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臻修建人工大湖
——鉴湖

2016-02-04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鉴湖山阴大湖

情怀水文化

马臻修建人工大湖
——鉴湖

鉴湖,又称镜湖、长湖、大湖,位于东汉会稽郡山阴县境内(今属绍兴县、越城区、上虞县),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之一,为东汉会稽郡太守马臻主持兴建.

马臻,字叔荐,东汉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一说为山阴即今绍兴)人,汉顺帝永和年间出任会稽郡太守.相传,马臻自幼勤奋好学,喜游名山大川.一天,他来到四川都江堰,一下便被都江堰的雄伟壮丽和巨大效益所倾倒,追思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不禁产生以之为楷模的念头,慨然叹道:“壮哉,大丈夫为官当如此!”

带着服官济世的强烈愿望,出任会稽太守后,仰慕大禹李冰业绩的马臻便立志要兴修水利,施惠政于百姓.经过详细查勘,马臻了解到,会稽一带北临沧海,南傍群山,平原多沼泽.每当山洪暴发或怒潮上溯,平原即成茫茫泽国;而干旱之时却无水用于溉田.在这样的水环境下,百姓贫困,生计维艰.马臻决定从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入手,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来改善民生.在勘查探究的基础上,马臻提出了修建鉴湖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在山会平原南部原有堤防、湖泊的基础上,筑堤蓄水,总纳会稽、山阴两县三十六源之水,形成人工大湖.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马臻振臂一呼,毅然发动当地民众筑堤挖湖.山会平原原为退海沼泽之地,从地表到几十米深处淤泥堆积,新筑的湖堤常常是堤起数日后便沉陷下去.马臻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走访当地老农,寻求解决的途径,创造出了用松桩强基固本,和以泥土、柴竹的办法,保证了湖堤的坚固稳定.他还总结借鉴了历代治水的经验,独具匠心地在湖堤上设置了斗门、闸、堰、阴沟和水牌(水位尺),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鉴湖排灌体系——“水少则泄湖灌田,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

技术难题解决了,比技术更大更难的问题又在虎视眈眈地等着他.由于筑湖工程浩大,出现了人力、财力的匮乏的局面.是半途而废,还是毕其功于一役?面对这天大的难题,马臻没有退缩,而是不顾杀身之祸,动用了当年的赋税和皇粮.历尽了千难万险,吃尽了千辛万苦,我国东汉时期最大的人工蓄水工程——鉴湖终于诞生了.

正当马臻如释重负,当地百姓沉浸在鉴湖筑成的喜悦中的时候,罪恶的黑手却在悄悄地向马太守伸来.鉴湖修成后,很快形成了汪洋的湖面,原来存于各个小湖小塘间的土地、房屋和坟冢被淹没了.豪强们的祖坟和田地被淹,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仇恨当然要算在马臻的头上.于是,豪强们密谋于暗室,要向朝廷告马臻的黑状.罪名很容易罗织:擅动国库银粮,毁坏田庐墓冢,溺死百姓……一纸诬陷马臻的诉状很快草拟好了.豪强人数太少,又不敢签上真名实姓,于是他们搬来家谱,填上千余名死人的名字.朝廷接到千余人签名的状纸,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将马臻撤职查办,并令他火速赴京师洛阳受审.不容马臻申辩,昏庸的朝廷即将马臻定为死罪,剥皮揎草(剖开肚子塞进杂草),死得十分惨烈.

后任太守到会稽郡后,见马臻所修鉴湖,使这里水旱灾害锐减,农田连年丰收;又有当地百姓感念马臻恩德,正直之士多为马臻鸣不平,于是才将马臻冤情上报朝廷.皇帝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告状之人都是阴间死鬼,而且状纸上所云几乎都是“莫须有”之词.真相虽然大白于天下,但朝廷并没有对马臻的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后汉书》也不曾为他立传,以至于后人只能通过绍兴民间的记载和传说来确定他的生平事迹.直到现在,他的籍贯还不能完全确定. 马臻死了,但他留下的鉴湖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会稽(绍兴)人民.鉴湖地势较高,湖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雨多则用湖蓄水,雨少则用湖灌田.地方志说,鉴湖筑成后,可“溉田九千余顷”,会稽、山阴一带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患,贫薄的荒服之地一跃为鱼米之乡.马臻为会稽太守不过很短的时间,竟然有修筑鉴湖之丰功伟业,如果马臻不死,他一定会给会稽(乃至更多的地方)的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

摘自浙江水网

猜你喜欢

鉴湖山阴大湖
瞿江
小秦岭大湖金矿区深部矿体原生晕特征及其找矿应用
风情万种山阴路
临江仙 全面脱贫
“雁门咽喉”山阴步入动车时代
找回鉴湖
天 水 间
女侠与鉴湖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摄影
谒秋瑾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