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在中医临床中的价值*

2016-02-03刘珍珠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医学共情医患

刘珍珠,杜 渐,王 昊,杨秋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人文关怀在中医临床中的价值*

刘珍珠,杜 渐,王 昊,杨秋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心身健康问题已成为时下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叙事医学以病人为中心,其核心是共情与反思,要求医生体察患者的苦痛,贴近患者内心,这与中医学人文关怀及心身统一的健康观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叙事医学应用于临床,对于提高诊治效果、改善医患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文关怀;中医临床;叙事医学;健康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看重检查指标而忽视病人整体感受的弊端逐渐显现,医患关系日渐紧张,人文关怀在临床中的价值日益凸显[1]。叙事医学的引入使临床回归人文,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大医精诚”的思想相契合,使医生与患者之间能够加强沟通,建立互信和共情,改善当前的医疗环境。

1 中医人文关怀与西方叙事医学

1.1 中医经典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通过知识、情感、心理环境氛围体现以人为本、温馨服务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活动[2],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3]。在临床医学领域,人文精神体现在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和自我行为的反思[4]。

在我国,《易经》中最早出现“人文”一词,《易经》贲卦的象辞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讲求“天人相应”、“形与神俱”的医疗整体观,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要求医者要怀有悲悯之心,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医临床一直体现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说:“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要求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必须全方位了解影响病人病情的各种因素。《灵枢·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亲和,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认为医学活动以人为中心,目的是增进人的健康[5]。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开篇所著《大医精诚》更是要求医者要至诚至仁、德艺兼修,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1.2 叙事医学的起源与概念

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医生丽塔·卡蓉(Rita Charon)首 先 提 出 了“叙 事 医 学”(Narrative medicine)这个概念[6]。2001年10月,卡蓉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叙事医学:共情、反思、职业和信任的模型”一文。对叙事医学做出了定义:叙事医学在于建构临床医生的叙事能力(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诊疗活动即符合叙事医学的范式),它是一种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自我行为的反思,其核心是共情与反思[4]。

1.3 中医人文关怀与叙事医学的契合

叙事医学是叙事学与医学的结合,它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生具有倾听、解释、回应患者疾病故事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贴近患者内心,体察患者的苦痛,与病人达到情感、精神等的共情。它与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即人的自身整体性和人与环境相统一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医临床中问诊的“十问歌”等同样是要求医生要全面了解病人信息。中医学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诊治过程中看到的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重视心身两方面的健康,关注病人的心理情志等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学处处体现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案医话实际上与西方叙事医学具有本质上的契合。

2 中医健康观

2.1 中医健康观的内涵

中医学一直重视人体的整体性、统一性,“形神统一”“形与神俱”是中医整体观中最重要的体现。中医学的健康观实际上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中医学对身体健康的高度概括如《内经》中所述的“平人”,即“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问·调经论》),一个健康的身体要阴阳平衡,形体充盛,三部九候之脉一致[7]。又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保持五脏坚固,血脉通畅,气血平和,才能使身体健康。而中医学的心理健康观在《内经》中主要表现为心无杂念、精神内守、欲求适度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和喜怒而安居处”等都是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形神统一,气血精神平和,才是健康之“平人”。

2.2 中医临床中当代人群心身健康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观念不断加剧,人际关系的矛盾越来越复杂,新旧意识的激烈斗争、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的心身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身健康问题已成为时下最受人关注的问题[8]。当代人群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疾病谱和死亡谱中都占据了较高的地位,心理致病因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许多疾病都是心理症状的躯体化,而在当前的医疗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生诊治过程中往往更加看重体征和各种检查化验指标,忽视了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背景下,有些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提高看病人数和速度,导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自身感受以及可能诱发疾病的社会、家庭、工作等因素得不到表达,由此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诊治效果甚至导致误诊。

3 人文关怀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和意义

3.1 提高诊治效果,引发医者反思

当前,医院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国家医疗体制的限制,难以避免地会过多追求经济效益而淡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使得医生更多的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而忽略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3]。现代临床中医师们更多地会依赖各种先进的仪器检查而不是比较传统的四诊检查,望闻问切的方式被日渐淡化甚至沦为形式,由此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往往会偏重于病人的化验指标等体征,而忽视中医学形与神的统一关系[8]。在中医临床中引入叙事医学,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患者病情和影响疾病产生发展的各种社会、家庭等因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疾病的治愈率,更加可以建立医生与患者在精神、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共情,引发医者反思,使“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大医精诚”思想回归医学实践,“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诚》),使医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改善当前的医疗现状。

3.2 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医患关系是当前极为敏感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不和谐所引发的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9]。据调查显示,医患双方均认为沟通欠佳是医务人员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10]。患者往往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医疗体制不够理解,或是价值观的转变等会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疑惑、埋怨甚至是憎恨等不良情绪,又得不到医生的关注、解释,医生与患者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而叙事医学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弥合了技术与人性的分离,加强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使临床医学更富有人性,能够引发医患之间的共情,密切医患关系。

4 结语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要求临床医生要有“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体会患者疾苦,关注患者心身两方面的健康和疾病状态,使临床医学更富人性化,改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疗新环境。

[1]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等.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92-93.

[2]关欣,李琦,樊立华.新世纪医学人文关怀的意义与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1,24(4):32-34.

[3]王东红.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医院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5,26(8):47-48.

[4]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a model for empathy,reflection,profession,and trust[J].JA M A,2001,286(15):1897-1902.

[5]杨秋莉,王永炎.叙事医学与中医学的人文关怀[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2):1-3.

[6]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88.

[7]于迎,杜渐,杨秋莉,等.基于《内经》的中医健康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147-148.

[8]张艳萍.心身医学发展与医学模式转换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9]黄斌.新医改视域下的医患关系研究[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0.

[10]周一思,李凯,黄俊,等.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9):58-61.

R222.15

:A

:1006-3250(2016)07-0925-02

2016-01-24

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九批自主选题项目(Z0410)-中医平行病历的建构

刘珍珠(1990-),女(回族),山东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心理学人格与体质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秋莉(1961-),女,天津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心理学、神经精神病学的科研、临床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学共情医患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