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手稿的学术发现与当代价值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结题报告

2016-02-04汪长明张现民张凯史贵全魏红吕成冬

山西档案 2016年5期
关键词:钱学森手稿书信

文/汪长明 张现民 张凯 史贵全 魏红 吕成冬

钱学森手稿的学术发现与当代价值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结题报告

文/汪长明 张现民 张凯 史贵全 魏红 吕成冬

钱学森手稿是钱学森的精神遗存和学术结晶。《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课题组按照整理与研究结合、固本与开源并举、科学性与完整性兼顾、可读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原则,充分揭示钱学森手稿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钱学森的学术成长轨迹及其体现的人文情怀。钱学森手稿是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宝库,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饱含着他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沉的现实关照和深邃的前瞻思维,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钱学森手稿;钱学森批注;钱学森文稿;钱学森书信;钱学森笔记

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根据馆藏629袋、共2万余份钱学森手稿[1],以及大量钱学森阅读报纸、个人藏书后的批注和已征集到的钱学森书信,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并获重点课题立项[2]。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本馆主要馆藏,全面整理、研究钱学森自回国以后至逝世前形成的全部未公开手稿(包括批注、文稿、笔记、书信等四类原始档案文献),充分揭示其中蕴含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钱学森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通过挖掘钱学森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学术思想和精神财富,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具体而言,钱学森手稿的整理与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钱学森亲自整理并归类的629袋、共两万余份手稿;二是钱学森阅读报纸、图书等文献后所做的批注。这两类手稿均来自钱学森家属的捐赠。三是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从国内外档案馆、图书馆征集并梳理的未经公开出版的钱学森书信和其他档案。

一、钱学森手稿的类别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在总负责人的统一部署下,集中钱学森图书馆主要研究力量,根据研究计划,并结合课题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分设《钱学森批注整理与研究(1955~2009)》、《钱学森文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钱学森未刊书信整理与研究(1955~2009)》、《钱学森笔记整理与研究(1955~2009)》四个子课题。截至2016年9月,课题组按照预定计划,已完成全部研究任务。

(一)钱学森批注

钱学森批注主要收录钱学森图书馆内保管的钱学森在其所藏图书、期刊、剪报及其他资料上的批注,形成时间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至九十年代。这些批注时间跨度长、数量多、学科分布广。经过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最终将批注按论著、讲话、文章进行分类,共五卷,总量近600件。第一卷为钱学森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三部著作上的批注。第二卷为钱学森在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四部著作上作的批注。第三卷为钱学森在三十余份政治和哲学类著作、期刊上的批注。第四卷和第五卷收录的是钱学森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期刊、剪报、资料上作的批注。其中第四卷以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和经济学科方面的批注为主。这两卷共收录各类期刊、剪报、资料500多件。除193篇钱学森在剪报上作的批注已由国防工业出版社以《钱学森读报批注》名义于2012年出版外,《批注》的其它内容均为首次对外公开。

批注充分反映了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关注、一以贯之地学习、自觉地运用和科学继承与发展,以及他对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和命运的竭力探索与不懈思考;较为清晰地描绘了钱学森一些重要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体现了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战略问题的深沉思考和高度关注;折射出钱学森一贯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钱学森文稿

钱学森文稿收录钱学森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论文、讲话、报告、发言、谈话、答记者问等具有文章结构和特点的文稿。从完善程度来看,可分为二类,其一是结构和内容完整、文字充实的成文,其二是具有文章架构的提纲或内容概要。从文字形态来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全文皆为钱学森亲笔;二是主体部分为机打,但有钱学森的大量亲笔修改和补充文字;三是由他人记录整理或誊抄的报告或讲话稿,但经钱学森审核并留有手迹。从时间来看,最早一篇是1956年年底写的《如何开展力学的理论研究》一文,最晚一篇是1997年1月写的《在香山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时间跨度为41年。《文稿》总计选稿78篇,按照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科学分类思想分类编排,每一学科之内的文稿按形成时间排序。

全部文稿虽然从数量上看只有78篇,但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却十分广泛。钱学森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而且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产业革命、系统工程、总体设计部、人才培养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密切关系的重大课题都有一系列文稿予以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而这些正是钱学森回国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标志性成果。这些文稿虽然不能反映钱学森回国后学术研究的全貌,但依然可以表现出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基本特征和治学风格。

(三)钱学森未刊书信

钱学森未刊书信收录的是除《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和《钱学森书信补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外未公开出版的钱学森书信,共318封。在钱学森文献资料中,书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是因为书信的数量巨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书信是钱学森开展学术交往和提携后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编辑体例上,按照钱学森书信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

从通信对象看,主要为以下四类:1.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聂荣臻、叶剑英、胡乔木、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温家宝等;2.师者和长者,如冯·卡门、俞君适、姜长英等;3.同事、同代学者和身边工作人员,如朱光亚、钱三强、王绶琯、许涤新、高镇宁、王永志、孙家栋、戴汝为、刘恕、王寿云等;4.青年学者,如孙凯飞、李德华、沈大德、吴廷嘉、傅正阳、刘则渊、陶文台、郑应平、祝世讷、张沁文、张光鉴、邹伟俊、李向民等。

从书信内容看,“探索”、“求真”是钱学森书信的核心要素。这些书信不仅体现了钱学森求真务实、孜孜以求的学术风格、工作作风与精神品质,也反映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信仰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在某种意义上,钱学森通过书信动态地反映出自己在晚年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引领的“现代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具体过程,以及关心青年学者成长、国家后备人才建设和繁荣科学事业的心路历程。正因如此,钱学森书信是研究钱学森晚年思想和学术交往的重要文献资料。

从历史时段看,可以说,钱学森书信不仅属于钱学森个人,还属于他所处的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细心阅读不难发现,钱学森书信还可以作为研究197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的重要文献资料。这些书信定将在钱学森生平思想研究以及“钱学森学”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钱学森笔记

钱学森笔记收录除批注、文稿、书信外的馆藏钱学森亲笔文字记录,包括钱学森参加各种会议的笔记、不同场合的随笔、联系工作或学术事务的便签,钱学森关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文字记录(内容摘抄或观点记载)等。经仔细甄别、比对、遴选,我们最终选定了思想性较强、具有实质内容的笔记283份。

研究人员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与其他名人和一般的科技名人手稿不同,《笔记》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涉猎学科广泛。这些文字记录是钱学森的科技人生尤其是晚年学习、生活、思想与活动的真实反映,扮演着钱学森“思想日记”和“活动纪要”的角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广泛的学术兴趣、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学术思想。2.时间跨度漫长。《笔记》涵盖了钱学森归国后的不同时间阶段,是钱学森“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精神品质的载体和见证。3.学术分期明显。《笔记》呈现了钱学森不同时期的学术成长轨迹。钱学森一生铸就了三座科学高峰,其中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和晚年学术成就是他回国后所做的最重要贡献,这些成就在笔记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4.形态丰富多彩。

在编排体例上,我们按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一大学科门类,并依钱学森所列学科先后进行相应排序。同一学科门类下各笔记依时间先后排序,同时兼顾笔记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对于没有明确时间或经考证缺乏明确信息支撑、难以进行时间推定的笔记,按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档号排序;经排比、考证,这一排序方式总体上基本体现了笔记形成的时间顺序。

钱学森笔记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是钱学森学术轨迹乃至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成为学习钱学森、宣传钱学森、研究钱学森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是钱学森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和学术成长的重要承载;折射出钱学森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和学术财富,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和教育界不断开掘利用。

二、钱学森手稿的特点

除坚持一般名人手稿整理与编研的通行规范外,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一)科学性与完整性兼顾

课题组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很多手稿(尤其是笔记和书信两类手稿)属钱学森的即兴之笔,有的内容因涉及各种隐私而不太适合公开,例如钱学森对于个人或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负面评价等。当然,对钱学森而言,以科学的态度说真话、敢说话是他作为一位大科学家率真性情的直接流露。但是考虑到有些手稿(例如笔记)原本就属于钱学森个人性情的记录,他本人当时也没有公之于世的意愿。因此,课题组对这类手稿做了谨慎的折衷处理,在尽可能保证手稿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最低限度剔除部分不适宜公开的内容,同时又不失整篇(份)内容所体现的科学性。

(二)可读性与思想性并重

课题的最终归宿和价值指向是便于读者利用,服务社会需要。为此,课题组在整理钱学森手稿的过程中,以思想性为首要原则,力图通过对钱学森手稿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尽可能呈现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原貌。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各子课题根据自身需要,采用不同的注释原则和编排体例,并建立了统一的索引(人名索引和关键词索引),以便于读者检索。例如,《钱学森笔记》采用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一大学科门类进行归类,在同一学科门类下则按照时间先后排序,这样,钱学森关于某一学科的思想发展脉络跃然纸上,辅之以研究人员的考证与注释,即便普通读者和一般研究人员也能比较准确、清晰地理解和发现钱学森的学术成长轨迹。

(三)学术性与实用性共存

钱学森既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巨擘,也是一位纵横驰骋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诸多学科领域的思想家。钱学森手稿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充分呈现了他作为一位大科学家的研究旨趣、学术领域和思想轨迹。另一方面,这些手稿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重要馆藏,既是钱学森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宝贵教材,还是广大学者进行钱学森研究乃至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资源。钱学森手稿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其蕴含的档案价值、精神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均难以估量。

2016年7月9日,课题组召集全国党史、航天、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在北京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召开课题结项专家咨询会暨钱学森科学思想研讨会。专家组经过集中评议,充分肯定钱学森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晚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些卷帙浩繁的手稿作为钱学森回国后生平与思想的真实记录,正是钱学森集“三家”于一身的直接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3]。

三、钱学森手稿的当代价值

(一)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指出,钱学森是“思想的先驱、科技的泰斗、育人的导师、做人的楷模”。可以说,钱学森手稿是一把闪耀着真知灼见的思想火炬,蕴含着钱学森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承载着钱学森学术成长的轨迹,堪称“思想宝库”。通过整理与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手稿内容在学科分布上呈现如下特点:(1)分布全面,涵盖了钱学森创立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等11大学科门类及其“总纲”马克思主义哲学;(2)重点突出,呈现了钱学森回国后尤其是晚年的主要学术关注方向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演变规律与发展轨迹。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为界,钱学森的主要学术兴趣逐渐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转向人文、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其中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是晚年钱学森重点关注的学科领域。《手稿》堪称钱学森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重要的思想遗存,是学习钱学森、宣传钱学森、研究钱学森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纵横驰骋于众多学科领域的大家气魄和大师风采。

(二)饱含着强国富民的现实情怀

钱学森手稿既是一部学术编年史,也蕴含着钱学森始终关心国家发展的现实情怀。从钱学森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学术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很多学术思想,无论是诸如宏观层面的总体设计部思想、社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教育改革思想、产业革命理论,还是中观层面的中医现代化、园林城市、科技经济、生态保护,乃至微观层面的黄河治理、北京城区规划、沙漠地区农作物产量计算等等,在手稿中都有丰富而清晰的记载,蕴含着他关心国家长远发展、着眼民族振兴富强、心系人民幸福安康的真知灼见和精神追求,体现了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宝贵的现实指导价值。他的系统工程理论、管理科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等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已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我国当前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一位人民科学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思想建树渗透在钱学森手稿的字里行间,读来令人叹为观止,不由肃然起敬。

(三)体现了深谋远虑的前瞻思维

钱学森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前瞻思维。他提出和创建的很多理论、思想、观点、方法,既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又切中实际、有的放矢,既能“顶天”,又可“立地”,具有极强的先见性、科学性。迄今为止,他的很多重要理论和设想,如系统工程理论、总体设计部思想、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已经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成为献智于国、造福于民的活生生的现实,并得到从普通学者到政府官员,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赞许。这些理论、思想、观点、方法集中体现在钱学森晚年的手稿中,体现了他对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层思考和殷切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折射出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思想火炬和智慧光芒。诚如钱学森本人所言,如果说20世纪的钱学森称得上是伟大的,那么21世纪的钱学森将更加伟大[4]。其含义和价值或许正在这里。

四、结语

手稿不仅是钱学森思想的载体,也是钱学森思想的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思想价值。课题组成员在集中精力整理全部手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钱学森思维之缜密、治学之严谨、思想之深邃、眼界之开阔、境界之高远所深深感染。我们相信,钱学森立足中国大地、着眼中国实际、面向国家未来所进行的深邃思考以及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钱学森手稿》定能对广大学者、社会各界乃至国家决策机构有所裨益。

鉴于钱学森思想的前瞻性、现实性、科学性和战略性,称钱学森为科学成就与精神品质并重,集高度、深度、广度、难度和远度于一身的“双重五维”科学家、“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可谓实至名归。课题组成员衷心期盼读者在翻阅和研读这套丛书时,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钱学森卓尔不群的人生历程,体会钱学森吐故纳新的思想轨迹,领悟钱学森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也希望学术同仁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科背景、学术专长和知识储备,政府管理人员能够结合自身工作领域、社会现实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从更高的视角、以更广阔的眼界理解钱学森、读懂钱学森,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所思考、有所启迪、有所裨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5]要求,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随着这一座钱学森原始档案资料宝库的系统开发与全景揭示,随着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奉献给广大读者乃至全社会的,是一幅丰富、饱满、立体、鲜活的思想家钱学森的镜像。我们期待并相信,有待出版的八卷本《钱学森手稿丛编》,将与已经出版的《钱学森书信》(十卷本)、《钱学森书信补编》(五卷本)、《钱学森文集》(六卷本)一起,四位一体,共同构建起一座基于钱学森档案文献的思想大厦和研究文库,更好地造福于国家、社会和人民,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既是课题组申请立项之初衷,也是钱学森手稿发挥档案服务社会功能的理想归宿。

当然,我们深知,钱学森手稿及蕴含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穷其精要远非一夕之功。作为学术后辈,在挖掘钱学森这座思想的富矿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也成为本课题今后一项长期而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

[1]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手稿[Z].案卷号:RW-钱学森-1816~2444.

[2]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EB/OL].网址: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617/c219469-21868735.html

[3]吕成冬.《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结项专家咨询会举行[EB/OL].网址:http://www.cssn.cn/skjj/201607/t20160715_3123243.shtml

[4]吴忍畊.着力实践钱学森的遗愿[J].赤子,2015(3):23.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A841.5

A

1005-9652(2016)05-0033-0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立项号:13ADJ004)结题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汪长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钱学森研究》辑刊副主编。

张现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博士。

张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副教授。

史贵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研究馆员,博士。

魏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副研究员。

吕成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钱学森手稿书信
钱学森
作家手稿
钱学森之答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手稿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