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2016-02-03马钰琳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苏珊娜费加罗女高音

马钰琳

(意大利帕维亚音乐学院,意大利 帕维亚 27100)

浅析《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马钰琳

(意大利帕维亚音乐学院,意大利 帕维亚 27100)

莫扎特——十八世纪伟大的音乐肖像画家[1],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他是一位追求自由、平等和突破的音乐人。1781年6月,莫扎特向萨尔兹堡大主教提出辞呈,成为第一位敢于摆脱宫廷、教会,维护自身权益的作曲家[2]。他的社会认知、斗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在作品中展露无遗。贫穷的生活以及糟糕的身体状况,让他对社会阶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融合并丰富了歌剧创作题材,为世界音乐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突出贡献。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引发了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场以文艺复兴为基础,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的反宗教、反玄学的社会运动,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劳动人民的胜利,促使音乐家的地位得已提升。

莫扎特创作的作品受到这次革命的影响,他的歌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人色彩。在维也纳期间,他的创作达到巅峰。莫扎特是继格鲁克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歌剧改革家,也是德国歌剧的奠基人[2]。

一、作曲家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生于萨尔茨堡。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Leopld Mozart,1719年11月14日~1787年5月28日)是一位集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于一身的音乐家,同时他也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启蒙老师(在文章后面,我们简称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为莫扎特)。

莫扎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2]并在五线谱上作曲。五岁参与歌剧演出,同年创作出十余首古钢琴曲。六岁学习小提琴,并与父亲、姐姐开始长达数年的欧洲音乐之旅,直到1773年结束。莫扎特十一岁将创作目光投向歌剧,并完成他的第一部歌剧创作。他的室内乐、交响乐受同一时期古典音乐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的影响,他们相差24岁,友谊深厚,被世人传为佳话。

二、《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创作背景

莫扎特的一生都在为他挚爱的歌剧艺术奋斗。他曾说过“我羡慕所有写歌剧的人。听见一个歌剧的调子,我就会哭……写歌剧的愿望是我一刻不能忘记的。”[3]这位杰出的音乐大师终其一生来实践了这个愿望。莫扎特的歌剧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正歌剧、喜歌剧和德国歌唱剧。他将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如1782年的《后宫诱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384)、1787年的《唐.乔望尼》(Don Giovani,K.527)和1791年的《魔笛》(Die Zauberflote, K.620)等。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K.492)取材于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剧目。[4-5]由于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曾被勒令禁演。莫扎特与意大利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1741-1838)删减了原剧本中带有强烈讽刺性意味的台词,作品更易被统治阶级接受。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作为他们合作的第一部喜歌剧,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演成功,由莫扎特亲自指挥。[6]歌剧共4幕28曲,11个角色14首咏叹调。[7]主要人物有阿尔玛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仆人兼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侍女,女高音)和凯鲁比诺(书童,女中音)等。曲风轻松戏谑。故事以十七世纪西班牙赛维勒阿尔玛维瓦伯爵住宅为场景,以费加罗和苏珊娜婚事为主干。积极筹备婚礼的他们,受到伯爵的阻挠。伯爵中意苏珊娜,想要恢复已经废除的初夜权。伯爵夫人和苏珊娜共同合作,揭露了伯爵的阴谋。费加罗与苏珊娜终成眷属。该作品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揭示了封建贵族的丑恶嘴脸,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喜歌剧。

三、重唱艺术与《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重唱是多旋律线条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同一首作品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演唱者共同完成。按照演唱的人数或声部可划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七重唱、八重唱甚至九重唱。在同一时间空间下,重唱能多样性地展现当下人物相同或不同的思想感情,或激昂或悠扬,或愤怒或悲伤。重唱有一问一答、轮唱等不同形式。它推动剧情不断发展,生动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丰富了音乐的舞台表现力,为歌剧增添了多样性和趣味性。不同的性格人物通过重唱联系在一起,戏剧效果更加震撼,视听盛宴更为丰富。莫扎特擅于运用咏叹调和重唱来达到歌剧的戏剧效果。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的重头戏,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得到充分展示。[8]此剧中共有9处重唱,占总曲目的三分之一[9]。由于剧本从五幕缩短为四幕,重唱在力求还原作者的原意上作出了贡献,并在高潮以这种歌唱形式达到了多层次的音乐效果。其中作为第一女主角的苏珊娜除了在第三幕第二十二分曲(终曲)没有参与重唱外,均在第二幕第十四分曲、第二幕第十五分曲、第三幕第二十分曲、第四幕第二十八分曲(终曲)参与重唱。

《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的二重唱作品,曾被运用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在歌剧的第三幕第十场(attoIII,scena X)出现,由伯爵夫人罗西娜和女仆苏珊娜演唱。曲风悠扬婉转,令人印象深刻。罗西娜是第二阶级人物,在整部歌剧中曲风偏向正歌剧。苏珊娜来自第三阶级,莫扎特赋予了她浓厚的喜歌剧女性特点。遭到伯爵背叛的罗西娜与对爱情忠贞的苏珊娜共同商量如何揭穿伯爵的诡计。两位女高音在歌剧中个性不同、声线不同、唱风不同,却在这首作品中融合得恰到好处。学习这首二重唱作品,应将宣叙调《你要对我说什么》(《Cosa mi narri》)和咏叹调《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Sull’aria?Che soave zeffiretto》)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舞台场景。宣叙调是歌剧中人物近似说话的演唱,通常为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对白。学习宣叙调部分,应掌握好歌剧中语言的发音、节奏,语音的长短、重音和语气,了解人物演唱时前后事情的关联性,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你要对我说什么》(Cosa mi narri)是伯爵夫人罗西娜在客厅召唤女仆苏珊娜,并询问她关于伯爵的场景。罗西娜问“Cosa mi narri,e che ne disse il conte”(你告诉我伯爵怎么样了),“Cosa mi narri”和“e che ne disse il conte”之间的八分休止符应根据人物语气的需要,忽略后连起起来唱。苏珊娜回答“Gli si leggeva in fronte,il dispetto e la rabbia”(伯爵在前面阅读,他既烦恼又生气),演唱这句时速度是很快的,因为她听到罗西娜摇铃后,是急匆匆地进了房间。罗西娜对苏珊娜说“Piano;che meglio or lo porremo in gabbia.Dov’è l’appuntamento che tu gli proponesti?”(你慢慢说;总比我们把他关在笼子好。你给他建议的约会地点在哪儿?)。苏珊娜答道“nel giardino”(在花园),这里让我们联想到第四幕中苏珊娜演唱的著名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Giunse alfin il momento》)。罗西娜又说“Fissiamo gli un loco.Scrivi”(我们来确定一下。你写)这里是罗西娜命令苏珊娜写信给伯爵。演唱这句时罗西娜将带羽毛的笔放在了有信纸的桌上,让苏珊娜过来写。苏珊娜疑惑不解地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抬头望向罗西娜问“Ch’io scriva…ma signora…”(但是夫人,我要写什么)。罗西娜想了想说“Eh scrivi…dico,e tutto io prendo su me stessa.Canzonetta su l’aria…”(嗯,我说你写,内容一模一样。诗如下…)。在“Canzonetta su l’aria…”前有两拍半的停顿,这里莫扎特写得非常妙,与前面的对话分隔,又巧妙链接,平稳地过度到下一句,像是为即将出现的咏叹调做铺垫。

两小节间奏后,由四分之四拍、C大调的宣叙调转至八分之六拍、降B大调的咏叹调。我们可以将咏叹调《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看做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苏珊娜演唱“Sull’aria”开始,到第37小节结束。第二部分从第38小节起,直至二重唱曲终。第一部分可以理解为罗西娜口述内容,苏珊娜复述并写在信纸上。苏珊娜边写边唱到“Sull’aria…”伯爵夫人开始叙述“Che soave zeffiretto…”(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两小节间奏后苏珊娜重复“zeffiretto…”直到苏珊娜演唱“sotto i pini”(在松树下),应演唱出苏珊娜感到奇怪的感觉,她对罗西娜提出的这个约会场所表示疑惑。然后罗西娜肯定地回答“sotto i pini”,苏珊娜虽然纳闷,但是得遵从罗西娜的安排,此时她的心里活动是“好吧,那就在树丛的松树下见面吧”,于是边写边唱出“sotto i pini del boschetto…”。罗西娜问苏珊娜“E già il resto capirà”(你已经明白了吗)。苏珊娜回答“certo,certo il capirà”(当然,我当然已经明白了),注意这里的两个“certo”语气是不一样的,第二个“certo”语气应该更强烈。此后,罗西娜和苏珊娜合唱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莫扎特很好地运用了两个声部三度音程的关系,让旋律听起来非常的柔和。一个小六度后,苏珊娜的旋律下行,罗西娜的旋律上行,同时回到bb1音(bB大调的主音),与咏叹调的开始相呼应。第二部分由罗西娜的“Canzonetta su l’aria”开始,苏珊娜口述书信内容给罗西娜听。第45小节至第49小节,莫扎特运用了轮唱的手法,旋律一致,但是歌词稍显不同。此后几乎是两声部间三度关系的合唱,是这首作品的高潮。特别需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和抒情性,两位演唱者应该在相同位置同时换气。在第56小节第一个音处,两声部同时结束在bb1上。三度关系的重唱特别需要注意各自的音准,以防被另一声部带跑音。作曲家在曲终的倒数第三个音上安排了延长音符号,两位演唱者应根据旋律的前后来定夺需要延长的时间,以达到统一。两位人物在演唱的时候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罗西娜因丈夫的背叛内心很难过痛苦,但她不得不与苏珊娜合计让伯爵回心转意。苏珊娜却是欢喜的,她为即将摆脱伯爵而开心。莫扎特的这首二重唱作品在竖笛和巴松管助奏[6]下,显得更加抒情动听。

四、结语

生活窘迫、晚年疾病缠身的莫扎特,在短暂辉煌的三十五年人生中创作近三十年。作品数量高达622部[9],题材丰富。其中共完成49首交响曲、22部歌剧、声乐曲100余首和未完成的《安魂曲》等[6]。作为一位奥地利作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歌剧,丰富了德国歌剧并使它走向辉煌。在莫扎特的歌剧中,音乐始终作为第一要素与戏剧相辅相成,重唱的运用在歌剧中得到重视。学习《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这首二重唱作品,需要我们在语言、歌剧背景、剧情理解、人物合作,甚至舞台服装、场景布置等下功夫。

[1]于瑛楠.莫扎特女高音演唱特点的研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四首咏叹调为例[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李坚.莫扎特歌剧中主要女高音角色的刻画与演绎[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9.

[3]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192.

[4]黄青.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

[5]董秀萍.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与管理),2011,(03):64.

[6]支东风.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音乐形象的成功塑造[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7]郭一静.《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音乐形象——以两首咏叹调为例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2011,(9):42.

[8]林思名.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看莫扎特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文艺评论),2010,(01):86.

[9]韩静.莫扎特三部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苏珊娜费加罗女高音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试论印度影片《七宗罪孽的救赎》中人性的贪婪
分析《七宗罪孽的救赎》中的人物悲剧
从三次“愤怒之情”看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