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七十年 阔步再向前
——热烈祝贺人民治黄70周年

2016-02-07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9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黄河

本刊编辑部



辉煌七十年阔步再向前
——热烈祝贺人民治黄70周年

本刊编辑部

黄河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也是举世闻名的悬河,其根本症结是泥沙。黄河的治理离不开治沙,治沙就不能不谈水土保持。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把水土保持列为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标志是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决议要求国务院采取措施,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机构,同时要求陕西、山西、甘肃三省分别制定本省水土保持计划,保证按期执行。综合规划的实施,标志着人民治黄事业从此进入了新时期。实践证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既不是“速胜论”,也不是“无效论”,水土保持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是有效的,但是也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有关专家研究的成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黄土高原水保水利措施每年减沙3亿t左右,近几年以来每年减沙4.35亿t左右,分别约占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的19%和27%,减沙效益明显。同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资料,目前黄土高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万多km2,植被覆盖率达到45%,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18万亿元,许多荒山秃岭已披上了绿装,水旱风沙灾害明显减少,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土流失区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不少小流域成了人们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探索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黄河综合规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迅速展开。为了总结群众工作经验,黄河水利委员会恢复和建立了天水、西峰、绥德等一批水土保持试验站,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考察,提出了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综合开发、稳步推进的水土保持治理方略,创造和推广了固沟护坡、固沟保塬、发展梯田、推广淤地坝、大力植树种草等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路线不断完善,提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培育水土保持产业,把保持水土资源开发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并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广泛推广。1983年,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无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安定区(原定西县)重点治理工程,是全国最早开展大规模治理项目的区域。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水利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为平台,通过召开工作会、座谈会、现场会、讨论会等形式,推广水土保持先进经验,协调水土保持发展战略,大大加快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号召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更加注重植被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时期,与此相应地大规模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进入21世纪,提出了“大封禁、小治理”的工作思路,实施了生态修复战略,在加强人工综合治理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并探索建设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经济小流域、生态休闲小流域,并以此助力精准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广大山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同时,围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目标,构筑黄河减沙第一道防线,国家实施了淤地坝亮点工程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各省区实施了规模浩大的水土流失治理活动,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土保持探索实践,涌现出类型多样的水土保持治理典型。青海省大力实施“东治西防”战略,以“三江源”保护为抓手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黄河源区生态明显好转。甘肃省多年坚持不懈兴修梯田,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草药产业,走出了一条“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构筑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围裙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五子登科”治理模式,培育了“庄浪梯田化示范县”“安定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典型。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南治理、中修复、北预防”的思路,大力推广“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实现“秋水春用、低水高用、节约用水”,发展经济小流域,并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封山禁牧,结束了过度放牧、生态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培育了“隆德梯田建设模范县”“彭阳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典型。内蒙古自治区以皇甫川、砒砂岩、黑土区、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在全区实施封禁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在多年实施沙棘治理后,找到了既能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又能开发出多种沙棘产品、使当地群众增加收入的治理开发新路。陕西省积极推广水坠法筑坝技术,大力修筑淤地坝,充分利用水沙资源,用洪用沙,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发展坝地农业、生态农业,大大推动了全省“三农”发展;同时,率先实行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2008—2015年征收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水土保持补偿资金65亿元,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治理投资。山西省大力推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1986至1998年,共召开7次全省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户包治理小流域、民营治理大户、矿治小流域,涌现出治理开发户30万户,累计投入治理资金约35亿元,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力量。河南省在豫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以实施国家重点工程为契机,以创建水土保持生态园、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需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由传统的山区小流域治理拓展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上来,把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城郊观光小流域,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山东省充分利用地方经济发达优势,制定政策,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全省民营投入达水土流失治理全部投入的1/3,民营水土保持正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994、1999年,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四省区开始实施的两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获得了世界银行“非常满意”的最高评价,被世界银行誉为世界银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一期项目获得2003年度“世行行长杰出成就奖”。为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推进,各地创立了“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收其效”的协作原则,形成了“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群众参与”的协作机制。

自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进入了依法防治的新阶段。流域机构及流域各省区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充实人员,购置设备,配套法规,强化管理,创新机制,落实措施,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为水土流失及“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有关资料,目前黄河流域(片)已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达3万多个。水土流失治理已由过去的“综合治理”一手硬,变成了“综合治理、监督执法”两手硬,形成了“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督执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督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构建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建立了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实现了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技术服务的规范化。通过20多年水土保持法的实施,流域生产建设项目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不断强化,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西气东输工程、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井等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称号。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断发展,稳步前进,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40年代从几个水土保持观测试验点起步,到21世纪初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黄河水土保持监测逐步进入了正规化、快速发展轨道。随着监测范围不断扩大,监测精度不断提高,监测内容与指标不断增加,监测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取得了不同区域、不同精度的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生产建设项目分布等监测成果和典型站点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监测成果为水土保持公报发布、流域治理开发决策、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提供了依据和支撑。目前,黄河流域已形成西安监测中心站、郑州监控站、4个直属监测分中心和10个省区监测总站、35个地市监测分站和 215个县市水土保持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络。

黄河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理论先导和技术支撑作用。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形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地方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国家水土保持科研、教学单位多层次、多类型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经过了重点发展、中断停顿、恢复发展、巩固提高、力量整合等发展阶段,重点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科技攻关,构建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揭示了黄土丘陵不同类型区和高塬沟壑区径流冲刷规律,创新了水土保持技术,界定了多沙粗沙来源区。所取得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成果,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多沙粗沙来源区界定研究成果划定了多泥沙来源区、多沙粗沙来源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经过试验研究和推广的飞播造林、机修梯田、水坠法筑坝、砒砂岩治理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时代在前进,改革在深化,黄河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国家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黄河治理开发总体布局中如何体现;水土保持如何更好地发挥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中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流域机构在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水土保持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项业务工作如何发展壮大;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如何适应、跟进和加快发展。这些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都需要黄河水土保持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指引下,只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搞好顶层设计,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内部改革,在国家支持下,经过流域机构和流域省区的共同努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一定会取得新发展、再创新辉煌。

(责任编辑李西民)

编者按:自194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治理黄河已整整走过了70年的历程,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成绩斐然,各项治黄事业迅速发展,蒸蒸日上。水土保持作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宣传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和科研成果,推动黄河水土保持事业的新发展,本刊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组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及流域有关省区水保部门的技术人员撰写文章,从多个侧面展示了黄河水土保持工作的丰富实践。文章将以第9期专刊和第10期专栏的形式分2批刊出。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黄河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