段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内容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给建设单位、管理部门等,督促落实各项水土保持工作。为此,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阶段,我们积极建立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监测的独特核心纽带作用,保证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监测单位在开展相关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宣传工作。监测工作开展前组织监理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现场宣传相关法律、部门规章,明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提出各单位须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为后期水土保持相关工作的及时有效落实打好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为及时有效地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监测单位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立了水土保持联系制度,对于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业主单位通报,组织施工单位尽快完成整改,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并尽可能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降至最少,时刻与水土保持监理单位保持沟通,共同把好施工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质量关。同时,积极配合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为其提供真实、有效的基础性数据,协助建设单位认真落实监督检查意见。

5 结 语

多年来,黄河流域(片)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多方肯定。2015年11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被黄委评为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先进技术服务单位。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程序规范化、方法科学化、成果标准化,树立起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监测的标杆,用科学的监测数据,为黄河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孙占锋)

S157

C

1000-0941(2016)09-0028-03

[1] 李春安.开辟新常态下黄河流域( 片)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15(12):42-45.

[2] 陈杰,齐实,王奇,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3):118-122,126.

郭玉涛(1977—),男,山东泰安市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2016-08-01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