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者视角的民歌史个案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纪事民歌声乐

吕 畅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歌者视角的民歌史个案

吕 畅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民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单纯以歌者的身份审视民歌,并留有著述,十分少见。《鞠秀芳民歌纪事》一书凝聚了作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的第一代“学院派”民歌手,几十年来对传统民歌的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亲身经历和长期从事民族声乐表演、教学经验的提炼与总结,为当代民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鞠秀芳;《鞠秀芳民歌纪事》;榆林小曲;民族唱法;口述史

民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明代的冯梦龙到二十世纪初的顾颉刚,从“民歌集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从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到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考察,众彩纷呈。然而,单纯从歌者的角度所作的民歌研究,则十分少见。《鞠秀芳民歌纪事》就是这样一本与众不同的民歌研究专著,因为其作者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的第一代“学院派”民歌手。

提到鞠秀芳,今天的青年歌手或者较为陌生,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名字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出的歌声,家喻户晓。鞠秀芳出生于江苏靖江,早年就读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先后师从苏石林、周小燕,1958年起留校任教,是我国专业音乐学府中最早专门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家之一。用什么方法在舞台上演唱劳动人民的歌声?鞠秀芳是面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代人。1957年,她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对《五哥放羊》、《走西口》、《兰花花》的出色演绎,荣获金质奖章,一举成名。其后,她为电影《三笑》、《七月流火》配唱,歌声传遍华人世界。作为民族唱法的第一代寻路人,作为一个成功的民歌手,作为硕果累累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她以一生亲历和经验著成了这本《鞠秀芳民歌纪事》(以下称《纪事》)。

《纪事》最大的特色就是纪实。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忠实记录了八十首民歌中的每一首从民间走上舞台、课堂的历程。这种以类似口述史的方式研究传统民歌的著作极为难得,是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下面本文试从“版本考原”、“情腔阐释”和“改编创作”三个方面对《纪事》进行评述。

一、深入翔实的版本考原

任何一首民歌,都有独特的历史传承关系、社会背景和民俗风情,演唱者必须首先对其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可能比较准确的把握其内涵。因此,对于民歌的版本研究应当是演唱者在表演之前必须认真对待的工作。《纪事》对其所收录的民歌所做的版本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在全书整体布局上所划分的“榆林小曲”、“江南民歌”和“飞花荟萃”三个部分的每个部分之前都附有作者对所收歌曲的详细介绍。如流行于陕西省榆林县的“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是由清代康熙年间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经过长期流传,在原有江南民歌基础上逐步吸取陕北当地民歌小调后形成的,曲目十分丰富。作者如实指出书中所收录的“仅是以丁喜才为代表的二人台的一个分支”,“大多为丁喜才先生传授”。对于“江南民歌”部分,作者谈到自己对江南民歌的整理和改编是基于“从小生活在苏州,深受江南民间音乐熏陶”,“对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民歌作进一步的钻研与探讨”,并曾“向朱慧珍、王雪艳、沈雪芳、柳枫等老师学习苏州民歌,向评弹艺术家徐丽仙、周云瑞老师学习评弹,向老一辈昆剧艺术家朱传茗、方传芸老师学习昆曲与表演,向古琴家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弦歌,向古诗词专家龙榆生先生学习古典诗词与诗词格律”,并指出这部分民歌在演唱时是采用地方方言的。而“飞花荟萃”则是作者演唱、整理改编的各地民歌及作曲家运用现代作曲手法谱写的古诗词歌曲的集成,作者同时指出“它们是民族声乐演唱和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每个歌唱者必修的功课”,演唱时“应当同时借鉴欧洲传统声乐和世界上最科学的唱法”。有了上述版本上的大体归类,读者便可大致把握书中的各部分民歌的来源。

其次,《纪事》对于所收的每一首民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民歌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在承担着娱乐功能的同时还担负着教育、交际、仪式等功能,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名字的民歌在不同的流传地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意趣。《纪事》结合作者在跟随民间艺人学习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歌曲背景,同时又融合了作为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比较、分析,不仅为读者呈现了翔实的版本背景,还指出了其中的文化、音乐内涵。如在对“榆林小曲”《五哥放羊》两个版本的阐释中,作者首先讲述了丁喜才先生在教授时所讲的故事原型,又将丁先生的陕西版本和作者随内蒙古艺人秦有年先生学到的版本分别介绍并分析、比较,同时将陕西版歌曲所使用的不同歌词分别输入,使读者对这首歌曲有了全面的认识,十分难得。

再次,作者根据自己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所演唱的同一首民歌的经验,分别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作者在介绍根据《古代吴歌》自行谱曲的《江南情歌》时,指出“这首歌因歌词字数不等和字的声调不同,故两段的旋律和节奏有较大差异,演唱形式可以使对唱,也可以是独唱。如果独唱,可根据男女不同的唱词,在感情和音色上加以变化,作不同的处理;既可唱的清甜委婉,又可唱的活泼刚健。”再如,作者由1983年随“上海民乐小组”赴日本演出时,因为考虑《孟姜女》情感过于忧伤,而放弃演唱,结果听到日方主持人的介绍后,十分后悔的经历,指出:“对演唱者来说,选择曲目既要考虑剧场效果,更要看中歌曲内涵;唱大众熟悉的题材,用歌曲的道德精神感动国人、感动世界”。

这些详细的版本介绍,对于后来的民歌演唱者与研究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

二、情感表达与运气行腔的细腻处理

《纪事》中的每一首民歌都附有作者在演唱和教学中的独到见解,其中不仅包含作者对民歌的曲体结构、调性色彩的分析,还有对民歌腔词关系、声情结合方面的深入探索。

随体裁和流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的民歌曲体结构与调性色彩,是构成其音乐形态特点的核心部分。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民歌的这些音乐形态上的特点乃是对其在进行艺术处理的前提。《纪事》对所收录的每一首歌曲都从其体裁归类、歌词结构、乐句划分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如在对《弥渡山歌》进行讲解时,作者指出这首经过作曲家康建中改变的歌曲是“把另一首3/8拍的云南民歌续在其后,并加以转调处理,使原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弥渡山歌》成为一首AB结构的新民歌”。根据上述音乐分析,作者进一步讲到:“演唱这首歌首先要掌握好歌曲的结构特点,把情感内涵不同的部分,运用音色和力度的变化予以表现。……前两段旋律流畅,节奏紧凑,字多腔短,注意控制好气息,做到吐字清晰。中间部分从低到高,再从高到底的两个虚字衬腔,要唱的优美连贯,婉转自如。……同时注意后面由G转C的转调,把握好前后的调性差异,唱出它们之间的色彩对比。”

腔词关系与声情结合,不仅在民歌研究中,同时也是曲艺、戏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腔必真、字必正”自古以来便是各种传统声乐体裁的要求。《纪事》中针对民歌的“衬字”、“衬腔”,以及方言音调的不同特点,与歌唱中的气息、声音位置、真假声结合相联系,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索。如在分析《拔根芦柴花》时,作者指出:“三段主词要唱得声音圆润、吐字清晰,要与‘拔根(的)芦柴花花’的虚词衬腔在音色和力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犹如副歌的‘小小的郎儿来,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隐喻着爱情,要唱得流畅、热情,充满活力。最后结束的那句‘花儿开了’,旋律自上而下、起伏跌宕,要保持气息深沉和喉头稳定,适当地打开喉咙以获得松弛圆润的声音。最后一个音落在低音区并放慢、延长,要结合一些‘本嗓’,唱出结实浑厚的低音,唱得委婉深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感受与歌曲独特的风格意境。”

三、锦上添花的改编与匠心独具的创作

每一首民歌从诞生之日起,便不断经受着艺人、群众对它的加工改造。传统的河流绵延至今,同样应当具备新的风貌。继承和发展灿烂的民族文化,将民歌这块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为古老的珍宝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是民族音乐创作中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任务。《纪事》中不仅包括许多作者的谱曲创作的民歌精品,而且大多数歌曲都经过了作者在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

作者对传统民歌的改编,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是为突出情绪渲染、加强音乐形象描绘所做的改编。如在《五月散花》中,为突出主旋律、加强抒情性,而去掉部分衬词;在《打樱桃》中,为深化主人公恋恋不舍得感情,而在结束句后,加上三小节重唱;在《大田秧歌》的开头,为表达对山村风光和自由爱情的赞美,加入一句高亢、舒展的引腔等。第二类是由于演唱时间、场合的变换对歌词进行的改编。如在解放初期演唱《无锡景》时,摒弃了旧有的苦情歌词;在赴港澳演出时,将《采茶舞曲》中反应“全民炼钢”的内容,加以修改等。第三类是根据歌唱者自身嗓音条件、演唱风格以及教学需要而作的改编。如在《麻梨结果一片红》中根据拉祜族学生嗓音特点和演唱能力所作的转调处理。在《弥渡山歌》中从演唱角度和教学需要出发,所加入的两段虚词衬腔。上述三类改编中,第一类基于作者多年对民族音乐的深入认识和理论钻研,第二类和第三类主要出自实践需要,这些探索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给传统民歌锦上添花的同时,为民歌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另外,《纪事》中收录的作者原创歌曲《江南情歌》和《葬花吟》,均为作者选取古典诗词谱曲而成。这两首作品风格清新质朴,对于歌词意境的刻画丝丝入扣,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其中,《葬花吟》带有戏曲特点主题发展手法与《江南情歌》的节奏变换很有特色。

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唱法”?应当用什么方式演唱传统民歌?这是音乐界一直探讨的话题。民族声乐界探寻多年的“以美声唱法训练体系纳入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正在承受着复杂多元的“原生态唱法”的质疑。如何才能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所呈现出的新的“民族风貌”?或许,艺术多元化所产生的问题需要多元化的解决途径。而《鞠秀芳民歌纪事》带给我们的,正是一条已然经受过实践检验的成功之路。

[1]鞠秀芳.鞠秀芳民歌纪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

吕畅(1981—),男,山东莱芜人,文学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乐律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纪事民歌声乐
杨塘纪事
正月纪事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