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通”跨界演唱初探
——以《戏中戏》、《莆仙情缘》的首唱为例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戏中戏学院派跨界

张 方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民通”跨界演唱初探
——以《戏中戏》、《莆仙情缘》的首唱为例

张 方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2015年12月,笔者有幸跨界首唱了由央视春晚作曲人、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蒋舟作曲,福建仙游县旅游局局长陈建东作词的两首原创本土歌曲《戏中戏》与《莆仙情缘》,并拍摄MV。这两部作品于全国推广并将陆续上线于各大KTV。作为一名民族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往往习以为常被划入“学院派”之行列,首次跨界以“民通”的演唱方式尝试市场音乐,笔者将以亲身尝试的经历为研究,探讨专业声乐学习、表演者跨界演唱“民通”作品以及音乐电视拍摄的演唱风格调整。

【关键词】学院派;“民通”:跨界;《戏中戏》;《莆仙情缘》

2015年12月,笔者有幸跨界首唱了由央视春晚作曲人、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蒋舟作曲,福建仙游县旅游局局长陈建东作词的两首原创本土歌曲《戏中戏》与《莆仙情缘》,并拍摄MV。这两部作品于全国推广并将陆续上线于各大KTV。

《戏中戏》以独特的视角呼吁年轻一代关注弘扬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汉唐余音福建莆仙戏,其作曲与编曲也汲取了传统文化之精髓,并结合中国流行音乐时尚婉转的悠扬曲风,歌中有戏,戏中有歌。《莆仙情缘》则是以民族五声调式谱曲,结合以时尚编曲展现莆田壮丽自然景观以及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旅游形象主题歌。两首作品均巧妙蕴含着民族基调,同时要求以时尚的方式表达,如何拿捏好其间分寸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经过与主创的多方位请教、沟通与交流,以及样带的多次录制与现场演唱的尝试、总结与分析,笔者感受到,在短期内完成这两首全新风格的作品,切不可避熟就生,而应立足专业声乐学习与实践的基础,进而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借鉴类似风格作品,移情于音乐作品主题风格以及人物或潜在人物的情感体验,以情带声。

一、灵活运用科学演唱技术

在声乐专业学习以及舞台实践的历练中,笔者感受到,扎实的演唱技术功底是挑战不同风格作品的前提与保障,同时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尝试与挑战过程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发现挖掘并强化攻克自己的技术盲区,拓宽自己对固有演唱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两首作品的演唱,笔者认为,专业声乐学习、演唱者演唱“民通”风格作品时在技术方面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不可懈怠气息的支持

“民通”风格的作品较之专业声乐作品音区跨度比较小,但切不可因此而懈怠了演唱过程中良好的气息支持。“民通”作品虽不及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内在张力,但唯有游刃有余运用良好的气息功底,才足以支持演唱所需的动力,使得音乐所要求的内在连贯得以表达。

(二)中低声区的加强运用

很大一部分专业声乐学习者往往无意识进入到以“唱得高”、“曲目大”为演唱衡量标准的误区,因而对高声区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中低声区。然而,“民通”风格的作品之所以亲近大众,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其以真声为主的演唱听觉效果上接近人的讲话声,自然给予听众亲切感。因此,此类作品演唱音区跨度一般不会太大,并且多集中于讲话音区,故对演唱者真声多于假声的混声能力,以及真假声比例的迅速调整使得各音区间的声音运用更为自然连贯具有更为细致的要求。

(三)接近说话的咬字方式

“民通”风格作品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在咬字上也需要作出一些调整:咬字位置向唇齿靠前,要求以较之专业声乐作品演唱时更为自然的方式,接近于说话的感觉,以亲切自然的“耳边语”为表达追求。

(四)气声演唱方式的带入

较之科学发声训练中对声带闭合的绝对要求,“民通”风格作品因追求亲切感,要求演唱者大量带入具有语气感的气声方式演唱。同时,在演唱中也要求把握好声与气恰到好处的比例,做到具有亲切语气感表达的同时不乏漂亮的音色。

(五)录音对音准的极致要求

录音对演唱者的音准有着极致的要求,即使再过细微的偏差也会暴露在音轨之间。这对惯于现场演唱的歌手而言也是一个考察,检验其是否经得起录音的考验,而不是依赖于后期的修音与制作。

二、置身人物或潜在人物的情感体验

笔者认为,对于“民通”风格作品的演唱,可巧妙借鉴音乐剧作品的诠释方式。从歌曲内在的故事入手,将自身置于歌曲故事情节的人物或潜在人物的情感体验。例如,演唱《戏中戏》时应投入于体验痴迷舞台却得不到理解与赞赏的戏子的执着、无奈与辛酸,演唱《莆仙情缘》则要把握好潜在的驴友身份,说走就走的随性,以及对莆仙美景的喜爱。人物对了,情感表达就恰当了,对歌曲演唱的带动自然也就准确了。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MV的拍摄对于习惯于舞台戏剧式表现的演唱者也是一项挑战。舞台表演需要演唱者控制全场吸引住每一位观众的目光与注意力,然而摄影机镜头对于演员的表演却有着放大的效果,二者的区别要求其摆脱于舞台夸张的表演方式,而代之以生活化的自然表达。其次,舞台表演往往是连贯统一的发展,而拍摄工作由于镜头的拼接与多角度的呈现,对表演者从各个节点快速进入角色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陆蓉,俞子正.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四期.

[2]陈思思.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及其探索——兼论当代歌坛的“新民歌”现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

[3]钟小勇.建国以来我国声乐艺术观念的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

[4]万林媚.中西合璧之唱——评吴碧霞的歌唱艺术追求[J].文化艺术,2011年.

作者简介:张方(1991—),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声乐艺术及教育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声乐专业大赛金奖,曾在歌剧《青春之歌》与音乐剧《大红灯笼》中饰演主要角色。

猜你喜欢

戏中戏学院派跨界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戏剧之我见——《我爱桃花》小剧场话剧的探索精神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论《阳台》中的人物与镜像的关系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跨界之道
学院派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