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2016-02-04田文林

山西档案 2016年5期
关键词:镖师镖局传统武术

文/田文林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文/田文林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介质。由于当时清政府实施高压军事专制政策,严令禁止一切民间习武行为,反而促进了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以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秘密习武组织私下传授武艺,从而使武术文化繁荣发展。为了实现反清复明的目的,各地民间习武组织积极传播武术,将武术传遍全国,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发展历史;探源及影响

清代民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武术组织,对历史发展起了不小推动作用。当时,民间组织是民间武术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介质,那么,这些民间组织在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有何作用?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清代民间武术发展对当代体育史学界有何影响?在此,笔者对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变化作出深入研究,以期既能开拓体育史学研究新领域,又能进一步深化对清代传统武术在民间传播方式和变化的认识。

一、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概况

(一)清代武术组织的由来

清代是满族政权,满族军事力量进入中原地区后,清政府对武术的禁令直接激化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当强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反清复明势力时,各地都开始出现私下习武组织。例如:洪秀全所带领的拜上帝会、白莲教;朱红灯所创建的义和团、天地会等,这些民间组织分散在中原各地,即使受到清政府的强烈打压,仍依旧留存了下来,且开始对清政府进行反击,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天地会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民间武术组织,确实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并非小说凭空杜撰。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下,天地会私下传播武术,宣扬反清复明思想,主要面向民间最下层的群众,如农民、手工业者等。只要具有反清复明意志,不论其身份背景,还是其阶级成分等都可以参加。当时天地会内部自称为洪门,传授的拳术便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洪拳。对于洪门称呼,多数学者作了探讨,有学者认为“洪”与“清”是相对的,所以称之为“洪”;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洪”是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号“洪武”暗合,但无疑这两种说话都在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

洪秀权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大大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对传统武术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太平天国专门制定自己的法律,鼓励军民练习武术,在此时期,清代武术获得了最迅猛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太平天国的战斗力远远超过当时的清政府,其中翼王石达开精通箭术、拳法,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也是武艺超群的女中豪杰,这些人都为抗击清政府作出了卓越贡献。

清末,山东、安庆等地就出现了顺刀会、义和拳、虎尾鞭等各类民间武术组织。山东巡抚张汝梅到任之后,建立乡团,取名义和,将义和拳更名为梅花拳,主要目的为强身健体、看家护院[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义和团参加对外反抗殖民入侵的斗争,逐渐被清政府利用。

清朝统治者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后,为了消灭民间“反清复明”势力,发布了禁止民间武术活动的军事专制高压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促使民间武学反弹式的发展。民间武学在清政府的打压下,秘密发展,尤其是内家拳武学派系,许多内家拳流派自此成立,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武术文化。

(二)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历史发展

天地会作为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代表,其发展进程完全可作为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缩影。天地会从明末清初到清朝灭亡都始终存在。在整个过程中,天地会不仅与太平天国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与之后的辛亥革命都有着密切关联。对于天地会这一组织的起源,依旧不是很确定,有人说天地会的创始人是段洪盛,此人慷慨仗义、侠肝义胆又兼武艺高强,在当时的武林具有一定的威望。明末,段洪盛曾率两万精兵抗击清兵,失败后建立天地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天地会的出现和郑成功有关:清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失地,将其作为抗清的据点,清政府多次招降不成,一怒之下抄斩郑家满门,郑成功在陈近南的策划下,召集反清复明的有志之士,在南方各省创立反清的天地会。天地会的起源给他带来了许多神秘色彩,但天地会的宗旨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清复明[2]。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地会依旧起到了不小作用,天地会作为反清复明的先驱和主要力量,长期在南方传播反清复明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天地会作为其最大助力,成为其最主要的后备支援,各地的天地会为了响应太平天国运动,自愿改编成为太平军,参加反清斗争。据记载,湖南天地会成员自愿参加太平天国起义者,就多达十几万人,在天地会的参与下,太平天国起义军在较短的时间便超过了清朝政府的兵力。其中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对民间武术的禁止,因为对于天地会这样的反清复明组织来说,你越是禁止,他就越要传播,并且最终达到只要你想学,我就愿意传授,因此,“洪拳”也成为当时南方最盛行的拳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天地会依旧在南方私底下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宣扬反清复明思想。孙中山自幼便接触到天地会活动,他说:天地会在传播时,以表演为主,这样最容易混淆视听,在戏中以思想上的不平和复仇事件为引导,这样最容易导致群众感情上的共鸣。天地会的口号用粗俗的话来表达,既贴近底层民众,又使得那些士大夫避而远之,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天地会的认可。在辛亥革命期间,天地会和革命活动开始有了联系,此时的天地会会众已经进入南洋的兴义公司、美国的致公堂等海外企业,这些人不仅增加了天地会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而且也对天地会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从开始的反清复明到后来的反封建,再到反帝国主义侵略。辛亥革命后,天地会的资产阶级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内部结构不断发展和改革之后,组成了龙华会,其中就明文规定:谁要帮助满洲,就要赶尽杀绝,不论是外国人还是汉奸,其中还写道,我们所杀的只是和我们打仗的外国人,绝不会违背天地公道杀害无辜[3]。由此可见,天地会的宗旨开始向反对殖民入侵转移,天地会成为了一股抵御外强入侵的势力。

二、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传播

(一)民间武术组织传播武术的形式

1.“武会”。这是清代一种另类的十分重要的武术活动,当时被称作“走会”,一般在表演节目或是集会上举行,卖艺通常具有表演性质,历史上著名的武会有:白蜡武会、开路会等。所谓白蜡武会,就是指枪术表演,一场枪术表演由十几人参与,每个人手里一柄长枪,表演其棍术,一张一弛,分合变换,十几人的表演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在发展过程中,衍生了不少表演形式,其中“五虎棍会”和“少林棍会”在当时广为流传,“五虎棍会”的表演形式,是以董家五虎与赵匡义相遇为原型,故事与武术结合在一起,表演者互相搏击。“少林棍会”注重个人表演,主要表演少林寺的罗汉棍。

2.擂台比武。此武术形式十分盛行,一般在重要节日,擂主在公开场合架设擂台,迎战擂台之下的所有人。从根本上说,打擂这项武术形式既有表演性质,又结合了竞技体育性质,擂台下的参赛者不用事先报名,只要想上去挑战便可。这样的武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群众的好奇心,并吸引了大量观众,而攻擂成功的人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当然对于优胜者来说,奖品并不是主要的,参赛者大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手,赢得台下人的喝彩[4]。擂台比武一般都由当地富甲出资举办,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势力。但打擂这种武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丰富的武术文化类型。

3.镖局。这是清代活跃在民间的商业武术组织,此组织最早出现在明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镖局这种专门帮助商业安全的职业性武术组织,也同样获得了发展,习武人数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镖局中护镖的人叫做镖师,镖师需要经过镖头严格的训练,只有通过训练的人才能成为镖师,所以镖师一般是武艺高强的习武者。在走镖过程中,镖师要严格遵守镖头的指导,镖车上会插有镖局的旗子以区分和表明身份,夜间有专人看守。镖师还会拿着镖局的帖子去拜会各个武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拜码头”。一方面联络情感,另一方面调整自身以防走镖的时候,被响马偷盗,一旦丢镖,其损失由镖局承担。镖师在押镖过程中,如果遇到响马劫镖,镖师会亮明身份,和响马交涉,讲交情、谈条件,能避免正面冲突就尽量避免。如果双方交涉失败,就只能动武,但一般很少出现丢镖的情况。此外,镖局的镖师还做一些帮人看家护院的事。

(二)清代武术组织的历史影响

1.团结了贫苦民众的反抗力量。清代武术组织以传习武术为主,聚集广大民众,组织起不同的人群,在传授武术的过程中,宣扬反清复明思想。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贫苦民众不断聚集并形成依赖性,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定的积压下会转换成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乾隆中期,在镇压起义军时,发现其中有不少武艺高强之人。甲午战争爆发后,外族势力对中国政府变本加厉地入侵,酿成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得到了快速扩张,动员了千千万万的下层民众,到处开设武馆,使得这些民众在面对外族入侵时,手持原始武器,战斗在外族斗争的最前沿。

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社会越是动乱,清代武术组织就越能帮助下层民众,从而提高民众的自卫和自保能力。清乾隆之后,清代武术组织不断发展,也使传统武术得到了发展,义和团运动使得民间武术得到了很好地传播。虽然被清政府打压下去,但民间习武风尚已经形成,习武者白日不敢明习武,却在晚上开始活跃。

3.清代武术组织将原本不同分支的武术文化结合到一起,清代武术组织派系繁多,其中各个组织之间盘根错结、相互渗透,形成各个组织,各个地方武术文化的交融。武术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这种武术之间的渗透可以使得武术的结构形形变强,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的个体差异会导致武术展示的不同,随着不同的武术组织的不同风格,还有传授人的对武术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引发武术种类的改变。

4.清代武术组织的套路和名称极多,和清代武术组织繁多有着一定的关系,五祖拳创始人的姓名和故事与福建传说故事中的完全一样,显然五祖拳是依据福建本地的五祖故事命名的。八卦教作为当时最值得研究的教派。八卦教的八卦拳和日后的八卦掌仅仅是名字上的雷同,还是他们本身就有着关联?据记载,八卦教中八卦拳的基本步伐和现在八卦掌的基本步伐是一样的,八卦指八个方向,四周一圈,武术界内人称之为“八方步”,不难看出八卦掌和八卦教中的八卦拳有着关联,八卦教是现代八卦掌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6]。

5.开始出现内外结合的特点。不少清代武术组织在教习武术时,教习拳脚的同时还在教习气功。从中国传统武学的发展来看,气功在武术中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清朝时期,气功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和外家功夫发生了交融,明末时期的太极拳就是拳术和气功的结合。太极拳的特点既修炼外家拳,又修炼内功,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个突破,对我国武术中的内外结合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反映了清代社会和文化史的一个侧面,客观地展现了清代武术的画面。对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发展探源及其影响的研究,不仅能对目前的武术理论作出补充,还能为现实社会中一些民间武术组织和民间武术活动,提供历史的文化基础。所以对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发展的探究,在传统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1]王学深.《康熙敕命安南国王攻打吴三桂谕》考释[J].山西档案,2012,(6).

[2]李智萍.清代山西旗人巡抚出身补校[J].山西档案,2014,(4).

[3]常媛媛,尚玢.清早期皇子体育教育实例考录及特征研究[J].山西档案,2015,(1).

[4]李吉远,谢业雷.明代武术的发展——基于武术古籍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5,(1).

[5]张继华.清代武术的历史发展溯源[J].兰台世界,2013,(18).

[6]蔡尚琪,孟庆光.清代民间宗教对武术的渗透与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1).

K249;G852

A

1005-9652(2016)05-0126-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少林武术古籍珍本校释》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BTY0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田文林(1972-),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和区域武术。

猜你喜欢

镖师镖局传统武术
美髯等二则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镖局的变迁
镖师的武器
镖师阿毛的快递生活
古代镖局如何“送快递”
李鸿章给镖局当董事长只因慈禧太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