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气思想在出血性中风全病程中重要地位探讨

2016-02-03韩家密黄良文袁淮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潜阳风药营卫

韩家密,黄良文,袁淮涛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000)

治气思想在出血性中风全病程中重要地位探讨

韩家密1,黄良文2,袁淮涛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000)

探讨治气法在出血性中风整个病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气街的生理和病机角度出发,阐述气街受损对营卫、脏腑、气血、阴阳等产生的影响,分析诸多证候的主次关系,阐述瘀痰湿热内闭等证候与“气机变化”的关系,从该病各期阐述治气思想的具体应用,提出出血性中风“病在血分,治在气分”的观点,探讨确立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治气”为中心的防治原则。

出血性中风;气街;营卫;闭证;通腑法;轻苦微辛法

现代医学已明确规定了出血性中风分型分期的治疗原则。中医历代医家对该病分期治疗的论述颇多,具体方法各异。“开闭法”在出血性中风的应用历来已久,是急性期中医治疗此病的共识。对急性期的论述亦多集中于此,而针对缓解期和后遗症期的论述则转移到继发性病理因素方面,忽略了全病程中机体“气机”的变化。为此,我们以“开闭法”为引导,系统阐述出血性中风全病程中“病在血分,治在气分”的重要性,尝试确立以“治气”为中心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药防治此病提供思路。

1 治气思想的理论基础

气街是经气集中运行的共同通道。四海化生精神气血,有学者认为四街行气通调营卫[1],说明气街的一个重要功能即为营卫气血汇聚、运行的通道。根据脑部气街的结构特征与特殊功能[2]是:联系髓海,集中联系头部经络,加强机体整体联系。脑部气街受损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具体表现在营卫之气运行不相续接,表里内外联系失常;髓海、经络、脏腑失养;控制和调节髓海、正经、奇经的作用失常等。

2 治气思想在急性期的应用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闭证多于脱证,急则治其标。孔伯华说[3]:“此病闭者最多,宜于固气以回阳救逆,而欲脱者鲜。”急性期基本病机为瘀血阻滞气街,营卫之气不相续接,气闭于内,内生郁热,闭于气分则阳明腑实,热入营血则神明受乱。气街受阻,营卫不和,脏腑功能失调,脾弱失运,内生痰湿,痰湿闭塞肺气,心神,即出现热闭心窍、阳明闭实、痰闭肺气、痰闭心神等证。瘀闭气街后相继出现其余诸证候。前人有“中风宜开闭”之言,“开闭法”是治疗急性期的关键环节。同时,对于病情危重者则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依据血肿的位置大小及继发脑损害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1 开窍法为首

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阐述:“治此证者,必以开其闭塞为急务,而潜阳降气,镇逆化痰,犹在其次。”开窍法是开闭诸法中的一类,分开心窍法与开清窍法。开心窍法指祛痰开窍,祛瘀开窍和清热开窍、温开、凉开等。开清窍法如利用通关散通气道窒气,乌梅肉敛上亢之阳气,开启咽喉牙关后再进服其他药物,以此开清窍之闭。对气的治理主要侧重于窒气与上亢之阳气,窒气通则咽喉开,上亢之阳气敛则咀嚼肌痉挛缓解,牙关开。

2.2 风药开闭法

针对中风治疗的风药运用,典型方剂为“续命汤”类方。组方原理是外风侵袭人体,触动内风,引内风上袭脑络导致出血性卒中。明清以后风药治疗急性期中风渐被视为禁忌,责之于风燥之剂会加重内热痰火、煎熬津液、虚耗真阴;且风药辛散,易致气血逆行、加重病情。此阶段多主张潜阳镇摄、柔润滋液、平肝息风等法,代表医家为缪希雍、张山雷,叶天士、张锡纯等。现代医家对风药的临床应用报道则更趋少见。根据脑为气街理论,中风急性期使用风药可开启营卫之闭,通调营卫,卫表之闭开则肺气开,继而腑气开,郁火外发,气血自降。现代医家孔伯华[4]主张“中风宜开闭,石膏伍麻黄”,应用此法常取得显著效果。用风药开闭的思想,关键在于开卫表之闭,宣发腑气,内郁之火得以发散。王孟英认为“风药可疏肝调气”,可见用风药开闭调气,其作用在于调和营卫,宣发腑气,外散郁火,疏肝调气,治气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2.3 开通腑气法

刘完素首先提出通腑法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中风闭实之证,用三化汤等承气类汤通导腑气。现代医家王永炎、汪履秋、谢昌仁分别有“通腑化痰循大法,清升浊降效可期”“火盛通腑为要”“开窍唯通腑为捷,治瘫以活络为要”的论点。通腑法的实质是运用涤荡胃肠之实热,抑上亢之肝阳,泄内郁之痰火的方法,开痰火之内闭,折逆宛之气血,热闭阳明得解,内腑通畅,气机和顺,则气血下降。

2.4 潜阳镇逆法

明清以后医家多主张用此法进行治疗。理论依据是肝阴亏虚、虚阳外越形成内风,中于脑络。潜阳镇逆的目的是折逆反之风阳。张锡纯所制镇肝息风汤,即用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降上逆之气,气血双降,辅以镇肝养阴之品以折逆阳,巧妙地运用了降上逆之气血法。叶天士苦辛酸降方[5]运用辛之开泄、苦之通降,开痰湿火之内闭,宣通肺胃气机,佐以酸法折上亢之风阳,亦是治气的重要体现。

3 治气思想在恢复期的应用

恢复期脑部病变基本稳定,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受损的脑功能恢复,采取保守治疗。中医认为此期正虚标实,脏腑气血阴阳本虚,热湿痰瘀标实侵犯。古人有云:[6]“大凡中风之人,宜先调其气,气为血之纲也,虽血受病亦当调气,若气不调而血不行,非中风之要也”。为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法则。在恢复期危候趋于稳定,治气思想体现在宣通与通补两方面。

3.1 轻苦微辛法

此期正虚明显,应用过辛和过苦类药物均易耗损正气。为达到调畅腑气的目的,使用轻苦微辛法解除脏腑内郁之邪,佐以酸咸潜阳镇摄、甘凉甘温滋阴补虚。“轻苦微辛法”[7],辛宣肺卫之气,苦降肺胃滞塞,开表里气机之闭,大气轮转,气血阴阳遂得调和,此法是辛苦类药物升降性能的重要体现。佐以潜阳镇摄、补虚祛邪之品,肺胃气机通顺,营卫调和,风阳下潜,脏腑经络气血充盈通畅。扶正祛邪,后遗症发生率自然降低。轻苦微辛法看似是化痰、祛湿、清火,实则是利用药物升降性能宣通脏腑气机,开脏腑标邪郁闭。

3.2 培元通络法

恢复期本虚,气街损伤,营卫不和,四维不布,中气虚弱。培元通络,调节气血阴阳,化瘀通络,通补并行,可使营卫和顺、气血周流通畅,髓海、脏腑、经络得以濡养,气血阴阳平和,后遗症发生得以预防。此治气法重在通与补。

4 治气思想在后遗症期的应用

重症患者多遗留有肢体运动障碍、语言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现代医学主张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中医认为此期营卫痹塞,痰湿稽留,以理气为主辅以搜风、活血、通络、舒肝、潜阳、息风、泻火、养阴、培元。通补经络,开络脉、脏腑痹塞,疗偏瘫、失语、痴呆等症;以轻苦微辛及理气法调节脏腑气机,引动营卫运行,辅以他法补虚活血祛邪则邪去正安。

综上所述,治气思想在出血性中风全病程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是指导临床应用的基本思想原则。急性期开清窍、心窍、营卫、阳明等闭塞;恢复期开脏腑、经络闭阻;后遗症期调理全身气机,集中体现了以治气为中心的出血性中风防治法则。治气思想作为中医药治疗此病的中心法则,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1]刘荩文.论人体四海与四部气街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1984(4):3-4.

[2]张登本.论“气街”[J].现代中医药,2002(5):1-2.

[3]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53.

[4]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51.

[5]陈克正.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6]曹洪欣.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2.

[7]张文远.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74.

R255.2

:A

:1006-3250(2016)07-0899-02

2016-01-21

猜你喜欢

潜阳风药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潜阳封髓丹临床应用概况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潜阳封髓丹的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潜阳丹加半夏汤对无创通气的AECOPD伴呼衰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