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差距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2016-02-06王菲李善同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省际差距区域

王菲 李善同

中国区域差距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王菲 李善同

该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78-2014年中国省际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阶段以及各省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又进一步缩小的过程。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提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国际及国内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未来我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缩小地区差距依然是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区域差距演变趋势影响因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显著特征,地区间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差异显著。区域差距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成为未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已有很多研究关注了中国区域差距的演变趋势,其中诸如Jian,Sachs and Warner(1996)、Dayal-Gulati and Husain(2000)、Li,Feng and Hou(2004)等多数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1978-1990年),中国省际人均GDP差异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时期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尤其欠发达地区受益更大。自1990年起,中国区域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Kanbur and Zhang,2005),主要因为早先集中于东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得以迅速发挥,沿海和内陆省份的差距在拉大。2004年成为又一个转折点,此后区域差距呈现缩小的迹象(许召元等,2006)。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明显提高,导致区域经济趋异转向趋同(刘生龙等,2009)。杨锦英等(2012)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使得东西区域间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关于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地理性、制度性以及其他因素被认为是普遍原因。王小鲁、樊纲(2004)发现FDI、劳动力流动、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了中国地区差距变化。彭文斌、刘有金(2010)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相应地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黄晖,2013)。

本文将以1978-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Gini系数和可分解的Theil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阶段进行研究,并对各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一、中国区域差距变化趋势和阶段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对中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及阶段进行分析,采用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作为分析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根据现价人均GDP计算的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的结果来看,我国地区差距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图1)。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期间地区差距显著缩小,从1978年到1990年,未用人口加权Gini系数从0.343下降到0.263,Theil指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省际差距快速增长,1996年与1990年相比,未用人口加权Gini系数由0.263上升到0.308,Theil指数由0.046上升到0.06。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2004年以前,省际差距扩大的速度开始趋缓。第四阶段是2004年以后,省际差距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

图1 用现价人均GDP计算的Gini系数和Theil指数

表1 人均GDP各区域内部差距及区域之间差距对省际差距的贡献变化

图2 人均GDP省际差距的四大区域分解(现价)

1978年,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显著,是构成省际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内部差距逐渐缩小,对省际差距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64.7%下降到1990年的40.7%,带动了全国整体差距的缩小。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全国省际差距逐渐扩大,这主要是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差距扩大造成的。从图3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远高于非东部地区,该阶段四大区域间差距对省际差距的贡献率也由1978年的22.4%提高到1996年的57%。

进入21世纪后,省际差距扩大的速度放缓并逐渐出现缩小的态势,2004年四大区域间差距对省际差距的贡献率小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57%下降到了54.4%。

2004年以后,四大区域间的差距呈现大幅度缩小的态势,对省际差距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54.4%大幅度下降至2014年的37.4%,但依然是构成省际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现价人均GDP的差距逐渐缩小。2004年中部、西部地区现价人均GDP水平仅为东部地区的44%、39%,2014年分别上升至57%、56%。从四大区域内部差距来看,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态势日益凸显,对总差距的贡献率由2004年13.2%上升到2014年的24.6%,上升幅度远高于其他三大区域。

二、中国区域差距演变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1.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与省际间差距变化

根据前文划分的地区差距变化的四个阶段,本节将对各阶段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局及其对省际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阶段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差异显著。

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0年,该阶段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如图4所示。自“六五”计划开始,我国转变了过去主要强调备战和缩小地区差别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开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国家投资布局重点东移并向沿海地区倾斜。同时,国家实施了沿海对外开放政策,先后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多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在财政、税收、投资等多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形成了一条沿海对外开放地带。东部地区在该时期获得了先行发展。一方面,使得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不断缩小。1978年东部地区内部收入水平差距显著,京、津、沪三地的人均GDP水平远高于东部其他省份,随着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地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与京津沪三地的发展差距也逐渐缩小。相比之下,该时期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援助较弱,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分布在图4中的第三象限(收入水平低,增长慢),这成为中国省际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图3 1978-2014年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以1978年不变价)

图5 1990年人均GDP及1990-1996年人均GDP增长速度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改革开放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成效更加显著,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经济增长速度,东部地区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1990-199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3~5个百分点。与图4相比,图5显示的1990-1996年经济增长格局中,东部地区向第一象限(收入水平高,增长快)集聚的趋势更加显著。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依然集中分布在第三象限(收入水平低,增长慢),改革开放促进东部地区快速的经济增长促使省际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2004年,针对地区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国政府开始由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转变。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经济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1999年,中国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大幅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图6显示的1996-2004年地区经济增长格局来看,中西部的部分低收入地区如内蒙古、陕西、山西、西藏等地增长速度有了显著提升,甚至超过东部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前列,省际差距扩大趋势有所缓解。同时,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2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04年),缩小区域差距成为国家区域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至此,初步形成了“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图6 1996年人均GDP及1996-2004年人均GDP增长速度

图7 2004年人均GDP及2004-2014年人均GDP增长速度

第四阶段是2004年以来,一方面,受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和四大板块区域政策落实等因素的影响,落后地区尤其是资源富集地区实现了较快的追赶。自2002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煤炭、原油等资源、能源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西部、东北地区的资源能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该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挥,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超越东部地区。从图7来看,2004-2014年位于第三象限的省份(以西部、中部地区为主)数量明显减少,而位于第一象限的省份由之前的以东部地区为主,转变为以非东部地区为主,且人均GDP较低地区的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比20世纪90年代大为缩小。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大幅下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从外需引导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2003年,区域制造业重心开始由以前向东南方向移动转变为向西北方向转移,而且这一转移在金融危机之后速度在加快(吴三忙,2013)。此外,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也让越来越多的地区直接参与全球分工。这些因素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非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2004-2014年我国省际差距大幅度缩小。

2.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受各阶段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政策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合前文的分析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政府投资、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下面将重点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Barro&Sala-I-Martin,1995),建立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并以此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其中,gi,t表示i省t年人均GDP增长率;Invi,t表示i省t-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率;Govi,t表示i省t-1年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Urbi,t表示i省t-1年的城市化水平;Edui,t表示i省t-1年的受教育程度,采用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衡量,用以反映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Infi,t表示i省在t-1年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采用公路密度(Train)来度量。本文的研究时段为2004-2014年。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1)除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以外,其他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ln(y0)前面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2004-2014年中国区域间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性,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慢。

(2)城市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面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跨省流动与迁移以及本地城市化过程不断深入,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的缩小。

表2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回归分析结果(2004-2014年)

(3)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为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未来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地区差距的缩小提供了强大动力。

(4)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影响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投资的地区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

(5)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近十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在促进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区域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又进一步缩小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全国整体差距缩小。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1990-1996年),省际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第三阶段是1996-2004年,省际差距扩大趋势有所缓解。第四阶段是2004年以来,省际差距大幅度缩小。

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城市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提升等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未来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投资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特别是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经济增长能力,并适度加快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步伐,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未来而言,区域差距变化的趋势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例如,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力地促进各地区尤其转型压力较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继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提供更好政策支持;交通运输设施和网络通讯设施的完善将推动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外部市场疲软、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低迷、国内投资大幅下滑、污染控制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以往推动落后地区快速追赶的动力机制作用越来越弱,新的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外需大幅下滑,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严峻挑战。因此,很难说未来我国地区差距会继续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缩小区域差距依然会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Dayal-Gulati,A.and A M Husain.Centripetal Forces in China’s Economic Takeoff.IMF Staff Papers,2002,49(3):4-4.

2.Jian,T,J Sachs and A Warner.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1-21.

3.Kanbur,R and X Zhang.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Reform,and Opennes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9(1):87-106.

4.Li,Shantong,Feng Jie,Hou Yongzhi.Ten Major Trend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China Development Review,2004,6(1):89-93.

5.黄晖:《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制度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1期。

6.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7.彭文斌、刘有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8.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9.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0.杨锦英、郑欢、方行明:《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8期。

[责任编辑:侯祥鹏]

F127

A

1009-2382(2016)12-0081-06

王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100084);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北京100010)。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市场一体化”(项目编号:2015M5810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及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133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省际差距区域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分割区域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区域发展篇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