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曲目内容及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展望

2016-02-03孙怡媛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古筝曲名曲古筝

孙怡媛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古筝曲目内容及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展望

孙怡媛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类乐器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其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演奏技巧以及表现力,古筝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音乐无国界理念的盛行,古筝的曲目内容、演奏技法、教育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古筝的创作以及演奏。本文主要回顾了古往今来古筝创作及演奏方面的变化,浅析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为未来的古筝的发展提供依据。

古筝;曲目内容;演奏技法;发展

一、古筝曲目内容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古筝出现在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因其主要在先秦盛行也称秦筝。也正是从先秦开始,不断有脍炙人口的古筝名曲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孕育,而每一首古筝名曲的背后都有着其特有的寓意。例如:先秦名曲《高山流水》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进而也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友情之意;汉朝名曲《汉宫秋月》描绘了古代长期幽于深宫的宫女们的凄凉生活,表达了对她们悲惨境遇深深的同情;而古曲《梅花三弄》则是借寒冬怒放、不畏风雪的梅花来歌颂那些不畏困难、顽强奋斗的勇士。总的来说,这段时期的曲目大多是借物或借事言志,也正是这个特点,筝乐在这个时期尤其受文人墨客及士人们喜好。但是,此时期的筝乐被定义为雅乐,面向的人群较小,在整个社会的普及程度较低,不利于其的推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翻身做主人,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社会面貌的改变也直接导致了筝乐曲目内容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前筝乐仅面向统治阶级及文人等,其曲目题材有明显的限制性;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面向全社会,曲目题材则更丰富、更贴近生活。筝乐观众人群的扩大明显影响着筝乐曲目的内容,该时期曲目内容主要是描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场景和幸福生活,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奋以及当家做主人后的喜悦,代表作品有赵玉斋老师的《庆丰收》以及彭修文、蔡惠泉老师的《丰收锣鼓》等[1]。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包括音乐在内的整个社会都在经受新鲜事物的冲击,而音乐无国界这个概念也被提出并越来越被接受。受国外文化及音乐形式影响,此时期的筝乐曲目内容再次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此时期的筝乐曲目在继承传统筝乐元素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融入国外音乐元素,使得曲目内容更加现代化、多元化,更容易被年轻观众及国外观众接受。广为流传作品包括王中山老师的《溟山》、庄曜老师的《箜篌引》、王天一老师的《红山魂》等。曲目内容的现代化使得筝乐能够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为筝乐走向国际舞台并被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曲目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很多隐患,例如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比例的失衡、曲目内容的庸俗化、以及曲目内容过度商业化等,这些隐患足以使筝乐这么传统技艺变质而失去原来的艺术及文化价值。未来筝乐的发展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过度的现代化,其良好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及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古筝演奏技巧的发展

古筝素有“东方钢琴”之称,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除了应用范围广之外,古筝的传统技法也极为复杂,包括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技法演奏时涉及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右手技法演奏时的指法则更为复杂,其中单音技法(最常见的右手技法)主要是通过勾与剔(中指)、挑与抹(食指)、劈与托(拇指)、摇(无名指)等动作、动作力度、频率以控制发音、音的力度、节奏[2]。而左手技法主要是通过按、滑、颤、揉等动作以配合右手达到饰音的效果,涉及左手的中指、食指(或无名指)。

随着古筝技艺的代代相处,其技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技法的创新首先体现为指法的改变,例如在传统的遥指技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勾摇技巧以提升演奏的速度;针对密集的音符又衍生出的快速指续同样增强了弹奏的速度;此外还包括根据特定曲目创造特殊的指法组合等[3]。除了指法的改变之外,古筝表演艺术家们也在探索用通过古筝去模拟其他的乐器、人声或者自然声响以提高筝乐演奏时的层次感,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例如模拟琵琶声或木鱼敲击声等。此外,赵玉斋老师也在双手齐弹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赵老师的观点是解放左手,让左手和右手共同弹奏而不是简单的按弦。但双手齐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双手齐弹后缺乏左手的补声作用[4]。虽然筝乐专家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但是至今为止此问题也未被完全的解决。

总而言之,筝乐演奏时的技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创造性的根据曲目本身的节奏去创新技法,以提升曲目演奏时的艺术表现力。但是,改变演奏时的技巧不能随意或者过度,需根据曲目特性、技法的实用性等去适度的改变,并通过弹奏反复验证其可行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的各个方面也在进行中适应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尤其体现在筝乐的曲目内容和演奏方式上。这些改变对筝乐的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有利有弊,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对这些改变进行检验,以取其精华、去皮糟粕,促进筝乐向更健康、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蔺荣龄.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思考和建议[J].音乐时空,2015,(14):119.

[2]杨宏.古筝弹奏技法的发展与展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6):190-191.

[3]马语燕.古筝曲《春到湘江》的分析与演奏[J].北方音乐,2015, 35(19):162.

[4]王江莉.浅析古筝弹奏技巧的发展及应用[J].音乐时空,2015,(5): 119.

猜你喜欢

古筝曲名曲古筝
十二生肖·蛇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次弹古筝
趣填我国古典十大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