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西安市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建设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

2016-02-04

中国水利 2016年19期
关键词:西安市西安水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710021,西安)

陕西西安市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建设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

杨立

(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710021,西安)

水生态文明;试点;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有着3 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 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名。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河系之美,从此这座古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历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网密布,“长安八水”不仅奠定了周秦伟业,也成就了汉唐盛世。近代以来,受气候变化、生态退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因素影响,“长安八水”水量衰减,污染加剧,堤岸破败,满目疮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不再。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基于对西安持续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站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将“八水润西安”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7月,为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和更高水平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决策,经积极申请,西安市被水利部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4年来,西安市贯彻落实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实施 “八水润西安”规划为抓手,深入推进“571028”工程(即 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着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大体系,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全力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

一、主要实践

1.大胆创新,构建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西安市在陕西省率先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完成了全市13个区县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下达,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制度支撑。

二是完善推进机制。西安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县联动”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2012年起,率先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市级目标考核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制度全面落实。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试点建设实施以来,西安市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初步形成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2015年,全市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经费达5 700万元,占水资源费返还额的95%以上。同时,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成立了西安市水生态建设管理办公室、西安市渭河生态建设管理办公室、西安市水政监察支队和西安市污水处理监督管理中心,从整体上提升了管理能力。2013—2015年,在陕西省政府对全省11个地市实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综合考核中,西安市成为唯一连续3年获得优秀等次的城市。

2.统筹协调,构建权威高效的水安全体系

一是不断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按照“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截留雨洪水、调剂生态水、用足再生水、用好地热水”的治水思路,充分发挥秦岭北麓地表水作用,逐步提高地下水应急储备能力和非常规水源利用量。2015年全市总用水量为18.2亿m3,其中地表水8.21亿m3,地下水8.91亿m3,再生水及雨水1.08亿m3,积极构建“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再生水补充”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二是积极实施重点水源工程。系统规划和建设了控制性水源工程。2015年,李家河水库建成供水,涝河引水、太平峪、高冠峪应急供水工程相继建成,使地表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30万m3,保证了主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供水安全。

三是不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低耗水产业,着力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扎实推进节水技术改造,2015年年底,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5,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为23.75 m3,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开展了“节水器具进万家”活动,累计发放节水龙头9万多只、节水马桶2 000多套,受益家庭5万余户。

3.绿色引领,构建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

一是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进入新世纪,西安市先后投资20多亿元,对城市排水河(渠)进行综合治理,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排洪问题,还形成了城市生态景观长廊;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 27座,设施规模达到252.6万m3/d,城九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82.5%,连续3年在住建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污水处理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是全面推进 “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西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建设以斗门水库为代表的“571028”工程。2012年启动以来,实施了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的综合治理,新建、加固堤防429 km;建成西安湖、仪祉湖等11座湖池和浐灞湿地、灞渭湿地等13处较大湿地,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1亩= 1/15 hm2,下同),新增湿地面积2.76万亩。通过实施水系治理、引水进城和河湖连通,实现了“变无水为有水、变死水为活水、变脏水为净水”的目标,全力构建“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斗门水库,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三是实施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截至2015年累计封停自备井2 263眼,年压采地下水2.1亿m3;同时加大地下水人工回灌力度,促进了地下水环境保护和修复;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浐灞生态区投资25.9亿元,全面完成水系整治和修复试点任务,于2013年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4.开放共享,构建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一是开展水文化主题建设。打造了体现盛唐风貌的大唐芙蓉园、曲江南湖等景观,不断凸显唐文化元素;实现护城河水上泛舟愿望,不断展示明清文化元素;建成灞渭桥景观工程及汉城湖天汉雄风广场、封禅天下广场、大风阁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景观,不断弘扬汉文化。把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景观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二是举办高规格水文化活动。浐灞生态区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和欧亚经济论坛;渭河西安城市段生态堤防成功举办了环中国国际自行车公路赛西安站比赛;汉城湖连续4年举办端午龙舟赛、汉服展示、文化庙会等规格高、影响大的体育赛事及水文化节庆活动。

三是培育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水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广以唐文化、汉文化、明清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全面展现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不断打造水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水文化产业,5集大型专题记录片《浐灞长歌》、5集大型生态纪录片 《恒润长安》先后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且反响强烈。

二、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以来,西安市水生态建设已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民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提升了城市影响力

浐灞生态区成为西北首家“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汉城湖被授予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等称号。全市现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8个,水生态景区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

2.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明确后,通过深入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取用水环节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等行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明显改善了水环境

通过水污染防治,全市8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好转,6条主要河流入渭水质达到或接近Ⅳ类,渭河干流出境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Ⅳ类,水环境显著改善。通过河道综合治理,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生生物和动物种群有了繁殖栖息之地,城市周边野生鸟类种群由60多种增加到200余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得到初步恢复。通过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全市生态水面面积超过5.7万亩,水生态区已成为市民居住、休闲、健身的新向往和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增长极。

4.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自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以来,西安市建成开放了西安湖、渭河生态景区、灞渭口湿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沣河生态景区、高新湖、航天湖、仪祉湖等水生态景区,吸引了更多省内外、国内外游客。据统计,近几年的“五一”“端午”及国庆小长假期间,水生态景区游客数量占到全市总游客数量的60%以上。水生态景区已成为游客来西安休闲度假和感受厚重历史文化的新亮点。

三、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体会

开展试点建设以来,西安市在全面审视传统治水理念和工作思路存在的局限和弊端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主要收获了以下体会。

1.创新治水理念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

一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由“两水联调”向“六水并用”的转变,改变“地表水、地下水”联调的单一模式,制定了“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截留雨洪水、调剂生态水、用足再生水、用好地热水”的多源互补模式,积极构建“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再生水补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有效缓解了生活、生产和生态争水矛盾。

二是在水系建设方面,实现由“八水绕长安”向“八水润西安”的转变,逐步将库、河、渠、湖有机连通,让水在城市多停留一些时间,充分挖掘水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善价值。从“绕”到“润”,虽仅一字之差,但“润”涵盖了“绕、韵、进、惠”等含义,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水的滋养、滋润作用,治水理念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是在河道治理方面,实现由“二元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在渭河等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堤、路、林、桥、湖”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拓展了河道传统的“防洪”“排污”作用,赋予河道水系七大功能,即防洪保安通道、绿化林荫大道、城市交通辅道、空气对流风道、生态景观廊道、文化传承隧道和经济发展航道。

2.传承历史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

西安市历史悠久,治水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积累了许多水利遗址和文化遗存,流传有大量治水典故和诗词歌赋,弘扬传承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试点伊始,西安市在水工程建设中就注重融入水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重构“八水”人文系统,形成具有历史时空感的文化氛围。通过在“八水”之滨建立水文化景观墙、景观桥、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展览馆,以及配备极具人文情怀的解说系统和展示系统,以此提升城市的人文气息,培养市民的人文情怀,增强了市民的情感记忆。

3.系统综合治理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西安是我国西部一座拥有 87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资源需求日益增长,面临着“水少”“水脏”“水患”问题,水资源承载力不足、水环境脆弱、防洪保安能力偏低等三大因素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坚持“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水共治,采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防洪保安能力,全面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逐步破解制约瓶颈,使水资源逐步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系统综合治理是破解西安复杂水问题的科学途径,也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和美丽西安的治本之策。

四、未来设想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将继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的柔性治水新思路,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立足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实现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统筹解决水生态、水安全问题,促进人与水、水与城和谐健康发展。

1.加快水源工程建设,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按照“全面挖潜境内水,积极调引境外水”的思路,加快构建以黑河引水、李家河引水、引汉济渭、泾河引水等地表水供水为主,渭河、灞河、涝河地下水水源为辅,石砭峪水库为应急保障,秦岭北麓诸峪为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格局。

2.加快水生态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以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建设涝河渼陂湖水系、沣河汉城湖水系及护城河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增大生态水面,从根本上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面完成“八水润西安”建设任务,全市生态水面达到7.6万亩,不断完善“东南西北中相连、八水相济润西安”的城市水系格局。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建成一批雨洪水积蓄利用工程,扩大雨水滞留空间,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构建城市排水新模式。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渭河治理三年行动总体部署,到2020年,力争将渭河建成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的城中河、生态河。

3.加强治污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 “三条红线”,以强化污水处理、加大再生水利用为重点,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置设施,推进再生水处理设施和供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和污泥处置率,全面解决制约西安未来发展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问题。 ■

责任编辑 董明锐

TV+X171.4

:B

:1000-1123(2016)19-0038-03

2016-09-25

杨立,局长。

猜你喜欢

西安市西安水资源
水资源(部级优课)
西安2021
Oh 西安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亲子创意美工展
家乡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西安市第四医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123的几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