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南昌市加快工程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铸就生态“鄱湖明珠”

2016-02-04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330000南昌

中国水利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南昌市河湖

(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330000,南昌)

江西南昌市加快工程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铸就生态“鄱湖明珠”

李克荣(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330000,南昌)

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制度建设;成效;设想;南昌

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南昌市属于典型的南方丰水型城市,地处鄱阳湖西南岸,赣江、抚河、信江、潦河、修河五河尾闾,自古“襟三江而带五湖”,国土面积7402.36km2,其中水域总面积2204.37 km2,占29.78%,在省会以上城市中排在第一。南昌市认识到,对多水的城市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做好“水文章”,管护好“水”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控制性要素。

自从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南昌市通过加快工程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初步构建了“水净湖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良好水生态环境,掀开了“美丽南昌”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六大水生态文明重点工程全面推进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南昌市紧扣目标要求,坚定思路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规划投资300多亿元,实施六大类系列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效益。

1.“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系列工程

基于良好的水生态自然资源出发,2013年来,南昌市投入近百亿元,实施了13项重大治水工程建设,致力于城区水系连通、截污、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打造,建设以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为主题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工程,唱响“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品牌。

2.“赣抚尾闾综合整治”系列工程

规划投入140亿元,以水系连通、岸线治理、河道整治、生态治理、景观建设为重点,对城区外围的赣江、抚河下游尾闾进行综合整治,构筑以赣江、抚河、赣抚平原干渠为径,赣抚航道、抚河故道为纬的城区外围“三横四纵”大水系格局,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赣江南支综合整治作为先期启动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

3.农村水环境治理试点系列工程

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试点工作提升为“1351055”工程,对市域内1个梅岭风景名胜区、3个流域、5个特色小镇 (乡)、10个自然村、5个畜禽养殖场、5个休闲农业企业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治理项目为流域或区域内餐饮污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等。梅岭的养殖污染问题明显改善,招贤、梅岭、太平等3个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军山湖、瑶湖、黄家湖的水质明显改善。

4.城市污水治理处理系列工程

完成青山湖、象湖、朝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瑶湖污水处理厂,实施航空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泥集中处置工程投入运行。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4万t/d,日均处理量达到80.5万 t,处理率达到93%,处理后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或一级B。

5.黑臭水体治理系列工程

水多的同时也隐藏着 “水问题”的隐忧。南昌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管理的黑臭水体共5处,对此南昌市逐一制定实施方案,抓紧整治,已开工4处。其中,位于青山湖区的幸福渠幸福二支河正在实施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岸带修复整治,位于经开区的龙潭水渠正在实施护坡、河道清淤工程,位于城区的乌沙河及玉带河正在实施截污、清淤、疏浚、岸线修复整治,位于中心城区的西湖在抓紧谋划清淤疏浚、生态净化整治。

6.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

在重点示范工程外,南昌市还同时实施了20多项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市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2015年6月通过了“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期评估,溪霞水库水源地、红角洲水系活化等十多项工程扎实推进,续建的雨水收集利用、安义县长垅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梦山水库、溪霞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

二、以法治为核心的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加强

1.完善地方配套法规

《南昌市水资源条例》于 2015年6月1日正式出台施行,从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发,立法明确水资源基础地位,明确要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原则,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采取定期进行水资源管理考核等多种举措,切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2.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县(市)区“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纳入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对县(市)区政府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3.创新“河湖长制”制度

市委市政府将推进 “河湖长制”工作作为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创新流域保护管理机制、加快“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关于实施河湖管理“河湖长制”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启动乌沙河等4条水系和青山湖等6座湖泊“四河六湖”“河湖长制”试点。制定《河湖保洁制度》,建立河湖水面日常保洁机制,市财政每年至少落实300万元,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保洁台账,确保了“水清、景美、岸绿”。 力争到2020年年底全面实现全市河湖管理现代化,主要河湖渠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构建“互连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

4.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以赣江南昌段为主的非法采砂现象一度屡禁不止且不断加剧的现象,出台《关于建立河道采砂长效管理的若干意见》,探索创新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模式,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南昌河道管理模式,铁腕治砂,重拳出击。自整治以来,全市共刑判涉砂犯罪人员73人,行政拘留155人,有效地制止了河道非法采砂乱象。同时,投入4.05亿元,切割采砂船414艘;投入0.88亿元,清理非法砂场416个,基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稳、景美”的整治目标。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1.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加快防洪安全工程建设,建成昌南、昌北两个总长70 km的城市防洪包围圈,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加快排水安全工程建设,城市排涝总装机达到3万kW,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排涝标准达到“一日暴雨,四小时排干”。加快供水安全工程建设,强化供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供水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启动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计划从赣抚平原和幸福水库引水入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目前进展顺利。水安全的有效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南昌市社会安全稳定。

2.水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大力实施城市水系连通工程,基本形成市城区“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水系格局。大力实施城市水系引水活化工程,昌南城区南部从昌南护城河引入20 m3/s赣抚平原灌区水进城,活化抚河故道、象湖、梅湖、玉带河、五干渠、青山湖,北部从玉带河北支引入2 m3/s赣江活水进城,活化青山湖西渠、青山湖;昌北城区新建的前湖电排站实现了抽排结合。大力实施城市河湖水系大截污工程,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清淤大截污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超大箱涵结构,沿线污水通过提升泵站进入污水处理厂,降低城内水体接受溢流污水的概率,减轻城内水体的生态压力。大力实施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综合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中心城区主要水体由劣Ⅴ类或Ⅴ类水质普遍提高到Ⅳ类以上水质,确保了城区居民出门步行20分钟可见水,可见的水体水环境、水生态良好。

3.水景观得到有效提升

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工程把大堤加固、水源保护、岸线整治、水景美化、经济开发五者结合起来,在全国率先打造了第四代滨水空间和第四代滨水岸线,成为亮点景区。实施九龙湖、艾溪湖湿地、瑶湖郊野公园、赣江市民公园三期景观提升工程,形成了城区优美的水景观,促进了“幸福南昌”建设。实施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形成沿线亮丽的绿化景观带,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大昌北的“蓝宝石项链”,进一步促进了新城区的融合发展。市民群众在治水管水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爱水、节水、护水、惜水的浓厚氛围,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市分管领导挂帅的建设推进指挥部作为协调机构。各相关县(市)区按照市里的规格规模,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同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落实责任分工,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2.搞好顶层设计

在编制实施《“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经水利部、长江委审查,由省政府批复实施。

3.多方筹措资金

广泛开辟资金渠道,一方面坚持政府发力,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市县地方财政资金,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发力,建立并完善“政府引导、 市场推动、 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机制。

4.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试点工作的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考核,确保试点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的落实。

5.提高科技水平

以“互联网+”为载体,完成市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开发使用“河湖长制”管护易信群、微信群,在城市“数字城管”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管理实时 化、科技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6.广泛宣传发动

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新闻报道与宣传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和60多家境外华文媒体均对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举办水生态文明书画比赛、摄影比赛、楹联比赛,设立LED展示屏、固定宣传栏,制作宣传片、画册,增强了群众参与水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五、今后五年水生态文明建设设想

1.主要任务

(1)强化水生态保护

加快编制实施全市所有重点河湖岸线规划,划定河湖生态保护范围,从源头上防范“与水争地”的问题,尤其是要彻底禁止在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外1~3 km范围内、江河湖岸线1 km范围内新建或改建各类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到“十三五”末,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不低于91%,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2)加快治水工程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防汛安全、供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生态文明保障五大工程体系,强化城乡水生态修复,加快水资源工程建设,构建符合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水生态总体布局。

(3)加强河湖水系管理

以推进河湖管护 “河湖长制”为抓手,建立河湖管养机制,实行河湖水域“管养分离”制度,着力加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建设;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水质水量水污染监测,提高应对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完善“政府主导、国企运作、多元参与”的河道采砂管理模式,确保河道采砂长治久安。

(4)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

巩固扩大第四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2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40.5%,用水总量控制在45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超过50 m3,城市中水回用率力争达到21%。

2.保障措施

(1)统筹推进实施

在实施国家和省级水生态试点建设的基础上,统筹实施市、县、乡、村四级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均衡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海绵城市”“绿色城市”建设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蓄、滞、渗、净、用、排”为一体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2)多方筹措资金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市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大对市水投公司扶持力度,发挥水务融资平台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融资主渠道作用。继续坚持水生态文明需求向民生倾斜,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释放水生态文明建设“红利”,增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水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

(3)持续宣传发动

重视水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丰富水文化的内涵,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倡导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用水方式,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积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南昌市将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巩固现有成果,着力加快治水工程建设,着力增强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努力把南昌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特色活力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典范。 ■

责任编辑 张金慧

TV+X171.4

:B

:1000-1123(2016)19-0023-03

2016-09-20

李克荣,局长。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南昌市河湖
文明城市
模拟成真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文明城市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文明城市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考了个大的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